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16题每题3分,17~21题每题4分,共68分)1.(2024·景德镇三模)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的战争决定是因为德国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围大国的军备竞赛。”材料说明战争起源于( )A.后起国家的挑战 B.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C.决策者错误认知 D.发起国维护既得霸权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雅典的崛起引起斯巴达的恐慌,而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战争爆发是因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边大国的军备竞赛,二者认为战争爆发是因为国家间发展不平衡,故选B项;后起国家的挑战只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A项;决策者错误认知只能体现在德国的事件上,无法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项;德国发动1914年战争的目的是争夺霸权,而不是维护既得霸权,排除D项。【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2.(2024·扬州调研)1916年底,德国弗莱堡市的一位官员写道:“肉几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这两种东西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这说明( )A.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严重 B.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C.当时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 D.官员面对危机缺乏乐观情绪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劳动力短缺、原材料分配到军事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的中断,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会遇到困难,这是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的一个明显迹象,故选A项;“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属于对材料“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的片面解读,说法错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战争导致的物价上涨和供应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材料并不是强调官员的悲观情绪,排除D项。【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2024·内蒙古名校联盟三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米留科夫照会各国政府,“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继续命令前线军队投入战斗。1917年5月3日,照会在报纸上公布,彼得格勒街头出现游行示威,抗议运动席卷各大城市和军队,米留科夫被迫递交辞呈。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 B.十月革命条件已经成熟C.临时政府缺乏合法地位 D.和平民主成为社会共识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激起了民众和士兵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故选A项;二月革命后,鉴于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列宁曾经设想过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且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尚未就武装起义做好准备,十月革命条件尚未成熟,排除B项;临时政府代表俄国向各国政府发出照会,表明其具有合法性,排除C项;题干反映临时政府的举措违背了和平原则,“和平民主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命题点】十月革命的胜利4.(2024·深圳龙岗区高三上期末)十月革命后,苏俄通过的《和平法令》提出强大民族和弱小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废除秘密外交,主张民族自决。这一法令有利于( )A.奠定国际法基础 B.推进大国外交事业C.构建国际新秩序 D.完善集体安全机制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苏俄通过的《和平法令》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而斗争,有利于构建国际新秩序,故选C项;格劳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此时的苏俄政权刚刚建立,经济实力较低,不属于“大国”,排除B项;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排除D项。【命题点】十月革命的胜利题点综合5.(2024·泰安高三期中)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无能为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国联涉及大国事务时,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其是英法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全体一致”使其效能有限,故选B项。【命题点】国际联盟与“全体一致”原则6.(2024·日照三模)下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1919年1月23日创作的漫画《大熔锅》。据图可知,作者意在( )画面中,威尔逊手持一瓶“蜜油”(Sweet oil)倒入盛满刀枪剑戟,上写“和平浓汤”(Peace soup)正被烈焰烹煮的大熔锅中。左边意大利紧抱“国家利益”的罐子,置之不理。右方有着同样罐子的英、法正在窃窃私语。身材瘦小的澳大利亚却面露惊异和惶恐A.指责美国的设想损害他国利益B.抨击美国蓄意激化世界矛盾C.揭示威尔逊和平计划难以实现D.揭露帝国主义列强钩心斗角答案 C解析 据漫画可以看出,一战后的战胜国手中拿着代表国家利益的“罐子”,威尔逊手持“蜜油”调剂“和平浓汤”准备做出一锅“美食”,但是各国反应不一,结合所学可知,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巴黎和会,但最终没能如愿,这说明威尔逊无法解决战后矛盾,和平计划难以实现,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英法各国各有所图,没有强调其利益被损害,排除A项;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是想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并未蓄意激化世界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和会上各国各有所图,而非勾心斗角,排除D项。【命题点】一战后的国际秩序题点综合7.(2024·晋中调研)1917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土地。内战爆发后,政府又决定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推行“共耕制”。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肯定了土地国有化下农民土地的占有形式,反对国家无故收回农民的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 )A.体现了工农联盟的扩大B.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C.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D.始终以巩固政权为根本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7年苏俄颁布的《土地法令》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内战爆发后的土地政策表明列宁试图利用“共耕制”帮助农民摆脱困境以巩固新生政权,1921年的土地政策也是从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巩固政权,故选择D项。【命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8.(2024·茂名二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苏联(俄)20世纪初谷物的总产量(苏联境内单位:10亿普特)1913年 1920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黑麦 1.2 0.6 1.1 1.4 1.4 1.5小麦 1.5 0.5 0.8 1.2 1.4 1.2大麦 0.7 0.3 0.2 0.4 0.3 0.3燕麦 0.9 0.4 0.5 0.7 0.9 0.8谷物总数 4.7 2.6 3.1 4.4 4.7 4.5A.谷物总产量持续增产B.农业集体化提高了生产积极性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D.实行粮食税利于稳定国民经济答案 D解析 据表格可知,1913—1920年苏联(俄)谷物总产量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0年以后谷物总产量上升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说明实行粮食税有利于稳定国民经济,故选D项;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俄)20世纪初谷物的总产量有降有升,“持续增产”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在1927年提出在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与表格时间不一致,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表格只涉及谷物的总产量变化情况,没有关于工业发展的信息,不能得出“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结论,排除C项。【命题点】新经济政策9.(2025·济宁期中)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再度提高关税,规定对890种商品增加税率,其中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缓解了商业危机 B.刺激了外贸出口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剧了世界矛盾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对890种商品增加税率,其中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并结合所学可知,1930年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为缓和本国经济危机,通过提高关税的手段以对外转嫁危机,加剧了国家间矛盾,恶化了国际关系,故选D项。【命题点】经济大危机10.(2023·河北卷,15)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一五”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令世界瞩目,故选D项;“认可”不合史实,应为“关注”,排除A项;“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就已显现,排除C项。【命题点】苏联模式11.(2024·义乌三模)如图为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于1933年发表的漫画,画中展示了一只代表“日本”的手臂握着带有国际联盟戳记的“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这些条约已点着了火,熊熊燃烧如同火炬。该漫画反映出( )A.中日两国矛盾难以调和B.世界和平局面面临威胁C.雅尔塔体系的土崩瓦解D.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答案 B解析 材料说明日本已经突破了国联的限制,世界和平面临着威胁,故选B项;漫画的主角是日本,而日本挑战的不仅仅是《九国公约》,还有《非战公约》,且《九国公约》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条约,所以单凭漫画本身不能得出中日两国矛盾难以调和的结论,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建立于二战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国霸权地位是二战后才最终确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命题点】法西斯主义12.(2024·贵阳模拟)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将外国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还取消了过去给予外国人的450多万公顷土地的租让合同。这一做法(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B.使得世界殖民体系动摇C.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D.推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卡德纳斯政府的国有化改革捍卫了墨西哥的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壮大了墨西哥的民族经济,故选A项;“使得世界殖民体系动摇”夸大了卡德纳斯国有化改革的作用,排除B项;卡德纳斯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排除C项;19世纪初,在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时,墨西哥的民族意识就已觉醒,排除D项。【命题点】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13.(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开学考)右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A.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B.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C.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D.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该漫画反映的正是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故选C项,排除A项;该漫画涉及的是日本和美国双方,没有涉及日本国内反战运动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二战进入反攻阶段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排除D项。【命题点】太平洋战争14.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能为该观点提供证据的史实有( )①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民族大起义②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③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④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人民反法民族解放斗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一战后,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与“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相吻合,故①正确;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于1920年到20世纪40年代,是印度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故②正确;苏丹属于非洲国家,不属于东方国家,且“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开始于1881年,在一战之前,故③错误;印度支那人民反法民族解放斗争,要求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命题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5.(2024·新乡二模)二战后期,美国政府首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谋求建立一系列海外基地,以强化其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这反映出( )A.冷战局势急剧恶化 B.美国霸权主义凸显C.苏联实力异常强大 D.美苏关系完全破裂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期,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考虑,谋求在太平洋、大西洋建立海外基地;与此同时,美国对苏联敌意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美国霸权主义凸显,埋下了战后美苏关系破裂、两极争霸的祸根,故选B项;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排除A项;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不能表明当时苏联实力就一定异常强大,美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排除C项;二战结束之前,美苏关系尚未完全破裂,排除D项。【命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6.(2023·重庆卷,14)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观点认为,欧洲列强剥削亚洲国家的资源,剥夺了他们的教育、生活标准和健康需求,否定了和平体制的价值,这种做法会导致战争和不幸,因此,该观点反对欧洲列强对亚洲的殖民统治,故选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项;世界各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西方列强经济掠夺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掠夺导致了亚洲的贫困,亚洲贫困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鼓励亚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而不是反对法西斯侵略,排除D项。【命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7.(练情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下图为漫画《争吵与签约》,该漫画意在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A.被肢解的德国民怨沸腾B.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C.列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D.英法丧失主宰世界地位答案 C解析 漫画体现的是美、英、德、法四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体现德国内部的民怨,排除A项;漫画中英国的态度和美国所说“有的是钱”,说明美国实力还不足以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由漫画中英国所说“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并结合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最终由英法主宰的相关知识可知,英法并没有丧失主宰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命题点】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8.(练常识·俄国革命的过程)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答案 C解析 苏联(俄)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创新,是独特社会主义政权道路的创建,C项正确;当时苏联(俄)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协约国武装干涉是在一战后才开始的,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协约国武装干涉以及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排除D项。【命题点】十月革命的胜利19.(练能力·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下述现象(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购价格 零售给居民的价格小麦(每公担) 10卢布10戈比 216卢布牛肉(每公斤) 21—55戈比 7卢布60戈比牛奶(每公升) 9—14戈比 1—1.5卢布(注:1卢布=100戈比)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C.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D.提高了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答案 C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苏联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故C项正确。牺牲农业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压制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及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D项错误。【命题点】苏联模式20.(练素养·殖民体系受到冲击)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英国实行所谓宪政改革;美国实行“菲律宾化”,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荷兰继续奉行所谓给殖民地以权力和福利的“道义改革”。这些调整( )A.基于宗主国一战后实力衰退B.使古老亚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旨在以退为进维护原有统治D.旨在破旧立新直接控制殖民地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洲人民的反抗迫使西方殖民国家进行政策调整,故选C项;“实力衰退”以偏概全,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横财而实力增强,排除A项;亚洲觉醒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直接控制”不符合逻辑,题干提及西方殖民国家放松了对南亚、东南亚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项。21.(练文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41年7月1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计划,第二战场开辟计划第二次被延迟;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第二战场开辟延迟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地区B.美英希望苏德两败俱伤以坐收渔翁之利C.美英与苏联意识形态导致合作受阻D.德日法西斯在西欧的兵力具有相当优势答案 B解析 据所学可知,苏联是英国强大的政治宿敌,苏联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令英国担忧,英国认为苏联有可能成为战后英国左右欧洲大陆的最大障碍,因此英国希望苏德相互厮杀、两败俱伤,从而保存自己的实力,以获取战后有利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英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地区,排除A项;出于战胜法西斯的共同利益,三国最终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并没有使合作受阻,排除C项;日本法西斯的兵力主要在亚洲中国战场,因此“具有相当优势”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D项。【命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二、非选择题(共32分)22.(2024·邯郸调研)(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毒气、机关枪、带刺铁丝网、铲子、罐装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从欧洲的工厂流出,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能够大规模地调动士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1915年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摘编自[美]布赖恩·莱瓦克《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材料二 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力避免英法继续与德国为敌。但显然他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极其苛刻,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日本获准接管德国自1914年起占领的中国领土,这也导致属于“特殊利益国家”的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摘编自[英]韦斯特威尔《一战战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条约》对后世发展产生的影响。(11分)答案 (1)作用: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工业化;参战国家使用政府权力征集战争必需物资,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型;雇佣工人的工资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2)影响:《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暂时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建了欧洲和平体系——凡尔赛体系,为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过分打压德国,导致德国民族复仇心理的产生,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作为战胜国并未能从德国手中收回本国的权益,引发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23.(2024·汕头模拟)(1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拉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融合,到17世纪,拉美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美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到19世纪初,拉美大部分地区结束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一战期间和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一方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他顾,加之军事订货的增加,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巴西在大战期间创立的新企业有5 900多家,1928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14年的3倍。——摘编自王助民、李良玉、陈恩虎《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材料三 1927年5月12日,桑地诺发表宣言“我们甘愿做一个爱国者在战斗中死去,也不能像奴隶那样活着”,并提出用革命武装把美国侵略者驱逐出尼加拉瓜的明确任务。经过6年战斗,美军被迫于1933年撤离。1934年2月21日,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司令索摩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指使下暗杀了桑地诺。1937年1月,索摩查任尼加拉瓜总统,从此建立了长达40余年的亲美家族的“考迪罗”式的独裁统治,1956年索摩查被爱国者杀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初拉美能够产生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二概括拉美国家一战后的显著变化。(8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桑地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7分)答案 (1)原因: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交融;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拉美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变化:拉美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提高)。(2)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维护了民族独立;为尼加拉瓜最终摆脱“考迪罗”式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点】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单元检测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16题每题3分,17~21题每题4分,共68分)1.(2024·景德镇三模)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学者弗格森认为:“1914年的战争决定是因为德国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德国无力赢得一场与周围大国的军备竞赛。”材料说明战争起源于( )A.后起国家的挑战 B.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C.决策者错误认知 D.发起国维护既得霸权2.(2024·扬州调研)1916年底,德国弗莱堡市的一位官员写道:“肉几乎吃不到,鸡蛋更难得到,这两种东西都非常昂贵,即使有足够的供应,穷人甚至中产家庭都负担不起。”这说明( )A.战争造成经济生产破坏严重 B.德国不同层次家庭实力相当C.当时家禽家畜供给区域失衡 D.官员面对危机缺乏乐观情绪3.(2024·内蒙古名校联盟三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米留科夫照会各国政府,“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继续命令前线军队投入战斗。1917年5月3日,照会在报纸上公布,彼得格勒街头出现游行示威,抗议运动席卷各大城市和军队,米留科夫被迫递交辞呈。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 B.十月革命条件已经成熟C.临时政府缺乏合法地位 D.和平民主成为社会共识4.(2024·深圳龙岗区高三上期末)十月革命后,苏俄通过的《和平法令》提出强大民族和弱小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废除秘密外交,主张民族自决。这一法令有利于( )A.奠定国际法基础 B.推进大国外交事业C.构建国际新秩序 D.完善集体安全机制5.(2024·泰安高三期中)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6.(2024·日照三模)下图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1919年1月23日创作的漫画《大熔锅》。据图可知,作者意在( )画面中,威尔逊手持一瓶“蜜油”(Sweet oil)倒入盛满刀枪剑戟,上写“和平浓汤”(Peace soup)正被烈焰烹煮的大熔锅中。左边意大利紧抱“国家利益”的罐子,置之不理。右方有着同样罐子的英、法正在窃窃私语。身材瘦小的澳大利亚却面露惊异和惶恐A.指责美国的设想损害他国利益B.抨击美国蓄意激化世界矛盾C.揭示威尔逊和平计划难以实现D.揭露帝国主义列强钩心斗角7.(2024·晋中调研)1917年11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土地。内战爆发后,政府又决定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推行“共耕制”。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肯定了土地国有化下农民土地的占有形式,反对国家无故收回农民的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 )A.体现了工农联盟的扩大B.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C.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D.始终以巩固政权为根本8.(2024·茂名二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苏联(俄)20世纪初谷物的总产量(苏联境内单位:10亿普特)1913年 1920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黑麦 1.2 0.6 1.1 1.4 1.4 1.5小麦 1.5 0.5 0.8 1.2 1.4 1.2大麦 0.7 0.3 0.2 0.4 0.3 0.3燕麦 0.9 0.4 0.5 0.7 0.9 0.8谷物总数 4.7 2.6 3.1 4.4 4.7 4.5A.谷物总产量持续增产B.农业集体化提高了生产积极性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D.实行粮食税利于稳定国民经济9.(2025·济宁期中)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再度提高关税,规定对890种商品增加税率,其中50种由免税改为征税。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缓解了商业危机 B.刺激了外贸出口C.促进了经济发展 D.加剧了世界矛盾10.(2023·河北卷,15)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11.(2024·义乌三模)如图为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于1933年发表的漫画,画中展示了一只代表“日本”的手臂握着带有国际联盟戳记的“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这些条约已点着了火,熊熊燃烧如同火炬。该漫画反映出( )A.中日两国矛盾难以调和B.世界和平局面面临威胁C.雅尔塔体系的土崩瓦解D.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12.(2024·贵阳模拟)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将外国垄断组织控制的铁路、石油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还取消了过去给予外国人的450多万公顷土地的租让合同。这一做法(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B.使得世界殖民体系动摇C.属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D.推动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3.(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开学考)右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A.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B.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C.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D.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14.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能为该观点提供证据的史实有( )①印尼共产党领导的反荷民族大起义②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③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④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人民反法民族解放斗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5.(2024·新乡二模)二战后期,美国政府首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谋求建立一系列海外基地,以强化其对欧亚大陆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敌意日渐加深,并将矛头对准苏联。这反映出( )A.冷战局势急剧恶化 B.美国霸权主义凸显C.苏联实力异常强大 D.美苏关系完全破裂16.(2023·重庆卷,14)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17.(练情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下图为漫画《争吵与签约》,该漫画意在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A.被肢解的德国民怨沸腾B.美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C.列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D.英法丧失主宰世界地位18.(练常识·俄国革命的过程)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19.(练能力·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下述现象(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购价格 零售给居民的价格小麦(每公担) 10卢布10戈比 216卢布牛肉(每公斤) 21—55戈比 7卢布60戈比牛奶(每公升) 9—14戈比 1—1.5卢布(注:1卢布=100戈比)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C.适应了国家工业建设的需求D.提高了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20.(练素养·殖民体系受到冲击)一战后,西方殖民国家调整南亚、东南亚殖民政策。英国实行所谓宪政改革;美国实行“菲律宾化”,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荷兰继续奉行所谓给殖民地以权力和福利的“道义改革”。这些调整( )A.基于宗主国一战后实力衰退B.使古老亚洲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旨在以退为进维护原有统治D.旨在破旧立新直接控制殖民地21.(练文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941年7月1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计划,第二战场开辟计划第二次被延迟;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第二战场开辟延迟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地区B.美英希望苏德两败俱伤以坐收渔翁之利C.美英与苏联意识形态导致合作受阻D.德日法西斯在西欧的兵力具有相当优势二、非选择题(共32分)22.(2024·邯郸调研)(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毒气、机关枪、带刺铁丝网、铲子、罐装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从欧洲的工厂流出,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能够大规模地调动士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1915年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政府逐渐使用权力去征用必需品。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摘编自[美]布赖恩·莱瓦克《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材料二 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力避免英法继续与德国为敌。但显然他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极其苛刻,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日本获准接管德国自1914年起占领的中国领土,这也导致属于“特殊利益国家”的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摘编自[英]韦斯特威尔《一战战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社会转型的积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条约》对后世发展产生的影响。(11分)23.(2024·汕头模拟)(15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拉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融合,到17世纪,拉美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美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到19世纪初,拉美大部分地区结束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一战期间和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一方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他顾,加之军事订货的增加,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巴西在大战期间创立的新企业有5 900多家,1928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14年的3倍。——摘编自王助民、李良玉、陈恩虎《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材料三 1927年5月12日,桑地诺发表宣言“我们甘愿做一个爱国者在战斗中死去,也不能像奴隶那样活着”,并提出用革命武装把美国侵略者驱逐出尼加拉瓜的明确任务。经过6年战斗,美军被迫于1933年撤离。1934年2月21日,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司令索摩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指使下暗杀了桑地诺。1937年1月,索摩查任尼加拉瓜总统,从此建立了长达40余年的亲美家族的“考迪罗”式的独裁统治,1956年索摩查被爱国者杀死。——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初拉美能够产生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二概括拉美国家一战后的显著变化。(8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桑地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检测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原卷版).docx 单元检测十六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