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16题每题3分,17~21题每题4分,共68分)1.(2024·保定模拟)据记载,唐宋时期不少人扬帆出海,“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还有“四明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另有一些人,采取与人合股,或租船募人的方式,参与海外聚财殖货的活动。这表明唐宋时期( )A.沿海经济开始崛起 B.远洋外交发展迅速C.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D.海禁政策有所松弛2.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3.(2024·辽宁卷,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4.(2023·广东卷,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5.(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6.阅读“宋代税收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宋朝(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 2 408.1 1 567.3 60:40天禧末年(1021) 2 641.2 3 874.0 40:60熙宁十年(1077) 2 021.3 5 117.2 28:72A.外贸优化经济结构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经济运行活力增强 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7.(2024·衡水三模)针对王安石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8.(2024·德州三模)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9.(2024·新课标卷,27)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10.(2024·宣城二模)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11.(2025·长沙模拟)如图为宋代《货郎图》(局部),它反映了( )A.白描手法广泛使用B.风俗画深受文人青睐C.跨区域贸易的兴盛D.世俗审美观念的发展12.(2025·南京学情调研)宋代学者李觏说:“古者锦文不鬻(买卖)于市,不示民以奢也。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縠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织巧,以渔倍息。”这反映出宋代( )A.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 B.纺织品加工的机械化C.城镇化发展的广泛性 D.农牧业生产的进步性13.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子。其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罗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元武宗的这些做法( )A.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新局面B.旨在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文明C.意在巩固元朝统治的长治久安D.致使汉蒙间民族隔阂得以消除14.(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15.(2025·河南新未来联考)元朝地方设有两个行御史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式定名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行台之下还设有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一司辖一道,亦以地理便宜划分。这些机构的设置( )A.使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C.促成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杜绝了官僚的腐败和低效16.(2024·齐齐哈尔二模)元代的戏曲巨著《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上,同时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这种风尚( )A.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B.缘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动C.表明士人群体崇尚个性解放D.助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17.(练常考·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18.(练情境·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一、图二)。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图一 宋代捶丸纹画像砖 图二 宋代童子捶丸图陶枕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D.冲击了等级观念19.(练易错·宋初集权措施与目的)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20.(练概念·士人阶层与坊市制度)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21.(练题型·数据表格类)下表为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隋唐 326 32 29 61 1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A.理学思想影响社会生活B.妇女道德素养提升C.政府政策决定婚姻观念D.节妇烈女数量增多二、非选择题(共32分)22.(2021·山东卷,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23.(2024·青岛三模)(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形成过程 逻辑主题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圣王之道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帝王之道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纲纪道德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 心性义理(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8分)(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12分)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16题每题3分,17~21题每题4分,共68分)1.(2024·保定模拟)据记载,唐宋时期不少人扬帆出海,“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还有“四明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另有一些人,采取与人合股,或租船募人的方式,参与海外聚财殖货的活动。这表明唐宋时期( )A.沿海经济开始崛起 B.远洋外交发展迅速C.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D.海禁政策有所松弛答案 C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宋时期民间对外贸易的活跃,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沿海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是民间贸易,而非官方对外交往,排除B项;唐宋时期政府并未实行海禁政策,排除D项。【命题点】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2.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可知宋代的路作为高层行政区,将地方权力分割为财政、司法等不同内容,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地方权力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路的设立对后世体制的影响,排除C项。【命题点】宋初集权措施;程朱理学3.(2024·辽宁卷,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可知,为了避免书吏抄录赦书时存在差错,宋仁宗下诏赦书改为雕版印刷后颁布,这一举措推动了赦书走向规范化,减少失误,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赦书的颁布由抄录改为印刷,与朝廷政令推行范围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排除C项;“朝廷文书传递”是指文书运输的过程,与题干所述现象无关,排除D项。【命题点】宋代国家治理4.(2023·广东卷,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答案 B解析 宋代基层管理制度为保甲制度,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带有军事管理功能,故选B项;唐代的邻保制度在职能上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不具有军事职能,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中期的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里甲制度主要用于宣传教化、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不用于军事作战,排除D项。【命题点】保甲制度5.(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宋太宗在位时亲自设计了“平戎万全阵”等阵图,要求一线将领务必在战时严格按照阵图布置作战计划。未经战阵的宋真宗、宋仁宗等皇帝也喜欢研究阵图并“赐边臣御制攻守图”,打仗时“按图布阵,阵相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这一做法( )A.助推了专制皇权的强化B.折射出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C.反映了边防的压力巨大D.体现出统治者重视军队建设答案 B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皇帝制作阵图并要求一线将领严格执行,目的是削弱武将的军事自主权,是出于对武将的防范,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的体现,故选B项。【命题点】崇文抑武6.阅读“宋代税收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宋朝(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 2 408.1 1 567.3 60:40天禧末年(1021) 2 641.2 3 874.0 40:60熙宁十年(1077) 2 021.3 5 117.2 28:72A.外贸优化经济结构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经济运行活力增强 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答案 C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997—1077年之间北宋税收中农业税数量缓慢下降,而非农业税数量急剧上升,这体现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表明宋代经济运行活力增强,故选C项;非农业税并不仅仅涉及海外贸易税,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主户客户数据变化,因此不能得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结论,排除B项;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命题点】宋代赋役制度7.(2024·衡水三模)针对王安石变法举措,司马光认为人们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贫富,强调“大地主大商人‘蚕食细民’‘侵牟编户’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与致富无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富国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贯彻B.承袭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对D.抑商增税方式引发朝政争议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认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财富并非因为高额地租和高利贷盘剥,而是由他们自身才智决定的,体现了其反对对大商人和大地主征收重税,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其富国政策得到了有效实行,排除A项;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改变了宋初传统的经济政策,一些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反对,排除B项;司马光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项。【命题点】王安石变法8.(2024·德州三模)北宋时期,具有较强商业功能的城市数十个,主要分布在中原、东南地区,而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人口流动的加剧C.区域开发的程度 D.政治局势的影响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和东南地区在北宋时期是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城市开发程度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商业功能;而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由于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大型贸易中心数量较少,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无法解释荆湖路、广南路等南部地区的大型贸易中心数量很少,排除A项;人口流动影响的是全国范围,不仅仅是荆湖路、广南路等地区,排除B项;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局部统一,排除D项。【命题点】宋代商业与城市9.(2024·新课标卷,27)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上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答案 B解析 据材料“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可知,《三朝北盟会编》在四种史料中成书最早,且为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因此在研讨“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时史料价值最高,故选B项;《宋史》成书于元朝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明朝后期,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首先应该信重的史料,排除A、D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首先应信重”的史料,排除C项。【命题点】两宋的政治与军事10.(2024·宣城二模)宋代种植经济作物和从事商业性农业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更多。一些地方将田地改成桑田或改种酿造酒曲用的糯米、制糖用的甘蔗等,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这说明宋代(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C.农业领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农业生产呈现以盈利为目标的趋向,“甚至还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说明宋代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故选A项;“发生转变”不符合史实,应为“出现松动”,排除B项;“出现新的生产方式”不符合史实,近代农业领域才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材料没有进行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不能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的结论,排除D项。【命题点】宋代经济发展11.(2025·长沙模拟)如图为宋代《货郎图》(局部),它反映了( )A.白描手法广泛使用B.风俗画深受文人青睐C.跨区域贸易的兴盛D.世俗审美观念的发展答案 D解析 图片中的货郎、小孩和日常用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欣赏,这是世俗审美观念发展的重要体现,故选D项;材料并未明确体现白描手法的使用,排除A项;《货郎图》属于风俗画范畴,喜好的阶层是市民而不是文人,排除B项;图片描绘的是货郎与小孩互动的温馨场景,并未涉及跨区域贸易的内容,排除C项。【命题点】宋代文艺;商品经济发展12.(2025·南京学情调研)宋代学者李觏说:“古者锦文不鬻(买卖)于市,不示民以奢也。今业庶民之家,必衣重锦,厚绫罗縠之衣,名状百出,弗可胜穷。工女机杼,交臂营作,争为织巧,以渔倍息。”这反映出宋代( )A.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 B.纺织品加工的机械化C.城镇化发展的广泛性 D.农牧业生产的进步性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锦衣等奢侈品的使用情况相比之前大大增加,而且下层庶民之家都有机会使用,这反映出宋代奢侈品消费的市场化,故选A项;宋代纺织品加工仍采取手工方式生产,并未实现机械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奢侈品的使用情况,而非城镇化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的锦衣生产属于纺织业,与农牧业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命题点】宋代商品经济13.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子。其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罗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元武宗的这些做法( )A.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新局面B.旨在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文明C.意在巩固元朝统治的长治久安D.致使汉蒙间民族隔阂得以消除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加封孔子”“以国字译《孝经》”可知,元武宗尊孔崇儒,这是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有利于促进民族间文化交融,缓和民族间的矛盾,旨在维护元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故选C项;秦朝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新局面,排除A项;B项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命题点】宋元时期民族交融14.(2024·北京朝阳区二模)北宋元祐四年,苏辙出使辽国,发现苏氏兄弟的文集在辽国广为传诵。辽国人对于苏辙的到来非常欣喜,不断打听苏轼的情况,于是有了苏辙的名句“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由此可推断( )A.党项族人普遍仰慕中原文化B.绍兴和议带来宋辽长期和平C.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D.辽国全盘继承中原典章制度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在辽国广为传诵”“逢见胡人问大苏”等可以看出辽国人对汉族文化的兴趣和对汉族文人的尊重,从而可以推断辽国境内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辙出使辽国,而非党项族人建立的西夏,排除A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的协议,且“长期和平”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全盘继承”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命题点】宋元时期的文化15.(2025·河南新未来联考)元朝地方设有两个行御史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式定名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行台之下还设有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一司辖一道,亦以地理便宜划分。这些机构的设置( )A.使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C.促成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杜绝了官僚的腐败和低效答案 B解析 元朝设立行御史台和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等地方监察机构,这些机构直接隶属于中央,负责监督地方行政和司法,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故选B项;题干并未直接提及这些机构与官员考核制度之间的关系,难以体现“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行政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这些监察机构的设置有助于减少官僚腐败和提高行政效率,但“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命题点】元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监察制度16.(2024·齐齐哈尔二模)元代的戏曲巨著《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上,同时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这种风尚( )A.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B.缘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动C.表明士人群体崇尚个性解放D.助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答案 A解析 据材料“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上”“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可知,元代戏曲巨著的世俗化倾向,是该时期商业日益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故选A项;元代的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元代的戏曲作品对现实问题进行倡导或批判,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非士人群体,排除C项;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元代戏曲诞生的背景而非影响,排除D项。【命题点】宋元时期的文艺;元曲17.(练常考·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社会上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需求,排除C;当时的理学家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排除D。18.(练情境·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一、图二)。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图一 宋代捶丸纹画像砖 图二 宋代童子捶丸图陶枕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D.冲击了等级观念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捶丸是宋金元时期在皇帝、官员和平民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活动,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民族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说明官员喜欢捶丸活动,但与元曲创作风格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不同等级的人都喜欢捶丸活动,排除D项。19.(练易错·宋初集权措施与目的)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 A解析 据材料“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可知,通判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武官专权,规范地方行政,故选A项;据材料“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可知,武人可以参政,通判设置是为了规范行政,而非防止武人干政,排除B项;通判负责监察,不负责行军打仗,不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州府权力的总量未变,通判只是分割了知州的权力,并不是削弱了州府的权力,排除D项。20.(练概念·士人阶层与坊市制度)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答案 A解析 材料中的经营风格迎合了士大夫的趣味,使脚店扩张为正店,从侧面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壮大,故选A项。心学兴起于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北宋时期坊市制度逐渐瓦解,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排除D项。21.(练题型·数据表格类)下表为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倍数隋唐 326 32 29 61 1两宋 319 152 122 274 4.49A.理学思想影响社会生活B.妇女道德素养提升C.政府政策决定婚姻观念D.节妇烈女数量增多答案 A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两宋时期节妇烈女数量远高于隋唐,这是因为两宋时期理学的形成,伦理纲常得到强化,影响女子的婚姻观,与妇女的道德素养无关,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政策决定婚姻观念,C项错误;节妇烈女数量增多是材料表格反映的变化而不是变化反映的问题,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2分)22.(2021·山东卷,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答案 利:(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命题点】宋代的政治与军事;宋初的集权;中国古代的都城23.(2024·青岛三模)(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儒家经典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某历史学家在进行“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时做了如下解释。形成过程 逻辑主题孔子晚年整理古代典籍形成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周易》 圣王之道秦始皇时“焚书”,《乐经》从此失传 -汉武帝时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东汉时又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帝王之道唐时《春秋》扩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扩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再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纲纪道德宋时加《孟子》,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南宋时朱熹编著《大学》《中庸》“章句”和《论语》《孟子》“集注”,和原有的五经合起来形成“四书五经” 心性义理(1)根据材料,指出儒家经典演变的特征。(8分)(2)从材料中选择一个逻辑主题,进行历史解释。(12分)答案 (1)特征:从儒家经典核心内容传承的角度看:五经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儒家经典体系不断发展角度看:从六经演变为五经,再到十三经及“四书五经”,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也不断增加。从儒家经典的社会地位变化的角度看:从不受推崇到获得权威地位。(2)示例 逻辑主题:帝王之道。阐释: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家天下的皇帝制度,需要规定尊卑等级的伦理秩序为其基础。这种秩序需要在思想上得到强化。由此,改造之后的新儒学跃居于百家之上,承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儒家经典成为“帝王之道”的文本载体,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一。【命题点】宋元时期的文艺;四大发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版).docx 单元检测四 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