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
鸦片战争前
明朝
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o)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
图中起居注记载了康熙帝亲政后勤于政事,每天在紫禁城乾清门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
1368
1644
1636
1912
1840
专制+勤政
《盛世滋生图》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马戛尔尼
课程标准:
1、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社会面临的危机。
何为盛世?康雍乾时期是否满足盛世条件?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2.君主专制的强化
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北京故宫平面图(局部)
(一)君权强化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1、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明朝
清朝
(2)特点:迅速、机密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如何加强君权?
(一)君权强化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2、奏折制度
(1)含义:
(2)特点:迅速、机密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
——(日)佐伯富
(3)作用:
①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
如何加强君权?
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答案提示:奏折制度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这样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皇帝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由此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军机处外部
◎军机处内部
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起初出于西北军务的需要;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④影响:
a提高行政效率
b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听令于皇帝,没有实际决策权,跪受笔录。
(一)君权强化
重点探讨
3、大兴文字狱:
对思想文化进行严密控制,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相关史料
“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如何加强君权?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股取士

文字狱
秦朝
西汉
隋唐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1、积极:防止分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消极: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
衰落。
沙俄入侵
准噶尔叛乱
台湾割据
西藏地区
西南地区
改土归流
收台湾
雅克萨之战
平噶尔丹
册封活佛等
(二)疆域治理
基础梳理
如何治理疆域?
观察地图并依据教材归纳康雍乾时期巩固和开拓国家版图的措施有哪些?
治理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起,派遣驻藏大臣;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金瓶掣签
治理新疆
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
1688-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反击沙俄
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
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乌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治理蒙古
治理西南
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
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二)疆域治理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如何治理疆域?
1、疆域的巩固
2.民族事务的管理
⑴民族机构:设理藩院。
职权,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⑵民族政策:因地制宜的管理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3、地方区划:
(1)内地分为18行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2)边疆地区设将军和办事大臣。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戴逸
1820年清朝疆域图
4、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有何意义?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
(P71单元导语)
贰·清疆域的奠定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二)疆域的治理
观察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地图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地图。
思考点
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观察《清朝疆域图(1820年)》,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课文中的元朝、明朝疆域图。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蒙古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清朝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英)马戛尔尼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1.时间:康乾盛世后期,开始由盛转衰;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明显。
2.危机表现
⑴内部危机——农民起义
①原因: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显露。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尖锐
②表现: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打斗所留下的痕迹
白莲教起义
(二)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拉大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广州十三行
天体仪、地球仪、新式机器、榴弹炮、毛瑟枪、军舰模型、有关城市、教学、陆战与海战等写生画等等
(1)原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应对: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官府仅特许广州“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3)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广州
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设广州十三行进行管理
乾隆
1732-1799
1711-1799
华盛顿
同一年去世的两国领导人,留下了命运不同的两个国家
清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盛世之治
二、盛世之危
三、盛世之思
1、君权强化
2、疆域治理
(1)奏折制度
(2)设军机处(3)兴文字狱
1、内部危机
2、外部危机
1、从内在机制再看盛世
2、从世界坐标再看盛世
真题演练(2021·浙江学考·14)
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
A.扩大贸易 B.招抚授官 C.因地制宜 D.军事控制
C
2.清代设立了一个中央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民族事务,其体制同于六部,地位列于工部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这一中央机构是(  )
A.军机处 B.宣政院 C.巡检司 D.理藩院
D
3.下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符合清朝史实的是(  )
A.①地:设立都司、卫、所 B.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
C.③地:封僧俗领袖为“王” D.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
B
7.中国自古以来重视边疆管理,乾隆帝有言:“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下列属于乾隆时期对边疆管理的举措有(  )
①金瓶掣签制 ②册封五世班禅 ③大规模改土归流 ④设伊犁将军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13.(2022.6·浙江高考·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D
16.清朝某王公言:“国家宠幸黄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诸部敬信黄教已久,故以神道设教藉仗其徒,使其诚心归附以障藩篱,正《王制》所谓‘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这一论述(  )
A.说明了册封“班禅”的政治目的 B.论证了对各民族地区的分而治之
C.揭示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 D.折射出康熙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