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少选多选均不得分。)1.(2024七下·凉山期末)我国古代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故B符合题意;隋文帝时开始按考试选拔官吏,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故C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时,增加了武举,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为了改变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能做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的不公平现象,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考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2.(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C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A;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排除B;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朝先后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区是( )A.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B.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C.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 D.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答案】A【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A符合题意;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与此无关,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的国家是( )A.朝鲜 B.大食 C.日本 D.天竺【答案】C【知识点】遣唐使【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C符合题意;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但与“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不符,排除A;大食也曾派使者来唐,但与“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不符,排除B;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但与材料“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遣唐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4七下·凉山期末)记载玄奘游历过的国家和地区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C.《石头记》 D.《梦溪笔谈》【答案】B【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唐朝玄奘游历西域和天竺各地的见闻,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符合题意;《西游记》是一部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神魔小说,排除A;《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封建社会的衰败的世情小说,排除C;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与玄奘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4七下·凉山期末)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以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中宗 D.唐玄宗【答案】D【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以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符合题意;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排除A;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排除B;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4七下·凉山期末)下列有关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是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延续C.是唐末以来农民起义的延续D.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政权的分立【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A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东周开始后才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排除B;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排除C;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长期分立的情况,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4七下·凉山期末)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的契丹族首领是( )A.松赞干布 B.阿骨打 C.耶律阿保机 D.成吉思汗【答案】C【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松赞干布是唐朝时吐蕃首领,排除A;阿骨打建立了金朝,排除B;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契丹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契丹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4七下·凉山期末)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A.吐蕃 B.西夏 C.新罗 D.南汉【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B符合题意;吐蕃生活在西藏地区,排除A;新罗位于今天的朝鲜,并未中国西北地区,排除C;南汉是五代十国一个政权,创建者是汉族,与党项族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辽与西夏和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辽与西夏和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4七下·凉山期末)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居住在( )A.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 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C.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一带 D.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答案】D【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崛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女真族崛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4七下·凉山期末)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的地方在( )A.会宁 B.开封 C.郾城 D.临安【答案】C【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C符合题意;会宁府是金上京所在地,与材料无关,排除A;开封是北宋都城汴梁的别称,并不是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的地方,排除B;临安是南宋建立后的都城,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4七下·凉山期末)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成为丰饶的粮仓在( )A.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B.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C.黄河下游和淮水流域一带 D.淮水流域和大散关一带【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4七下·凉山期末)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 )A.南京 B.杭州 C.大都 D.泉州【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政府的鼓励等原因,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D符合题意;南京是六朝古都, 这六个朝代分别是孙吴( 或称东吴、 三国吴) 、 东晋、 南朝宋( 或称刘宋) 、 南朝齐( 或称萧齐) 、 南朝梁( 或称萧梁) 、 南朝陈。 排除A;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排除B;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4.(2024七下·凉山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A.隋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中国的再次统一,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C符合题意;AB项是汉族政权,D项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建立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5.(2024七下·凉山期末)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表明( )A.元朝削弱宰相的权力 B.元朝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C.元朝开始了统一战争 D.元朝时期边疆遭到外来侵略【答案】B【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不能说明元朝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A;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建立是在元朝统一后,排除C;材料反映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没有涉及元朝时期边疆遭到外来侵略的相关内容,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对西藏管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4七下·凉山期末)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巨著 B.国别体通史巨著C.断代体通史巨著 D.编年体通史巨著【答案】D【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D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指的是《史记》,排除A;《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资治通鉴》并不是国别体,排除B;《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并不属于断代史,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7.(2024七下·凉山期末)生活在隋唐时期的人们,读的书是用下列哪种方式印刷出来了的( )A.活字印刷术 B.雕版印刷术 C.铜字印刷术 D.胶版印刷术【答案】B【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生活在隋唐时期的人们,读的书是用雕版印刷术的方式印刷出来了的,B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中期,出现了铜字印刷术,时间上不符题意,排除C;约公元1904年,美国人威廉·鲁伯尔无意中发现橡胶布上印取的图文比直接在锌版上印得的图文要厚实清晰。为此间接印刷方法被应用,“胶版印刷”因此而得名,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印刷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雕版印刷术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8.(2024七下·凉山期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的是( )A.火药和火器 B.指南针 C.活字印刷术 D.造纸术【答案】A【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A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排除B;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排除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火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火药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9.(2024七下·凉山期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是( )A.黄巢 B.毕昇 C.朱熹 D.洪昇【答案】C【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C符合题意;黄巢领导了唐末的农民起义,排除A;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B;洪昇是《长生殿》的作者,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股取士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2024七下·凉山期末)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答案】B【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朝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B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排除A;《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排除C;《徐霞客游记》由明朝徐霞客撰写的是地理学名著,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农政全书》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农政全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1.(2024七下·凉山期末)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在( )A.1662年 B.1683年 C.1684年 D.1885年【答案】D【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D符合题意;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A;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排除B;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1684年设立台湾府,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台湾行省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台湾行省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2.(2024七下·凉山期末)1771年,战胜重重困难返回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光辉篇章的事件是(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设置伊犁将军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答案】D【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D符合题意;AB是通过战争平定叛乱,排除AB;设置伊犁将军在1762年,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2024七下·凉山期末)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是( )A.盛泽镇 B.苏州 C.汉口镇 D.江宁【答案】C【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商业市镇,湖北的汉口镇,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已经是“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了,C符合题意;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排除A;苏州在唐朝之前已经发展了起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工商业非常繁荣,已经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排除B;江宁与“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称号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2024七下·凉山期末)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的是( )A.锦衣卫 B.军机房 C.枢密院 D.南书房【答案】D【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时设南书房,直接为皇帝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君主专制,D符合题意;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设立的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爪牙,排除A;雍正帝时,为处理西北军务,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后升级为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排除B;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 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元代时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2024七下·凉山期末)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所著的( )A.《西游记》 B.《红楼梦》 C.《长生殿》 D.《水浒传》【答案】B【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B符合题意;《西游记》、《水浒传》是明朝的小说,排除AD;《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季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叙事严谨,文辞华美,音律严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佳作,排除C。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红楼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请你说出唐朝三个最著名的诗人和宋代三位杰出的词人。【答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故答案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点评】本题考查唐诗宋词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7.(2024七下·凉山期末)明朝时,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坚决抗击倭寇。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回答什么是倭寇?简要评价戚继光?【答案】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知识点】戚继光抗倭【解析】【分析】倭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 ②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评价:结合所学可知,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故答案为: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8.(2024七下·凉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请回答:(1)开通大运河的隋朝皇帝是谁?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连接了哪五大水系?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1)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皇帝:隋炀帝;目的: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根据所学,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大运河开通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皇帝:隋炀帝;目的: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根据所学,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9.(2024七下·凉山期末)元朝的建立者是谁?元朝完成全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请画出元朝疆域四至的简图。【答案】忽必烈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简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由此可制定简图为:故答案为: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简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由此可制定简图为:【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建立和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30.(2024七下·凉山期末)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答案】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为了维护北宋政权的统治。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促进科举制度的完善,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加重。【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北宋政权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政策起到扭转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促进科举制度完善,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加重等消极影响。故答案为: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为了维护北宋政权的统治。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促进科举制度的完善,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加重。【点评】本题考查崇文抑武方针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崇文抑武方针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 /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少选多选均不得分。)1.(2024七下·凉山期末)我国古代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武则天时2.(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3.(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朝先后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区是( )A.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B.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C.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 D.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4.(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的国家是( )A.朝鲜 B.大食 C.日本 D.天竺5.(2024七下·凉山期末)记载玄奘游历过的国家和地区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C.《石头记》 D.《梦溪笔谈》6.(2024七下·凉山期末)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以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中宗 D.唐玄宗7.(2024七下·凉山期末)下列有关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是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延续C.是唐末以来农民起义的延续D.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政权的分立8.(2024七下·凉山期末)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的契丹族首领是( )A.松赞干布 B.阿骨打 C.耶律阿保机 D.成吉思汗9.(2024七下·凉山期末)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A.吐蕃 B.西夏 C.新罗 D.南汉10.(2024七下·凉山期末)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居住在( )A.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一带 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C.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一带 D.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2024七下·凉山期末)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的地方在( )A.会宁 B.开封 C.郾城 D.临安12.(2024七下·凉山期末)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成为丰饶的粮仓在( )A.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B.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C.黄河下游和淮水流域一带 D.淮水流域和大散关一带13.(2024七下·凉山期末)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 )A.南京 B.杭州 C.大都 D.泉州14.(2024七下·凉山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A.隋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15.(2024七下·凉山期末)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这表明( )A.元朝削弱宰相的权力 B.元朝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C.元朝开始了统一战争 D.元朝时期边疆遭到外来侵略16.(2024七下·凉山期末)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巨著 B.国别体通史巨著C.断代体通史巨著 D.编年体通史巨著17.(2024七下·凉山期末)生活在隋唐时期的人们,读的书是用下列哪种方式印刷出来了的( )A.活字印刷术 B.雕版印刷术 C.铜字印刷术 D.胶版印刷术18.(2024七下·凉山期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的是( )A.火药和火器 B.指南针 C.活字印刷术 D.造纸术19.(2024七下·凉山期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是( )A.黄巢 B.毕昇 C.朱熹 D.洪昇20.(2024七下·凉山期末)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21.(2024七下·凉山期末)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在( )A.1662年 B.1683年 C.1684年 D.1885年22.(2024七下·凉山期末)1771年,战胜重重困难返回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光辉篇章的事件是( )A.平定噶尔丹叛乱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设置伊犁将军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23.(2024七下·凉山期末)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是( )A.盛泽镇 B.苏州 C.汉口镇 D.江宁24.(2024七下·凉山期末)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的是( )A.锦衣卫 B.军机房 C.枢密院 D.南书房25.(2024七下·凉山期末)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所著的( )A.《西游记》 B.《红楼梦》 C.《长生殿》 D.《水浒传》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4七下·凉山期末)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请你说出唐朝三个最著名的诗人和宋代三位杰出的词人。27.(2024七下·凉山期末)明朝时,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坚决抗击倭寇。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回答什么是倭寇?简要评价戚继光?28.(2024七下·凉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请回答:(1)开通大运河的隋朝皇帝是谁?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连接了哪五大水系?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什么?29.(2024七下·凉山期末)元朝的建立者是谁?元朝完成全国统一的意义是什么?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请画出元朝疆域四至的简图。30.(2024七下·凉山期末)北宋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有何影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故B符合题意;隋文帝时开始按考试选拔官吏,故A不符合题意;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故C不符合题意;武则天时,增加了武举,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为了改变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能做官,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的不公平现象,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考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2.【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C符合题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排除A;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排除B;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A【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A符合题意;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与此无关,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关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C【知识点】遣唐使【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C符合题意;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但与“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不符,排除A;大食也曾派使者来唐,但与“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不符,排除B;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但与材料“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遣唐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遣唐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B【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唐朝玄奘游历西域和天竺各地的见闻,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符合题意;《西游记》是一部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神魔小说,排除A;《石头记》是《红楼梦》的初名,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封建社会的衰败的世情小说,排除C;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是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与玄奘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D【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以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该战乱是安史之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符合题意;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长孙皇后,排除A;武则天是唯一的女皇帝,排除B;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A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东周开始后才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排除B;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排除C;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长期分立的情况,不符合史实,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C【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松赞干布是唐朝时吐蕃首领,排除A;阿骨打建立了金朝,排除B;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契丹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契丹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B【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B符合题意;吐蕃生活在西藏地区,排除A;新罗位于今天的朝鲜,并未中国西北地区,排除C;南汉是五代十国一个政权,创建者是汉族,与党项族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辽与西夏和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辽与西夏和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女真族崛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女真族崛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C【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C符合题意;会宁府是金上京所在地,与材料无关,排除A;开封是北宋都城汴梁的别称,并不是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的地方,排除B;临安是南宋建立后的都城,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岳飞抗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政府的鼓励等原因,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D符合题意;南京是六朝古都, 这六个朝代分别是孙吴( 或称东吴、 三国吴) 、 东晋、 南朝宋( 或称刘宋) 、 南朝齐( 或称萧齐) 、 南朝梁( 或称萧梁) 、 南朝陈。 排除A;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排除B;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4.【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中国的再次统一,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C符合题意;AB项是汉族政权,D项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建立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5.【答案】B【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不能说明元朝削弱宰相的权力,排除A;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建立是在元朝统一后,排除C;材料反映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没有涉及元朝时期边疆遭到外来侵略的相关内容,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对西藏管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D【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D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指的是《史记》,排除A;《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资治通鉴》并不是国别体,排除B;《资治通鉴》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并不属于断代史,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7.【答案】B【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隋唐时期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生活在隋唐时期的人们,读的书是用雕版印刷术的方式印刷出来了的,B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中期,出现了铜字印刷术,时间上不符题意,排除C;约公元1904年,美国人威廉·鲁伯尔无意中发现橡胶布上印取的图文比直接在锌版上印得的图文要厚实清晰。为此间接印刷方法被应用,“胶版印刷”因此而得名,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印刷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雕版印刷术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8.【答案】A【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A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排除B;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排除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火药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火药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9.【答案】C【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C符合题意;黄巢领导了唐末的农民起义,排除A;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B;洪昇是《长生殿》的作者,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股取士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B【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朝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B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医学著作,排除A;《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排除C;《徐霞客游记》由明朝徐霞客撰写的是地理学名著,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农政全书》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农政全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1.【答案】D【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D符合题意;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A;1683年,康熙帝统一台湾,排除B;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1684年设立台湾府,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台湾行省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台湾行省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2.【答案】D【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解析】【分析】根据所学,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成为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D符合题意;AB是通过战争平定叛乱,排除AB;设置伊犁将军在1762年,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答案】C【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商业市镇,湖北的汉口镇,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已经是“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了,C符合题意;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排除A;苏州在唐朝之前已经发展了起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工商业非常繁荣,已经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排除B;江宁与“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称号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答案】D【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时设南书房,直接为皇帝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君主专制,D符合题意;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设立的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爪牙,排除A;雍正帝时,为处理西北军务,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后升级为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到达了顶峰,排除B;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 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元代时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军机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答案】B【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B符合题意;《西游记》、《水浒传》是明朝的小说,排除AD;《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季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叙事严谨,文辞华美,音律严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佳作,排除C。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红楼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6.【答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知识点】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故答案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点评】本题考查唐诗宋词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唐诗宋词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7.【答案】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知识点】戚继光抗倭【解析】【分析】倭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 ②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评价:结合所学可知,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故答案为: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8.【答案】(1)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1)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皇帝:隋炀帝;目的: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根据所学,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皇帝: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开通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大运河开通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皇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皇帝:隋炀帝;目的: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水系:根据所学,隋朝大运河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9.【答案】忽必烈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简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由此可制定简图为:故答案为: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简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由此可制定简图为:【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建立和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元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30.【答案】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为了维护北宋政权的统治。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促进科举制度的完善,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加重。【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分析】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北宋政权的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政策起到扭转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促进科举制度完善,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等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加重等消极影响。故答案为: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为了维护北宋政权的统治。影响: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促进科举制度的完善,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加重。【点评】本题考查崇文抑武方针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崇文抑武方针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