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复习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一时间
统一的 意义
581年
杨坚(隋文帝)
大兴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大运河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影响:
①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②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涿郡(今北京)
洛阳
余杭(今杭州)
二、大运河-路线
一条
二长
三点
四段
五河
全长2700多千米
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
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中国古代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统一全国的朝代有哪些?
答:①秦: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②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
③隋:结束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④元:结束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统一全国
4.隋文帝的统治和大运河开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隋文帝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炀帝时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经济基础。
5.什么是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和前朝的选官制度有何不同?
答: 科举取士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官吏)的制度。
不同:选官依据不同:前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科举制依据才能;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
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推动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作用:
(统治者)
(人民),
(教育)
(制度)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基本方法:
①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③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武 则 天 1.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 2.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图示三省六部制:
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1.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特点是什么?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答:①建立时间:618年 ②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③ 定都:长安 特点:繁荣、开放、兼容并蓄。
2.据材料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背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以民为本
③知人善任
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经济上 :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文化(政治)上: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②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政治、文化、经济)及影响: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影响:
3.表格总结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4.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农 业 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2.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
3.唐朝茶叶的产量、品种都远超前朝,饮茶之风盛行。
(陆羽—《茶经》“茶圣”)
手工业 1.丝织工艺水平最为突出,蜀锦冠绝全国
2.陶瓷生产技术得以提升,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商 业 1.水陆交通发达;
2.国内贸易:草市逐渐兴起
3.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重要
4.都市:出现了长安(国际大都市)、洛阳等大都市 ,“扬一益二”
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国措施(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影响?
答:措施:①用人上:重用贤能(姚崇—“救时宰相”、宋璟); ②政治上:抑制权贵,整顿吏治;
③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漕运; ④文化上:注重文教
影响: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开元盛世)
2.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布局特点、商业活动特点、地位是什么?
答:①城市布局: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坊是居民居住区,市是商品交易区,两者有严格的区分,坊门和市门按规定时间开闭,便于管理)
②城市布局特点:规划整齐;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市坊分开。
③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商业活动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地位:长安城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的国际大都市。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创立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科举制演变历程:
1.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的共同点? 2.唐朝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①改革内政、重用人才;②重视农业生产;③完善科举制度等。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
③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等。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忆昔》 杜甫(繁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垂老别》 杜甫(衰落)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唐朝后期(末年)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的原因:
①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②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各地军镇长官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的影响:
①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②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
③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④边防空虚,吐蕃等边疆民族趁机蚕食边疆地区
2.黄巢起义的背景、开始、成就、结局、影响是?唐朝的灭亡?
答:背景:唐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众赋役繁重
开始标志: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
成就: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建立大齐政权 结局:失败
影响:黄巢起义使唐朝受到致命打击(注意:没有推翻唐朝)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3.五代和十国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分别有何特点?
答:①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特点: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②十国中有九国都位于南方地区,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十国。
特点: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推动经济中心的南移)
①北方政权更迭,动荡不安。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②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影响: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韩熙载夜宴图(摹本·局部)
五代十国大都靠兵变改朝换代。政权建立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方式:
唐蕃会盟
文成、金城公先后主入藏
和亲
会盟
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册封
册封
册封
朝廷中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任命官职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①和亲 ②会盟 ③册封 ④设置机构 ⑤任命官职 ⑥战争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检测】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该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
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
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一)唐太宗时期:
人物:
时 间: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塑像
(1)带去: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一、吐蕃:与唐朝关系
方式:
传播的内容:
《步辇图》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陇西行四首(其四)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影响:
①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①和亲
①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律令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制度等;②都城平城京的建造仿照长安城。③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
影响: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遣隋使和遣唐使
2.遣隋使、遣唐使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遣唐使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有些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代表人物:
阿倍仲麻吕
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晁衡,长留大唐。
二、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 年,随行人员中有36人献出生命。鉴真在日本10 年,极受尊敬和爱戴。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后人所塑的鉴真像,为日本一级国宝。
鉴真东渡的贡献?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医心方》收录鉴真医方
鉴真手迹《请经书帖》被日本视为国宝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由鉴真亲自主持兴建
目的
人员组成
代表
往来
影响
使臣、留学生、商人
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崔致远

新罗
科举制、医学、天文、历算
建筑、艺术、服饰等
音乐
往来频繁
双向交流
密切了唐与新罗的的友好交往
三、与新罗的交往
新罗统治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后,与唐朝往来频繁。
中华文化传播至东亚
东罗马帝国
开元时,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
大食
(古代阿拉伯)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
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其他国家
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
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大食人俑
非洲黑人俑
东罗马金币
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国力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唐政府在中央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有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海陆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
②强大的综合国力(根本原因);
④发达的对外交通;
③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鉴真、玄奘等杰出人物的贡献;
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强盛才有吸引力。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互惠互利。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②政府重视科技文化发展;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列举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答:①唐朝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②唐朝时我国已经发明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③天文学:僧一行(唐玄宗时),制定《大衍历》,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④医学:孙思邈著《千金方》,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⑤建筑:赵州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意义:我国桥梁建筑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
代表人物 生活时期 美誉 作品特点 代表作
唐诗 李白 盛唐 诗仙 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昂扬进取 《静夜思》 《将进酒》
杜甫 唐由盛转衰 人—诗圣;诗—诗史 很多诗作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三吏”“三别”
白居易 唐朝后期 诗王 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 《长恨歌》 《琵琶行》
书法 颜真卿《颜勤礼碑》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玄秘塔碑》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阎立本 代表作《步辇图》(反映了吐蕃向唐太宗请婚,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被誉为“画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