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宋夏金元时期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社会层面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民族融合进一步 加强的时期 ①市民阶层兴起,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 ②理学兴起,逐渐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 ③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 ①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②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 ③重文轻武,不断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④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 ①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 ②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③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 ①土地兼并盛行,租佃经营发达;②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商品经济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 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平民社会到来。 一、儒学的复兴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儒学创立 显学大宗 重创破坏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统治地位 三教冲突 交流发展 挑战危机 三教并行 韩愈复兴 三教合一 ? 春秋 战国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宋朝 宋朝中期 【时空观念】 1、背景: 一、儒学的复兴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③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②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道 佛 儒 材料1: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 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韩 愈 唐朝:儒学复兴的先声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探究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儒学复兴(理学产生)的背景? 材料2: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拓展:北宋的社会环境对理学的产生有何影响? ①商品经济的繁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导致道德式微;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对社会和自然更多思考; ③宋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需要调整统治思想; ④崇文抑武政策和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 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2、理学的形成: (1)概念: (2)代表人物: 【核心概念】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兴起,即在传统儒学研究现实人生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南宋以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明初理学确定了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是以儒学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邵雍 集大成者: 朱熹 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这一学派称为“程朱理学” 一、儒学的复兴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内容: 理学的“新”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2、理学的形成: 一、儒学的复兴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宇宙观:认为“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的根本原则,也称“ ”。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 ”,即通过 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认识论:提出“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4、哲学范畴: 理 自然界和社会 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天理外在表现:①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②个人:存天理,灭人欲。 儒学走向哲学化和思辨化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3、理学的传播: 4、理学的发展: (1)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2)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朱熹认为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世俗化 江西白鹿洞书院、与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这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一、儒学的复兴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探究思考】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知识拓展 一、儒学的复兴 儒学哲学化 儒学佛道化 儒学世俗化 【探究思考】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2)影响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知识拓展 ①重视气节、道德;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显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1)积极: (2)消极: 材料1: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材料2: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理欲之辨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朱熹 ①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一、儒学的复兴 1.(2021·新课标全国II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械认为,“ 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2019·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6)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 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C.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特点 代表 宋词 元曲 散曲 杂剧 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可配乐演唱 成套的散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豪放派 婉约派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 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此时风物正愁人。怕到黄昏,忽地又黄昏。 ---《西厢记》 特点: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二、文学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宋词元曲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宋元话本 书法 绘画 说书用的底本,早期的白话小说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山水画为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民间风俗画 画中赵佶(宋徽宗1100 —1125年在位)自题: 秋劲拒霜盛 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 安逸胜凫鷖(fú yī) 宋徽宗赵佶,在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高超造诣。 ▲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的瘦金体 黄庭坚 【探究思考】中国绘画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文人画 风俗画 年画 强调个性,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素养;是北宋后中国绘画的主要形式。 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在新年时张贴,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 山水画 讲究布局,气势雄壮、意境深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三、艺术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拓展深化】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经济基础 政局稳定 民族交融 思想文化 中外交流 国家政策 阶级 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元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隋唐文化繁荣的奠定;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反映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知识拓展 四、科技成就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项目 成就 影响 1、三大发明: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成熟 活字印刷发明 (北宋 毕昇)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大量用于军事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北宋开始应 用于航海 为新航路开辟提供必要条件; 推动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活字印刷术 ◎铜火铳(宋) ◎指南针(宋) 项目 成就 2、其他成就: 沈 括 郭守敬 王 祯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为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梦溪笔谈》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成就: 地位: 发明简仪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王桢农书》,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全国性农书,内容兼顾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生产技术。全书由农学总论性质的《农桑通诀》、栽培各论性质的《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部分构成。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80%,插图记306幅。每种农具除了图外,均附有文字说明,记述构造、来源、用法、演变以及优缺点等。把农具列为综合性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是以《农器图谱》为范本,所以,它在中国传统农具的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四、科技成就 ⑴宋代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 ⑵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⑶海上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⑷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1、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2、宋代科技对东西方的影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对中国的影响 对世界文明(欧洲)的影响 四、科技成就 探究·知识拓展 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里程碑,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它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程,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了世界面貌 材料1 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四大发明在欧洲文明产生以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积极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 材料2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吃。 ——鲁迅 3、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不同境遇,你有何感悟?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探究·知识拓展 ①科技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②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③科技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科技。 四、科技成就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西夏文 契丹文 辽代契丹人借鉴汉字,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12世纪金国 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 创制的文字 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 忽必烈:委派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女真文 蒙古文 【历史纵横】 少数民族文字 1、概况: 2、共性: 3、意义: 都是在借鉴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文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探究·知识拓展 3.(2023·全国乙卷)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4.(2023·浙江高考)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5.(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6.(2021·广东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一审时空和设问 二提主旨关键词 三用排除三原则 四比选项定答案 考情分析 阶段特征 夯实基础 高考真题 链接选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