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课堂导入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知道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较大发展,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起到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国家安定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研读材料,了解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课堂教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阅读教材P116--117,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阅读教材与材料,小组讨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材料:清朝中原地区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自顺治朝开始垦荒,官府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土地开垦活动。土地的开垦和利用,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耕地总面积增加,清朝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主要表现在播种、选种、育种、施肥、土壤改良、农作物品种等方面,都比前代有所进步。清朝初年,中原地区境内的各府、州、县掀起一场集中兴修农田水利的浪潮。——摘编自李华欧《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明清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如开基荒地、兴修水利等。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阅读“相关史事”和表格,小组讨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时 间 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雍正二年(1724)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相关史事”,结合教材正文内容,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明朝时,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阅读教材第二目中的“材料研读”, 想一想:“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 材料研读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机户出资,织工出力”说明机户与织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商业阅读材料和教材P118,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姑苏繁华图》(局部)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景象。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材料:清朝江南棉布字号基本上集中在苏州。这种棉布字号,乾隆四年(1739)有45家,其中以汪益美字号营业额最巨,一年销布百万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摘编自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一一<姑苏繁华图>》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人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阅读材料,分析推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材料一:各朝代的口粮总量, 辽宋金元时期约为835亿市斤,明朝为1392亿市斤。到清朝时期,一跃而达到2088亿市斤。——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二:雍正元年(1723),直隶巡抚李维钧提 出“摊丁入地”的具体方案,把丁银平均摊派到地银之内,地银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七厘。“摊丁入地”是一条鞭法的进- -步发展。具体做法因地而异,较普遍的做法是把丁银平均摊入地银中征收,另一些地方把丁银按田地面积平均摊派。总的方针不变,田地多的农家分摊到的丁银相对多一些,田地少的农家分摊到的丁银相对就少一些,无地农家则可以不再有丁银负担,使得赋役征收合理化。——摘编自樊树志《图文中国史》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等因素,促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导致人口快速增长。2.影响阅读材料和教材内容,指出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材料一: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乾隆五十八年(1793), 清高宗就感到人口压力之沉重,他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 家有贏粮,未易享升平之福。”——摘编自樊树志《图文中国史》材料二:乾隆帝认为, 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土地肥沃,环境优美,适合耕种和居住。应该招募内地之人前去耕种,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边疆粮食储备粮,又可以减少内地的无业游民,减轻内地人口负担。——马秋菊《“摊丁入亩”与清代财政、人口--以顺天府为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积极影响: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结合本课内容,谈一谈你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或人口增长现象的认识。关于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步加深。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明清时期,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大量产品销往国外,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关于人口增长:清朝前期,政府采取一系 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和相关土地税收政策。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课堂练习1.清初,顺治帝颁布了道法令:“督、抚、 按一年内, 垦至二千项以上者,纪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纪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A.制定合理的官更升迁制度 B.大力推行垦荒政策C.重视大规模兴修水利 D.积极改进生产工具B2.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列各项中,能支持此观点的是( )A.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 B.颁布“禁海令”C.推广了玉米、甘薯等作物 D.人地矛盾突出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朝“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AB4.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中出现的信息有:“明朝时期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了微商”。该同学笔记的主题应是明清时期(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经济的发展D课堂总结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稳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 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板书设计人口增长,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促进知识拓展天下四聚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课后作业1.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2. 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花生,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时 间 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雍正二年(1724)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下课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