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件(共22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件(共22张PPT)--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课程标准: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帝国——意为统治区域、统治权力,特别是一个民族通过武装征服统治其他部落或族群建立的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帝国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
2026届高考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下
①分布面积逐渐扩大;②从最初的独立状态到连成一片;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扩展
(1)扩张因素(条件)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④动力:农业发达,人口增长和土地的稀缺,迫使农耕文明扩张
(2)扩展方式:
武力征服
(3)特点:
以大河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被征服者服从征服者
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大国的兴起
(4)扩张影响:
①古埃及文明:
(5)代表
A.从尼罗河流域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
B.埃及新王国时期实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②西亚文明:
方向: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
方向: 主要向东北扩展
B.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A.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2、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的扩展
(1)扩展方式
移民和殖民(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殖民扩展)
(2)扩展因素
①(条件)组织能力强,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
②工商业较发达,多优良港口,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
④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山多地少,人口过剩
⑤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3)殖民范围:
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殖民扩展,
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众多城邦国家
(4)特点
①以移民方式开始殖民扩张
②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③殖民城邦独立自主,不受母邦控制,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
3、文明扩展的影响:
①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②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
②推动奴隶制帝国兴起。
1、波斯帝国(前553年—前330年)
公元前6世纪、伊朗高原
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② 地方:行省制度,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制约。
③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赋税制度:货币税和实物税),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⑤铸币制度,发行货币;。
⑥军事制度:军区制;
⑦驿道制度,广泛修路强化不同地区间的联系。
(3)统治:
(1)兴起:
(2)疆域:
(5)衰亡
公元前4世纪末(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并灭亡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
(4)影响:确立了君主专制,加强王国权力,巩固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①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
宣扬君权神授
公元前4世纪末,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年)
(1)崛起:(2)疆域:
包括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并扩张至印度河流域,地跨亚非欧三洲
(3)统治方式:
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并与马其顿政治制度相结合。
①中央:实行君主专制,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削弱地方权力;笼络当地贵族;
③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要职
④推广希腊文化
(4)衰亡
亚历山大死后,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安提柯三个主要国家。
(5)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①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战争的灾难和奴役,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会;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使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
(6)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异同
不同:
相同:
都是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①领土:波斯帝国疆域以两河流域为核心,亚历山大帝国以巴尔干半岛为核心。
②文化:波斯帝国民族、文化以中亚、西亚为主,亚历山大帝国以希腊为主。
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孔雀帝国和秦朝建立大致在一个时期。孔雀帝国的阿育王和秦始皇一样,雄才大略,实行暴政。后来看到战争惨烈,人民涂炭,突然醒悟,皈依了佛教,在各地宣扬佛法。
3、印度孔雀王朝
公元前3世纪南亚
(1)崛起:(2)疆域:
整个南亚地区
(3)统治:
在各地宣扬佛法,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4)衰亡
公元前2世纪
共和—— 帝国
BC8世纪,罗马城邦兴起
(BC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395年)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395—476年)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
(BC3世纪征服意大利
(BC2世纪)称霸地中海
(BC27年)罗马帝国建立
(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
(1世纪)基督教诞生
BC753—BC509)王政时代:君主制
(BC73年)斯巴达克起义
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
贵族制—元老院
罗马帝国(BC27-476年)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入侵
4.古罗马(前509~前27年~476年)
(1)发展历程:
崛起于地中海中部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
2)疆域:
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地区,地中海成为了罗马内海
(3)古罗马奴隶制统治(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BC27罗马帝国建立,1-2世纪全盛
①地方:普遍实行行省制,总督拥有较大权力。
②中央:公元前1世纪末(BC27),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形成君主制
③法律:制定《罗马法》,成为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工具。
④宗教: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4世纪末(380年),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
⑤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
(原因:奴隶和广大平民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
⑥军事:罗马军团征服欧洲所有民族,将地中海变为内海⑦建筑∶"条条大路通罗马",建造了世界一流的道路网络
⑧文化∶缔造了"一个欧洲"的文化认同,复兴罗马的事业成为罗马灭亡后欧洲人共同的愿景。
罗马帝国的分裂
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在米兰“驾崩“,帝国最高当局根据皇帝生前的遗嘱作出了把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
(4)衰亡
③在内外矛盾夹击下,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度在西欧崩溃。
①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原因: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
②4世纪末(395年)帝国分裂(原因:由于内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外部蛮族入侵)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5)罗马帝国建立的影响
①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各文明不断交融,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②传播了基督教,使基督教传出欧洲大陆,为基督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颁布了法律,罗马法律为人类社会制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补充)罗马法:罗马法建立的法律体系,是欧洲乃至世界立法的范本。
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习惯法:BC6世纪,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法律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2)成文法:BC5世纪,《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3)公民法:BC509-BC27年罗马产生的法律,即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调整罗马公民的关关系,限于罗马公民。(重视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注重形式,程序繁杂。)
(4)万民法:AD3世纪,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纠纷,简洁、实用)
(5)形成体系:AD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2、罗马法演变趋势及原因:
①表现形式: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②适用范围: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③立法上:从零散到形成体系。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统治者的重视。)
原因:①根本:罗马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②罗马扩张使版图不断扩大,公民法不适应帝国统治的需要(被征服者因得不到公民法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原因:法学家的努力,皇帝的重视。
3.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和体现的原则:
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制度原则:
①遵循自然法思想(理性、自由、平等、正义)。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③陪审制度
④(保护人制度)律师制度
⑤不告不理制度
⑥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原则。
4 罗马法的特点:
①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是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
②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保护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渗透自然法思想。
5、局限性:
①维护奴隶制度,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实质)
②妇女地位低下。
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末 BC27建立,1-2世纪全盛
疆域范围 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 、巴尔干半岛 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希腊地区、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 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整个地中海周边
统治概况 1.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1.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推广希腊文 1.建立元首制,大力发展奴隶制;建立官僚体制
2.地方推行行省制
3.基督教兴起,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衰亡时间 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 4世纪末帝国分裂,5 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地理因素 依靠大河或海洋有利条件
经济因素 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实力
政治因素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的建立
文化因素 具有发达的文化并向周边地区扩展、渗透
外交因素 利用自身优势和军事实力,对外进行武力征服;不断吸收和借鉴不同文明
条件:
影响:
奴隶制大帝国兴起的条件及影响
思考与探究:
积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消极:各大帝国的扩张,建立世界性的大帝国,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去了灾难。
三、文明的交流
1. 总趋势:
2. 科技文化交流(1)概况
领 域 领 域 传 播
神话
技术传播
(经贸往来、思想、文化和技术等多领域传播。)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北非一些地区。
起源于西亚,逐渐扩展到埃及和希腊等地。(铁器时代)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希腊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
文艺交流
字母文字
农耕技术
冶铁技术
雕刻艺术
起源
向东
向西
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西亚地区的腓尼基文字
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
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①经济交往的需要: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发达,为方便记录,发明字母文字。
②字母文字的优势:字母文字符号少、便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等。
③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
(2)为什么字母文字会广泛流行?
3. 经贸往来(古代中西方的交往:丝绸之路)
(1)波斯帝国与中国: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
(2)罗马帝国与汉朝:
①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②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③罗马帝国商人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
④ 2世纪,先后有三批罗马商人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到达洛阳。此后,罗马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4.文明交流的途径:
(1)经贸往来:商人往往集体活动,并且在各贸易地点建立居留地,进而带去了新 的技术、文化、风俗、习惯,这促成了文明的交流。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的形式
(3)军事征服促进文明扩张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能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波斯帝国的扩张、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较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较为活跃)
(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玩意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区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古代帝国的扩张与文明交流
古代帝国扩张与文明交流的影响 :
①帝国扩张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②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加快了人类由分散到整体的进程
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④加强东西方的经济和贸易往来。
⑤推动了各地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总结概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