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考前检测历史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铸造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上刻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义民”的铭文。该铭文可以用来佐证( )
A. 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起源于西周 B.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西周
C. 西周时期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 D. 周武王率军队大败商朝建立西周
2. 都江堰的设计实际上应用了水流动力学原理(如下图)进行排沙泄洪,分沙比例可以高达70%。由此可见,都江堰( )
A. 巩固了西周对国家的统治 B. 应用了近代科学理论成果
C. 实现了对自然的完全征服 D. 体现人民改造自然的智慧
3. 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来触摸,而这些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构成了历史证据。下列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 三国吴简 B. 《三国演义》
C. 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D. 《资治通鉴》
4. 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永济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 )
A. 功能变化 B. 军事作用 C. 开凿条件 D. 经济价值
5. 明朝北京城以元大都为基础,按照唐代以来的都城传统设计规划,从中也可以窥见其受北魏以来都城的中轴线、宫城皇城的位置及布局等方面的影响。这说明北京城( )
A. 显示皇权核心地位 B. 汇集古都建设经验
C. 见证封建社会兴起 D. 设计精巧规划合理
6. “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设六部、行科举,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 削弱八旗贵族权力 B. 推广藏传佛教信仰
C. 发动侵略朝鲜战争 D. 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7. 康熙帝在1685 年发布的招抚书中写道:“前屡经遣人移文,命尔等撤回人众,以逋逃归我。数年报,反深入内地,纵掠民间子女,构乱不休。乃发兵截尔等路,招抚恒滚诸地罗刹,赦而不诛。”这反映的史实是( )
A. 平定噶尔丹叛乱 B. 发起雅克萨之战
C. 土尔扈特部回归 D. 实行“金瓶掣签”
8. 19世纪中期,《伦敦画报新闻》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是人类中的一个大家庭,已经与世隔绝很多世纪,现在要加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其他国家互相打交道了。中国有众多的人口,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包围着它的愚昧和迷信,将要走到光天化日之下,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进入到不可限量的辉煌前景。这段评论针对的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9.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变法,孙中山选择革命……”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原因,是这一年( )
A.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北京条约》签订,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 如图是一幅绘制于1915年的讽刺漫画,漫画中戴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新生的民国青年人。该漫画反映出( )
A. 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B. 恢复帝制为民心所向
C. 青年人缺乏反抗精神 D. 民国继承了封建文化
11. 如图反映的战役( )
A.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 使日军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D.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2.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A. 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D.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13.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发表讲话:“……日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该讲话( )
A. 表明了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立场
B. 回顺了国共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C. 概括了双十协定》的主要内容
D. 总结了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14. 下图为青年工人开展抗美援朝劳动日,提高产品质量,开展爱国主义捐献飞机、大炮活动,支援前方时的情景。这一历史场景反映出抗美援朝( )
A.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B. 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C. 赢得了稳定的环境 D. 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15.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B.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C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16.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三个阶段。其中“主动融入世界”阶段始于(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创办经济特区 C. 开放上海浦东 D. 加入世贸组织
17.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0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这些成就反映了我国( )
A. 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 B. 全面落实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D.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18. 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国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的论述,从这两则言论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台湾问题是中国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主权问题。不能设想中国人民会同意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国土上分割出去,这不可能。 ——邓小平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习近平
A. 中国维护统一的坚定意志 B. 海峡两岸关系日益改善
C. 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夙愿 D.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19. 据史料记载:“阿拉伯半岛统一过程中,穆罕默德及其继承者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吸引了众多信徒,这些信徒积极参与统一事业,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贡献力量。”这说明( )
A. 信徒是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唯一力量
B.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统一的精神核心
C. 穆罕默德的个人魅力是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键
D. 阿拉伯半岛统一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20. 独立战争期间,每当英军到来时,北美许多地方的男子就会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抵抗;等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商业。在莱克星顿,小镇人称自己为“一分钟人”,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转换自己的身份。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各地都有大批类似这种“一分钟人”的民兵。“一分钟人”的现象说明
A. 英国殖民者加重了对北美的剥削 B. 独立战争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C. 萨拉托加大捷鼓舞了民众的斗志 D. 《人权宣言》提高了民众的认识
21. 1815年滑铁卢战役,反法联盟分路进攻法国,拿破仑惨败,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B.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反抗
C. 拿破仑的个人独裁不符合历史潮流
D. 落后的法国无法抵挡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22. 如表是某同学梳理知识时画的一幅结构图。下列最符合知识间联系的主题是( )
A.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D. 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23.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4日—11日,雅尔塔会议协调盟国行动。上述材料的整理,有助于理解( )
A. 二战爆发的原因 B. 法西斯的疯狂进攻
C. 二战胜利的原因 D. 二战的伤亡情况
24. 《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其中“界限分明”指的是( )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B. 两极格局形成
C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D. 向多极化发展
25. 202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球人工智能合作框架》,包括中国在内的12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人工智能伦理宣言》。联合国秘书长在会议上强调:“这一框架为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这表明( )
A. 人工智能议题已完全取代传统国际政治议题 B. 联合国是协调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重要组织
C. 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全球科技治理规则制定权 D. 联合国决议对所有成员国具有强制约束效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3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全国
25年 东汉建立
220年 曹丕建魏
230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775年 安史之乱
960年 北宋建立
1115年 金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张?这主张有什么影响?材料一反映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356年,20年后世界史上谁开创了继波斯帝国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2)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有何意义?中国近代史上,为了加强对“夷州”的管辖,清政府于1885年采取了什么措施?
(3)选择以上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就变成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之火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战场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军民始终抗击和牵制日本陆军主力,从而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死伤三千五百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的巨大代价……第一次取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完全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摘编自韩永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战地位研究》等
材料三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1)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沉沦”经过了哪几次侵华战争?1901年—1920年期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05年和1911年分别进行了什么活动“为上升积聚力量”?
(2)哪一事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列举一列明朝对外开放的事例。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结合自身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战争首先使美国原来宪政机制中分裂的主权得到了统一……第二,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的政治文化,所以宣布废除奴隶制以后,经济联邦制获得了统一。……第三,内战使联邦政府产生了很大的力量,开始建立出一个以国家、以联邦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形态。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1955年4月这些新兴的国家为讨论共同面临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问题召开了这次会议。会议确定了指导国际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包含“……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等内容。从此,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摘编自《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2025年2月24日,特朗普与日本、荷兰官员会面,讨论限制两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东京电子和阿斯麦工程师对在华半导体设备提供维护服务以扩大对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限制。2025年3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对等关税将于4月2日开始征收,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征收25%的关税。此消息一出,美股大跌。
——《中国日报》
(1)英国革命建立的新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经济会飞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美国这次“战争”或“内战”的领导者是谁?战争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次会议”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材料三中引用的“十项原则”内容源于哪个国家提出的什么原则?
(4)结合所学回答材料四中的特朗普单方面提高关税违背了哪一国际组织的原则?他限制中国发展的行为反映了美国什么本质特征?中国如何应对美国方面的挑战?
2025年中考考前检测历史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B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3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人物:亚历山大。 (2)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措施:在台湾建省。 (3)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选择的史事:秦统一全国;东汉建立;西晋统一全国;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雄时期,但经过长期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秦之后的汉朝继承秦制,并且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25年,刘秀建立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加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280年西晋灭吴最终统一中国。综上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统一是潮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7题答案】
【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活动:成立中国同盟会;进行辛亥革命。
(2)事件:九一八事变;
意义: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答出一点即可)
事例:郑和下西洋 (4)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8题答案】
【答案】(1)制度:君主立宪制;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殖民掠夺等(或材料中的语言,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2)领导者:林肯;
目标:维护国家统一。 (3)会议:万隆会议;
国家与原则: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或WTO
本质特征:霸权主义
应对: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科技创新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