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陶器几乎都是夹砂的,纹饰以划纹、绳纹和篦纹为主。划纹中也有之字纹,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并不属于一个系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进程
C.中原文化的辐射力较强 D.云南地区制陶技艺高超
2.《淮南子》载:“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武王伐纣之后,周人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告诫后代“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说明(  )
A.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德治法治之争已经出现
C.周代文化具有理性意识 D.商周祭祀形制发生变化
3.《管子·牧民》中“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物质基础对道德观念的影响;而《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在看到人口众多时,主张先“富之”再“教之”,孟子也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这表明先秦时期(  )
A.诸子以经济发展为治国核心 B.对物质与道德关系已有思考
C.儒家与法家思想已深度融合 D.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4.秦及汉初,乡普遍设置有秩啬夫,有秩分等细密,在早期官僚组织中重要且活跃。汉武帝时期乡有秩啬夫演变为乡有秩、乡啬夫二分格局,官方调整并降低有秩秩级。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维护君主专制 B.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C.防止豪强专权 D.强化国家基层治理
5.据史书记载,西汉长安所集中的“殊方异物”,既有中亚、印度等地的特产,也有罗马甚至埃及的物品。这(  )
A.证明了汉朝与罗马存在直接交往 B.得益于汉朝稳定北部边疆的措施
C.导致了汉朝文化向西欧广泛传播 D.反映出汉朝的朝贡贸易成效显著
6.下表是部分学者关于苜蓿引入我国具体时间的观点。据此可知 (  )
首蓿引入我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川濑勇(日本) 苜蓿是在汉武帝时期由张骞从西域越过天山带回。
吴青年 苜蓿是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大宛,将苜蓿种子引入。
桑原骘藏(日本) 苜蓿是被汉朝的外交使节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从大宛带回。
韩兆琦 苜蓿是张骞死后的近十多年间,由汉王朝或西域诸国使者往来于中国而传入的。
A.史家因立场不同导致观点差异 B.历史叙事因缺乏标准而众说纷纭
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 D.历史事实因时代变迁而模糊不清
7.据汉简记载,西北地区吏民可兼营商业,“为家私市”,参与区域间的物资交流,近者可在河西四郡,远者可到长安。还可以通过中间人,签订买卖契约,在货物交易后的一定时期内付清债务;交易方式上,有以物易物,有货币交易,还有劳务顶替。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B.商业经营方式较为灵活
C.跨区域商品贸易繁荣 D.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8.东晋以后,佛教徒一方面阐述佛教了脱生死的宗教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解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佛教华严宗(隋唐出现的佛教宗派)学者李通玄就以《周易》解释《华严经》。这说明(  )
A.佛儒两教实现了合流 B.佛教徒被儒家伦理同化
C.佛教逐渐实现本土化 D.复兴儒学需“援佛入儒”
9.孝文帝太和十二至十五年间,北魏内部围绕礼制问题曾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为此,孝文帝派遣蒋少游充任副使出访南齐,并密令他考察建康宫殿楷式,此后洛阳的宫室制度皆出于蒋少游之手。孝文帝此举(  )
A.彰显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B.弥合了北魏各族间隔阂
C.打击了鲜卑贵族的势力 D.意在减少迁都洛阳的阻力
10.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不但将“不孝”入罪,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后再执行。由此可见(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治理方式创新 B.鲜卑族发展水平超过汉族
C.少数民族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 D.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11.唐开元二十五年杂令:“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定。但奴婢、牛马等交易,要按时到市司订立契券。这反映了唐朝(  )
A.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官府垄断部分商业交易 D.关注劳力资源重新分配
12.唐高宗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六部职责之外的新问题,需要不断派遣使职处理,临时派遣的使职逐渐演化为固定职务,形成新的行政体系。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将使职的政务纳入宰相管辖之下。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中央决策行政一体化 B.加强了六部在国家政务中的作用
C.缓和了皇帝与宰相间的对立 D.适应了安史之乱后政局变动需要
13.中唐以前,九品以上的官吏可以免税;五品以上士族的亲属,也能够免除赋役,社会地位颇高。但两税法实行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多者税多,资产少者税少。由此可知,这一举措的实施(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削弱了权贵的经济优势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14.唐朝李珣(855—930)编撰的《海药本草》专门记述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收录了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日本某地区),金屑出大食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该书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该书集唐朝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药物主要经陆路入唐朝
15.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才华横溢,同时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们把自己当做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还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16.西域的胡人放牧时发明了双足交叉可折叠的小马扎“胡床”,隋朝因忌讳“胡”字改名为“交床”,南宋时期随着人们对舒适度的讲究,“交床”被改造成“交椅”,“交椅”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坐第一把交椅”成了首领的代名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坐交椅是古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C.南宋时期人们追求生活舒适度 D.政局变化影响思想文化的变迁
17.如表为元朝国号的演变,如表集中反映了元朝(  )
时间 国号制定情况
1206年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国号“大蒙古国”
1215年 成吉思汗命行于汉地的汉文文书使用“大朝”之号
1271年 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大元”
A.加强边疆管理 B.贯彻因俗而治 C.改变统治策略 D.确立儒学一统
18.元代西域子弟“舍弓马而事诗书”,高昌锲氏家族,畏兀儿族世家,有“一门九进士”之称。现存元代戏曲剧目中含有的蒙古语词汇近200个,如“卯兀”(坏)、“胡同”(水井)、“曲律”(骏马、俊杰)、“茶迭儿”(庐帐)等等,不一而足。这反映出元代(  )
A.民族隔阂逐渐消解 B.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C.重视吸收汉族文化 D.不同民族习俗的趋同
19.上海镇在南宋时属秀州,元代人口渐多,开始设县,成为新兴的商埠;天津在元代被称为直沽镇,成为漕运枢纽,延祐三年(1316)改为海津镇;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在元代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些市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元代(  )
A.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B.交通运输的新发展
C.大运河河道的变化 D.南方地区持续开发
20.明朝时期,《南赣乡约》要求乡民“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并对本地大户与异境客商的放债收利等行为进行了规定;《泰泉乡礼》设立社仓积谷备荒扶危济困。由此可见,明代乡规民约(  )
A.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B.旨在弘扬儒家的道德规范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2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方洪武十九年,上念民贫富不均,而赋税多不以实自占,往往以田飞洒诡寄,昏赖推那,遣国子生临县,将各乡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册以记之。”这表明他认为政府编订鱼鳞图册的动机在于(  )
A.解决贫富不均 B.保障赋税收入 C.维护地方秩序 D.打击地方豪强
22.崇祯年间,桐城士人方孔炤任职于兵部职方司时,撰写《全边略记》一书,以全局的视野阐述了明廷对女真与蒙古民族政权的战略得失、北方“九边”建设问题、东南沿海倭寇的活动情况及海防建设等重要议题。由此可知,方孔炤(  )
A.反思明朝灭亡教训 B.践行经世致用理念
C.已经具备国际视野 D.维护传统华夷秩序
23.李贽反对将孔子圣人化,认为他也是庸众的一员。他还特别痛恨那些假道学们,认为他们的人格还不如言行一致的市井小民。李贽的上述认识(  )
A.隐含着自由和叛逆思想 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强调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
24.康熙四十七年,朝廷任命传教士先后在全国各省实地测绘,历时十年编成了《皇舆全览图》,但该图缺少哈密以西、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图。乾隆时期,随着准噶尔叛乱的平定,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实地测绘,清朝完成了最完整的国家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这反映出(  )
A.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加强 B.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
C.边疆治理新模式的出现 D.西学东渐潮流的兴盛
25.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必须废止领事裁判权的呼声在清廷中达成共识,清朝开始了废止领事裁判权的漫长历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形势的推动 B.国人视野的拓展
C.经济基础的变化 D.权力重心的转移
26.下表是清代赣州钞关税收表(部分)。赣州钞关设立于赣粤走廊上,主要负责征收过往商旅的关税,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税关之一。赣州钞关税收收入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单位:银两)
年号 时间 定额 实收
乾隆十八年 1753年 —— 90680
道光二十一年 1841年 85470 93048
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85470 82711
咸丰五年 1855年 —— 40000
A.近代水陆交通工具的重大改进 B.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的转变 D.对外贸易中心的转移
27.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数约占1/3,党的一大代表中有多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过辛亥革命的感染。这表明辛亥革命(  )
A.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意识 B.对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组织条件
28.新文化运动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对中医“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批判。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开始关注中医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紧密关联。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各种新思潮传入 B.新型政党的建立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十月革命的冲击
29.1953年,毛泽东对中央财政部公粮征收做出如下批复:“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的需要年年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城市乡村不同时紧张更好,但恐怕办不到。”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 B.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C.米棉之战亟待提上工作日程 D.领导人要求工业要反哺农业
30.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要保证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适当地扩大企业在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干部管理、职工调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B.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初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D.完全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31.表2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球安全倡议的观点(部分),体现了(  )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观点
2014年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2017年 联合国会议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2022年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A.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丰富 B.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
C.经济全球化得以快速的发展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32.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输出国。其中,在美国、欧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接近400万人,他们从事的行业如图1所示。据此可知,这一状况(  )
图1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从事行业分布图
A.推动了科技人才双向交流 B.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严重阻碍了各行业的发展 D.促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秦朝开创官僚政治之时,就已经注意到对相权的限制了。秦朝把中央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个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丞相主要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太尉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和参谋;御史大夫主管对官吏的监察,是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的领袖,负责保障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皇帝的忠诚。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互相牵制,有效地防止了专擅、独大,从而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摘编自郝颜玉等《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隋朝的盛衰兴亡,给唐太宗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民大起义,使这个出身大贵族的雄豪子弟,不得不在事实前面,认识到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纳谏和用人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他善用当时的人才,对隋朝制度继承创新,建立起唐朝制度。
——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唐朝继承创新的隋朝制度,并分别说明这两项制度的意义。(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商品流通不限于州县的狭小范围,而相当多地在各大区域内互通有无。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输出商品以丝绸、瓷器为大宗,输入者有珠宝、药材、香料等等。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政府共发行过四川钱引、两淮交子、湖广会子、东南会子四种纸币,各有固定流通地域,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兑换比例。宋朝城市繁华,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城市中坊、市之分已完全打破,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12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先秦时期奠定了“大一统”思想的基础。战国时,“大一统”思想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秦汉以后,实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也成为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具体表述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大一统”思想与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治理体系;二是“大一统”思想与“民惟邦本”的政策;三是“大一统”思想与社会治理措施;四是“大一统”思想与权力制衡原则。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国家治理坚持中央集权一元化的治理主体地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适合国情,是积极成功的。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们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大一统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D B C B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B C A C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A B D B C A B
题号 31 32
答案 A B
二、非选择题
33.(1)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服务皇权。(6分)
(2)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科举制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对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三省六部制的完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34.(1)(10分)
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纸币的出现及普遍使用;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生活水平提高。(每点3分,两点6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其余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12分)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环境较为宽松;海外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文化科技的进步;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每点3分,答对四点可得满分,其余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5.示例一
论题:大一统是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阐释: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编制户籍;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思想。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示例二
论题:“大一统”思想为秦朝国家治理奠定基础
阐释: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将统一与仁政集合,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突破血缘限制,构建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天下观”。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为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统治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可见,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奠定了秦朝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