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日前,教育部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通知表示,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前 言目 录第一部分《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变化比对第二部分《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第四部分《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程理念介绍第五部分《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增知识点介绍第三部分《历史新教材(2024人教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旧教材2024新教材单元目录变化1、凸显社会形态的变化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旧教材2024新教材单元目录微调2、继续强调统一是中国史的主旋律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旧教材2024新教材课时目录变化3、文化板块更明确和细化课时目录变化,表述更完善、更准确!表明对文化史的重视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旧教材2024新教材4、活动课变化5、介绍学史方法变化:目录变化4、介绍学史方法3、文化板块更明确和细化2、强调统一是中国的主旋律1、凸显社会形态的变化【小结01】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每单元增加时间轴1、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把握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每单元设定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2、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业起源地之一。3、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4、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单元目标设定,体现大单元教学趋势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每课时以图片和文字导入,并设定课时学习目标3、课时目标设定,体现任务教学导向新教材课时设计导向变化趋势:今后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任务为导向导课形式多样化;课时设定目标化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旧教材新教材课时结构变化导入方式文字导入文字+图片导入+目标任务课中模块正文(1-3目)正文(1-3目)“相关史事”“问题思考”“材料研读”“相关史事”“问题思考”+“读地图”“想一想”“学史崇德”“人物扫描”新增模块课后模块“课后活动”“知识拓展”“课后活动”“知识拓展”4、课时结构变化,探究导向和角度变化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5、课时内容变化,落实初高衔接1、旧教材第1课标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改为“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主要解决旧教材容易导致对“山顶洞人”的忽视。2、第二课第二目由“河姆渡人的生活”变为“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稻作农业”成为一种新提法;第二课第二个变化就是增加“仰韶文化”;第二课第三个变化就是图片增多,而且增加龙山的“蛋壳陶”图片。3、第三课由“远古的传说”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上增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和“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变化较大。落实初高中知识衔接第一单元教材内容变化较大,主要是缩小初高中教材的差距,减少知识空白,以便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基础。(以变化最大的第一单元为例)课时内容有变化内容变化4、课时结构变化,探究导向和角度变化3、课时目标设定,体现任务教学导向2、单元目标设定,体现大单元教学趋势1、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把握【小结02】5、课时内容变化,落实初高衔接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课标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这次课标修标,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的完整链条。“课标”的最大亮点是倡导课程核心素养落地。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这包括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育人目标行动图。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可见,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的基因,一根红线贯彻修订全过程,是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各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2022版新课标是未来十年课改指挥棒,是教师读懂新教材、新教参背后逻辑基础,是教师撰写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重要参考,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教学建议是大单元设计、学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作业设计、命题设计的重要标准,若教师欲紧跟教育大势,与时俱进做一名称职优秀教师,首当其冲的就是阅读课标、理解课标、运用课标。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新课堂——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重心转变(1)从教走向学,实现从学生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2)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从关注碎片化课时目标到系统化设计单元目标,实现目标构成链条;(3)从关注三类知识(横向知识体系;纵向知识体系;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到关注学科素养达成,实现从教分到育人转变;(4)从关注知技概念理解到关注概念迁移、运用,实现从刷题到解决问题,从理解概念到运用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素养;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5)从关注课堂导入情境到关注贯彻单元的大情境、情境链创设,实现以激发短暂兴趣到让学生产生长久的系统化内驱动;(6)从关注课堂高效率到关注课堂高价值,实现价值有先,效率为价值服务;(7)从关注高活动行为到关注高认知行为,实现课堂温度与高度、开心与开窍统一;(8)从关注模式化的自主、合作、探究到关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科实践活动,实现真合作、深度个性化探究;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9)从采用终结性量表评价走向有导向性的量规评价,实现评价对标、诊断、改进、激励功能;(10)从巩固知识为主的碎片化课时作业走向概念运用、创新的整合的单元作业,实现从作业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甚至变成从课堂教师指导学习到独立学习的载体。第三部分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小结03】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新课标的制定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依据,新教材的实施则需要在新课堂中进行。新课堂的建设需要教师对新课标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根据新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新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又会影响新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共同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1、“大概念教学”“大概念”教学是一种基于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它以构建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强调将重点放在理解概念以及原理等基本知识结构上,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拓展。“大概念”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授一些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领域的知识,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协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更高效地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个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原理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大概念”教学案例呈现方式:例如,初中统编历史教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的大概念可提炼为“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课的大概念可提炼为“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大概念可以提炼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一类大概念,除了具有大概念的统摄性和迁移性等特征外,更加凸显历史学科所具有的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讲“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时可以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作为本课的一个大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一原理同样可以迁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课的学习。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2、“大单元教学”概念: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而实践研究则是教师将“大单元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地实施与呈现的过程。1.大单元分为两种:(1)自然单元:教材单元(2)重组单元:重组单元有单学科内重组;跨学科重组。2.单元教学的特点包括:整体性、递进性和生成性3. 整体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会考虑整个学习单元的整体结构和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整体设计方案进行授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而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点的考核。4、大单元内的每节课之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教学的坡度和阶梯。5.大单元之间:知识内容逐步深化,能力要求逐渐提高。6.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的整体性、递进性和生成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以实现大单元教学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之间的关系大概念教学、 大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是相互关联、 相互补充的教学形式, 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大概念教学侧重于抽象概念的形成, 强调教学的有效性, 并将教学联系与学生的认知特征。 它关注于具体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 更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 通过揭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构建起不同学科、 不同领域知识的共性关联, 以持续、 递进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迁移应用。 大单元教学则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 强调教学理解的过程性。 它以大概念为统领, 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 通过学生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 达到迁移到其他知识的目的。 大单元教学不仅容量大, 而且要求教师围绕统整体教学的思想设计教学思路, 从整体上观照到教材的统整对学生发展的真正促进。 课时教学作为基础的教学单位, 关注于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 通常侧重于课堂内的即时教学和评估。 课时教学是大概念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 通过每一课时的学习, 逐步积累知识和技能, 为理解和应用大概念及大单元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 大概念教学、 大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各有侧重, 但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大概念教学提供理论框架和思维工具, 大单元教学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 而课时教学则确保知识和技能的扎实掌握。 这三种教学方式共同作用, 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课时教学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3、概念解析:非良构问题所谓的非良构问题,一般是指那些问题现状不清楚,目标不明确,解决方法和路径不确定的问题。本人认为,这种“非良构问题”在历史学习中应该大部分就是新情境问题,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或是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如考试中出现一个历史上的改革,课本未涉及,那么对此改革的分析、探究就出现对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操作以及问题解决方法都不明确,没有明确的解决途径的问题。良构问题一般只有一个答案;而非良构问题可能就有多个答案;看来是还是开放性新情境问题。第四部分 新课程理念介绍4.概念解析:“远迁移”所谓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是指将知识应用到和这些知识获得的情境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的能力。义务教育课标理念落地路线图(顶层设计)教育目的(立德树人)——义务教育育人目标(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分解)——大概念提炼与理解(学科大概念、跨学科大概念)——结构化内容处理、整合——大单元教学设计(立意大、教学单位大、任务、项目大)——学为中心课堂——大概念理解的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为特征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一致性——素养培育的重在关联转化的学后反思——非良构问题解决的大概念创新运用的远迁移——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单元评估反馈。认真学习、深刻体会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介绍(1)”如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①通过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②通过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其承载的审美信息;③通过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得其中的科技信息。(2)历史纪年法①“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等10个天千,与子、丑、寅、卯等12个地支依序组合,形成甲子、乙丑至癸亥等60个干支,用以纪年,每60年循环一次。例如,张角设定的起义时间是干支纪年的甲子年,对应的公元纪年是184年。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学史方法介绍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介绍②“王位纪年法”:王位纪年法,是按照国君在位的年数依次纪年。例如,《史记》记载的秦王政“元年”,指赢政为秦王的第一年,对应的公元纪年是公元前246年③“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用皇帝在位之年的名号来纪年。中国古代有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每个皇帝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例如,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等。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称呼明清两代帝王时,可以用他在位时的年号指代,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等。④“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以公元元年作为开始纪年的标志。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称“公元前某某年”,公元元年以后的年份称“公元某某年”,或直接称“某某年”。历史教科书上的历史时间,主要采用公元纪年。(3)如何阅读历史地图中指出:①看图名,区别地图的类型,了解地图的主题,如历史时期形势图、战争示意图、经济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等。②看图例,弄清符号的含义,了解事件发展的态势。如通过《官渡之战示意图》,了解战争的相关细节。③看图注,了解历史地图的时间范围和地理方位,关注地图中古今地名信息的变化。④将图中信息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以便获得对历史事件一个较好的时间、空间认知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介绍2、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变化农业社会经济、精湛的彩陶艺术、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组织、丰富的制陶技艺、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独特的村落居住模式以及特殊的墓葬习俗等特点,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独特文明面貌仰韶文化特征:彩陶艺术粟的种植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变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3、龙山文化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变化代表文物:黑陶 ;也被称为黑陶文化。蛋壳陶:发现地---山东临沂;最具特点器物;陶胎薄如鸡蛋壳龙山文化黑陶鬶:表达对玄鸟的敬意和崇拜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变化4、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命名为“良渚文化”(长江下游文化遗址)。不少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可以算得上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了。据《韩非子·显学》,虞代延续了一千余年,推测良渚文化便是虞朝的考古学文化。陈剩勇、吕琪昌等强调良渚文化是夏文化的源头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良渚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古城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 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化代表文物:黑陶袋足鬶 良渚博物院藏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第五部分 新教材新增知识点变化感谢观看,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