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929
经济大危机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全球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国内:经济调整
国际:重建秩序
1945
二战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933年
19世纪晚期
自 由 主 义
重 商 主 义
凯 恩 斯 主 义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
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
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商业资本主义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贸易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联系
冷战
两极格局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倾倒牛奶
失业后的求职者
排队领取救济
材料: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3/2。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了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穷人们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资本家却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1、 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轰炸后的断壁残垣
战场上的血腥杀戮
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苏军的钢铁洪流
(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
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进行调整。
1、 背景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 背景
材料: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4)实践经验: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国家干预经济。
(6)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因此,二战结束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主要西欧国家风靡一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3: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他主张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其理论核心:增加有效需求。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
(5)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的应运而生。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外部
刺激
成功范例
社会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深刻
反思
理论
支持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市场主导
市场经济为基础
+
国家干预为核心
【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知识小结】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2、 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2)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影响
(1)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2)消极: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3)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并不能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美国总统里根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3)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黄金时代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经济繁荣,但出现高赤字,高通胀。
滞胀时期
凯恩斯主义失灵。尼克松、卡特、福特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短期见效。
里根政府
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通过削减开支,紧缩货币,减税,实现经济回升和增长。
克林顿政府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提倡“新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3、影响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构建国际经济体系
(1)背景:①二战的破坏;②世界经济无序化发展的反思;③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2)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概 况 宗 旨
运行机制 资金来源 作 用 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帮助维持黄金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1976年被浮动汇率所取代
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的认缴,美国因认缴资金最多而获得最大投票权
协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救急)
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救穷)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4、构建国际经济体系
(3)作用: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WTO)
不 同 概况 性质
成员义务
管辖范围
争端裁决
相 同 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
临时性的
多边贸易协定
常设的、永久性
的国际组织
管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成员可选择性地接受其协议
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其协议
若缔约一方反对,则不能裁决
各方必须服从裁决机构的仲裁
①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②反映了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利于经济的发展
4、构建国际经济体系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
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又称知识经济。
③内容:
①时间:
20C90年代(克林顿时期)
知识经济=科技+人才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④实质:
信息化与全球化
②含义: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任务:阅读教材第二目,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背景:
表现:
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等)
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高科技的迫切追求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互联网的建立
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 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影响:
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增强
③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中间阶层”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含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①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背景
2.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3.实质
(一)“福利国家”
英国政府为残疾者提供家庭服务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年6月10日)》
1.积极方面:有利于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
2.消极方面: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应对措施: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
四、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改革未触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
(1)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1963.8.28
①原因:南北战争(1861—1865)后,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然广泛存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西方国家社会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列举表现。
(二)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②成果:美国废除了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
美国1964年民权法规定:任何人均有权在公共场所或地方享有自由,不得因种族、肤色、宗教或出身国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隔离,即便这类歧视或隔离是由或声称是由法律、法令、布告、规则、命令或一州或其任何机构或政治组织所要求的。
美国1965年选举权法规定:为保证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因种族和肤色而被否认和剥夺,在任何联邦、州或地方选举中,任何公民的选举权都不得由于未能符合州内的测试或其他要求而被否认。
——齐世荣总主编,黄安年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
(二)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②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2)妇女解放运动
①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并要求争取更多权利。
1992年,美国“全国妇女协会”的成员在华盛顿举行示威游行,争取权利平等。
“二战”期间,在兵工厂里劳动的女工
(二)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3)6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爆发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越南战争(1961—1975)的运动。
美国学生在反越战运动中与军队在美国国防部前对峙
美军深陷越战泥潭
(二)社会运动
四、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
【延申补遗】越南战争
Ⅰ.越南抗法救国战争(1946—195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部建
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在越南南部扶持傀儡政权。在中国援助下,越南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越南未能实现统一。越共展开了反对南越政权的游击战。
越共领导人胡志明
奠边府大捷(1954)
在越、老、柬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在规定期限内,法军从上述三国撤出,越南志愿人员从老柬撤出;寮国战斗部队转移到丰沙里和桑怒两省;由当地居民组成的高棉抗战部队就地复员。
在越南以北纬十七度线以南、九号公路以北的贤良河(又名六滨河)为临时军事分界线,交战双方限期将各自部队撤退至该分界线各自一侧;在军事分界线两侧各5公里宽的范围内建立非军事区。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1954)》
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1954)
Ⅱ.越南抗美救国战争(1961—1975):
法国退出越南后,美国为反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入侵”,先是从金钱和军事上扶持南越政权,从1961年起直接派地面部队作战,并对越南北部展开轰炸。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援助下,越南军民击败了美国的侵略,美国国内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美军在越南作战
美军空袭越南北部
1975.4:越南人民军解放西贡,越南战争结束。
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实现了全国统一。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取得胜利。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
我们能够以一种透明的方式认识到我们的不完美,并且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去面对和解决这些不完美。正是这一点让我们与众不同,也让我们去推动实现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这一理想。
——美国前国务卿 安东尼·布林肯
【思考】如何认识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统治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变化,但未触及私有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福利国家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服务业人口增加
中间阶层兴起
人权与反战运动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产业结构
社会运动
社会结构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社会变化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变化:统治手段、方法
不变: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课堂小结: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