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奋斗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古时期,亚洲地区出现许多“撞名”的地点,如朝鲜有江西郡、延安郡,日本有“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的说法。这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B.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C.华人移民的辛勤开拓D.区域贸易的频繁往来清末,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开始传入我国。民国时期,在回国的欧美留学生的推动下,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国内产生了更加积极且深入的影响。下表是部分中国留学生在统计学方面的研究课题,由此可知()姓名 学校 研究领域 获学位时间 论文题目朱君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教育心理学 1922 中国留美学生:成功的要素陈达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 1923 中国移民研究唐启宇 美国康奈尔大学 经济学 1924 中国农业的经济学研究陈钟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经济学 1925 中国人口普查:历史性与批判性研究赵承信 美国密歇根大学 社会学 1933 从分裂到整合的中国生态学研究郑名儒 瑞士弗里堡大学 经济学 1936 大战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比较A.近代留学生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 B.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转型C.近代留学生治学报国的家国情怀 D.国家热衷培养高科技人才3.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造的“智慧宫”,是一所兼有图书馆、翻译、研究和教育功能的机构,花拉子密在此著书,介绍了解一次和二次方程的方法、印度数字系统及其计算方法、印度和希腊天文学知识。据此推断,该王朝()①改变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②建立了地跨亚欧两洲的大帝国③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④文化成就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据《往年纪事》记载,罗斯人原信奉多神教,奉伯伦为主神。9世纪中叶开始,陆续有罗斯人接受基督教,直至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令全体罗斯居民下河接受洗礼。这一举措()A.主要继承了天主教教义 B.加速了国家政权的分裂C.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精华5.按照传统,古代印度吠舍种姓的职能是经商和务农,首陀罗是指为前三个种姓服务的人。7世纪上半叶,吠舍种姓发生分化,农民已经被视作首陀罗,与原来的首陀罗混而为一了。而商人在种姓上取得了比农民高一等的地位。据此可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A.伴随社会矛盾尖锐化而变质 B.与统治方式变革同步C.受到职业经济地位变化影响 D.具有随意性和可变性秘鲁考古人员在海拔41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上的一间石头砌成的小屋内发现了一件文物,如图。结合所学推测这一文物是()A.玛雅人辅助计算的工具 B.阿兹特克人装饰房屋的饰品C.印加人用来记账的“账本” D.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祭品7.下列图片的流动路线与雅利安人的形成有关的是()8.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高宗时期,唐朝军队攻陷高句丽一百余座城市,共获居民近七十万户。唐朝政府将以上居民迁入内地,归于江淮以南及山南等区域安置,随户而行的还有大量的家畜和生产用具。以上举措()A.加速了经济格局的调整 B.推动了外重内轻局面形成C.是移民实边政策的体现 D.为唐末农民起义埋下隐患9.18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创立了面向印第安儿童的专门学校。原住民学生被禁止说民族语言、穿民族服饰、参与民族活动。学校的教育内容有基督教教义,殖民者的语言、法律甚至欧洲古典文化、历史等。此举旨在()A.强化殖民控制 B.传播科学知识 C.推动文化交融 D.摧毁本土传统10.如图所示为1979年一项调查中伊朗、印度、海地三国移民美国人口中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占比。据此可以推知的结论是()A.发展中国家经济创新活力受限 B.教育落后制约发展中国家成长C.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D.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呈衰退趋势11.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弈棋仕女图》中,一位仕女正侧坐于榻上,右手执棋将要落子,画中人物丰颊硕体、雍容华贵,是唐代仕女人物画的典型特征。这幅作品表明()A.河西走廊成为文化交融通道B.唐朝确立对西域的有效管理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初具形态D.新疆地区受到中原文化浸润12.如图是近代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分别为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影响设计的女装。这反映了()A.中国服装产业逐渐融入世界市场B.服装设计致力传承古典文化C.经济文化交流呈现国际化的趋势D.民族特色服饰引领世界潮流13.古埃及法老名衔有荷鲁斯名、上、下埃及之王名和拉神之子名等。亚历山大曾将荷鲁斯名作为自己的名衔。其继任者托勒密一世则选取了上、下埃及之王名。自托勒密二世起,继任法老均沿用父辈名衔中的部分内容。这种做法旨在()A.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B.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C.扩大帝国统治疆域 D.继承埃及政治传统14.美国学者梅天穆提出“成吉思汗大交换”的概念,认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世界带来空前的流动,包括物产、人口、文化和疾病的传播,是“全球化”的源头。这一观点()A.揭示了全球联系真正的历史起源 B.肯定了蒙古西征促进了世界交流C.否定了西欧开辟全球航路的功绩 D.全面肯定了蒙古帝国的历史贡献15.1914年,在英国女王剧院的舞台上,阿顿延探戈等舞蹈被搬上舞台表演。现场的英国观众在回答“探戈是否不端庄?”这个问题时,投票结果是731票“否”对21票“是”。这最能说明当时英国()A民间艺术开始走向高雅殿堂 B.民众认识因文化交流而改变C.文化娱乐产业已高度商业化 D.传统舞蹈艺术逐渐走向衰落16.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指出,新加坡政府一向仰赖于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家庭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李光耀强调的是()A.新加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B.新加坡重视构建社会的道德体系C.儒家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D.普通民众对工业建设的积极贡献二、材料解析题(17题16,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欧神话自诞生之始,诸神消亡的命运就已注定,这是一个生死轮回,生命万物终究逃不开死亡的宿命,但消逝的过去也会孕育未来。诸神在拥有智慧、才华等才能之外,诸神做了很多人碍于世俗道义与法律不敢做的恶事,其神性之上是更多人性之恶。北欧先民将追求荣誉奉为最高生存理念,他们眼中的荣誉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除了勇敢,还包括守信、忠诚、善良、慷慨等一系列特质。北欧神话中女性不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还拥有较强参与众神事务的能力,因而拥有较高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摘编自孙雨薇《神性与人性之歌-浅析北欧神话精神内核》材料二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盘古开辟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而死、精卫誓填沧海等故事熠熠生辉。他们象征了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勇于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理想形象。《山海经》记载的450多个神中,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为民尝百草的神农氏为牛头人身,蚩尤人身牛蹄。三皇五帝神话中尧舜禅让、禹“克己奉公”的形象,成为“内圣外王”的理想模板,其谱系神话成为“大一统”观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不太关注儿女私情,对社会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深刻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发展个性的关注。-摘编自向柏松《中国古代帝系神话与“大一统”观》材料三尼罗河上下游居民由跨越红海的亚洲入侵者及两大原住民构成,这就导致至少有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构成了古埃及的神话体系。在宗教渊源和政权势力的影响下,古埃及神话中神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不同的政治区划有自己的神话体系,进而导致创世神话呈现出多样性,主神有阿图姆、八联神、舒、托特卜塔、阿蒙等。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三大“创世论”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埃及神话许多与“水”相关的神祇都双性同体的形象出现,这反映出古埃及人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摘编自李模《论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太阳神权》(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北欧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埃及神话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神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开发与横贯大陆铁路建设急需劳动力。1868年《蒲安臣条约》签订后,大批华人以契约劳工身份赴美。至1880年,在美华工已达10万余人,承担了中央太平洋铁路最艰险路段的修筑工作。然而,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入境且限制在美华人入籍。法案实施后,华人社区遭受暴力袭击,财产被毁,被迫迁入封闭的唐人街。即便如此,华工仍通过洗衣、餐饮等服务行业艰难维系生计,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摘编自李振华《太平洋彼岸的开拓者:19世纪华工赴美研究》材料二20世纪初,留日、留法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力。1919年,李汉俊、李达等留日学生将《共产党宣言》日译本引入国内;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核心成员多为留日归国学生。同期,周恩来、赵世炎等留法学生在巴黎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少年》月刊宣传革命理论。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时,13名代表中8人具有留学背景,如董必武(留日)、李达(留日)等。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与国际视野,翻译马列著作、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共早期理论建设与组织发展奠定基础。-摘编自王思远《赤色火种: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排华法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留学生与华工在近代历史中的不同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世纪之前,世界瓷器市场主要由亚洲国家主导,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中国作为瓷器的发源地,通过官方和小规模的民间个体商人、商团将瓷器主要经销至东亚、东南亚、中西亚等地区。16世纪初期,阿拉伯商人将瓷器从中东转运到地中海地区,再由意大利商人分销至欧洲各地。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随后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垄断了中国瓷器的对欧贸易。葡萄牙商人不仅将大量瓷器运往欧洲,还根据欧洲消费者的喜好定制瓷器。17世纪,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崛起,并通过强大的海上力量和贸易网络,直接从中国采购瓷器。荷兰建立了以台湾和巴达维亚为中心的瓷器经销网络,并借此垄断了日本与欧洲市场。荷兰商人不仅大规模运输瓷器,还通过拍卖行将瓷器分销至欧洲各地,使瓷器从奢侈品逐渐变为中产阶级也能消费的商品。此时,欧洲人开始模仿中国瓷器的工艺和材料,尝试制造自己的瓷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探索阶段。18世纪,英国开辟了往来于印度-中国之间的港脚贸易网络,逐渐取代荷兰的地位。这一时期,英荷等瓷器经销主体沟通了生产与消费,将欧洲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向景德镇等中国制瓷中心通过提供订单的方式进行传递,出现众多不同类型的瓷器品类。特别是随着欧洲经销茶叶贸易规模的扩大,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达到顶峰,瓷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摘编自张琪《16-18世纪中欧瓷器贸易经销主体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世界瓷器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瓷器贸易经销主体变迁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89-1945年是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猛烈发展的阶段,由此引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大规模扩展与冲突。这一阶段的欧洲民族主义发展以法国与德国的交锋为主线,这一时期欧洲民族主义大都富有侵略性和扩张性,正是这样的特性最终将欧洲引入了灾难。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也因为民族主义自私的特性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其为本国民众获取那些公认的人权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没有各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以及各种观念的交锋,很难想象各种世界公认的公民权利观念会如此深入地渗透到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世界近现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A 2.C 3.B 4.C 5.C 6.C 7.A 8.C 9.A 10.A 11.D 12.C 13.A 14.B 15.B 16.C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 17 题 (1)北欧神话特点:带有浓厚宿命论色彩;神人同性;重视荣誉与美德;突出女性地位。 中国古代神话特点:重视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自然性与人文性交融;神性塑造理想化;强调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深刻影响后世政治。 (2)不同:吸收外来宗教文化;神话体系分散多样;强调崇拜自然;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原因:外族入侵;宗教信仰多元;人们热爱生命;尼罗河定期泛滥,农业发达;地方政治区划实力较强。 (3)启示: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培养共同价值观等。 18 题 (1)评析:劳动力需求减少;存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与制度传统;侵害华人正当权利;压缩华人生存空间;加剧美国社会分裂与对立。 (2)不同作用:华工支撑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汇款反哺中国乡村经济;成为中美民间交流载体,推动早期全球化进程。留学生翻译马列著作,传播革命理论,推动思想解放;参与创建中共早期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推动民主革命发展。 19 题 (1)变化:经销主体从亚洲商人转变为欧洲商人;贸易路线从传统丝绸之路中转贸易转变为新航路开辟后直接贸易并形成网络;贸易模式从小规模个体贸易转变为大规模公司贸易;瓷器角色从普通商品变为奢侈品和艺术品,推动在欧洲市场普及。 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商业组织变革;欧洲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茶叶贸易带动。 (2)影响:刺激欧洲相关产业发展,为欧洲瓷器工业奠基;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加速近代经济转型;推动世界市场拓展,提升欧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冲击传统社会阶层结构,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改变欧洲人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欧洲文化内涵。 20 题 示例一 论题: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 阐述:1789 - 1945 年,欧洲民族主义思潮迅猛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其侵略性和扩张性带来灾难,如拿破仑对外战争本质是侵略,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破坏欧洲。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作用,推动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促进公民权利观念传播,推动欧洲社会民主化进程。 总之,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是双刃剑,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在民族国家建设和人权观念传播上有积极意义。 示例二 论题:法国与德国交锋推动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演变。 阐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激发法国民族主义并扩散,唤醒德意志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民族主义走向极端,与法国矛盾引发一战。一战后法国对德国的制裁激发德国复仇情绪,纳粹利用民族主义引发二战。 总之,法德交锋推动欧洲民族主义思潮演变,影响欧洲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