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历史分成六个时段,图4是其中“第二时代”的目录。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第二时代/时段:___________________ (约公元前600年至公元600年) 核心概念2.1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典律 核心概念2.2早期国家与帝国的形成 核心概念2.3跨区域交流网络的形成与互通有无
A.技术与环境的变迁 B.人类社会的组织
C.地区与跨区域互动 D.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2.1836年,法国学者开始将南部美洲称为“具有拉丁文化特征的美洲”。1856年,面对着美国的南扩,哥伦比亚学者发表《两个美洲》的长诗,吟道:“拉丁美洲人哟/面对着撒克逊人”,“拉丁美洲”的概念从此在南部美洲迅速传播开来。这一概念的传播( )
A.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战争 B.强化了拉美人民的区域认同
C.源于南北美洲文化传统的差异 D.反映列强争夺拉美日趋激烈
3.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六百多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民族独立运动取得重大成果
C.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D.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4.1897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4个学科16个专业。据此可知,该学堂()
A.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 B.受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5.钱锺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这说明(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
C.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D.在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的原貌
6.《诗经·周颂·执竞》中“钟鼓喤喤,磬筦将将”,以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来赞颂周朝开国之祖的丰功伟绩。考古发现的青铜乐器“钟”始见于周代遗址,可能出土于
A.陕西长安普渡村遗址 B.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C.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D.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7.汉初,贾谊建议仿照西周“制礼作乐”,建立一套儒家制度以约束百姓的行为;武帝时,董仲舒则主张“教化”必须由“圣人”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由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二者关于教化的差异折射出( )
A.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君主集权加强的政治现实
C.国家对百姓控制不断加强 D.社会变迁推动儒学新发展
8.《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开创性的建树。主要表现为
①思想活跃奠定传统文化体系基础
②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各国变法图强,开始推行郡县制
④各国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词,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11.《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12.自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至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不仅主宰内朝,还挟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这期间的丞相,或老迈平庸,或谨小慎微。昭帝年幼,宣帝乍立,都不省事问政,“政事一决于光”。霍光对朝政的主宰( )
A.弥补了官员素养的不足 B.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
C.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 D.完善了中枢决策程序
13.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反映出
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B.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
C.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 D.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
14.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上述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思想 D.法家学说
15.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案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华夏族的形成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构成对原始氏族组织的突破,是血缘家庭分衍发展而形成的同性群体,在夏朝时民族思想中血缘观念仍占有主导地位l商朝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民族认同的纽带出现了第一次转变——由血缘认同转变到地域认同。周代商后,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礼仪,原先以地域为纽带的民族认同感出现了分离倾向,文化礼仪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作用开始逐渐凸显。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也逐渐融入华夏族。
——摘编自郝常见《先秦至秦汉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探寻》
材料三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华夏族民族观的演变路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提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輋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持续奋斗的历程。
选取任意博物馆(可以是材料中的博物馆也可以是其他博物馆)的任意一个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说明该陈列的主题,介绍该主题的相关史实,并从中得出合理的认识)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B
  2.B
  3.B
  4.C
  5.D
  6.A
  7.B
  8.B
  9.C
  10.B
  11.C
  12.B
  13.C
  14.C
  15.A
  二、材料题答案
  16 题
  (1)特点: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重大作用;具有多元一体性和传承性。
  成因:文明底色的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
  (2)路径:原始社会后期至夏朝,血缘认同为主;商朝时,血缘认同转变为地域认同;西周时,文化认同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并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3)原因:经济上,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渐趋瓦解,士人阶层兴起并受重用;文化上,私学出现,学术下移。
  目标:规范社会秩序,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
  17 题
  (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增强国家认同感;中原文化传播;法家思想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推动。
  (2)说明:秦朝以法家为统治思想,焚书坑儒;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
  (3)影响:拓展古代中国疆域;增强境内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局面。
  18 题
  观看 “民族觉醒” 专题后,深感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之路艰辛漫长。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试图推翻清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分别从器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推动中国近代化;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使人民经受民主与科学洗礼,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历经考验,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