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宋代引入大量文人参与国家军事管理,军队内升迁“必出人主亲擢”,宋孝宗甚至对于“三衙”以下诸军统制官的选拔都“锱铢必较”。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B.分散中央机构权力C.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D.强化专制统治需要2.1938年,丰子恺写道:“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据此可知,抗战歌曲( )A.振奋人们迅速取胜的信心 B.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C.强化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3.如表为1985—2005年中国出口商品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类别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5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50.56% 25.59% 14.44% 10.22% 6.44%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49.44% 74.41% 85.56% 89.78% 93.56%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2.82% 9.00% 21.11% 33.15% 46.23%A.改革开放成效愈益显著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完成C.产业结构体系渐趋完备 D.对外贸易的依存度降低4.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C.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5.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城市后认为:“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城市自治权利发展充分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C.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D.封建专制王权逐渐弱化6.如图是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有利于建立全球性联系 B.原产于欧洲的粮食作物在美洲传播C.物种交流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结构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7.伏尔泰提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这意在强调( )A.自由平等应得到尊重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C.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D.社会契约为国家学说核心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9.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下列是《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上述内容表明,德国( )A.摒弃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B.形成权力间的制约与平衡C.议会主导国家机器的运转 D.政治体制具有明显局限性10.1861年,俄国颁布《解放宣言》后,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农民解放成为“自由农民”,但土地分配仍然存在不公,大片土地归地主所有。这说明当时俄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 )A.贵族地主的权力加强 B.中产阶级的崛起C.社会等级制度的消失 D.农民地位的提高11.如表工业革命初期英国棉纺织技术革新表,据如表可推知( )时间 发明者 发明成果 动力 作用1733年 凯伊【英】 飞梭 人力(手工) 提高了织布的速度1765年 哈格里夫斯【英】 珍妮纺纱机 人力(手工) 提高了纺纱的效率1779年 克朗普顿【英】 骡机 水力 织出的纱细而结实1785年 卡特莱特【英】 水力织布机 水力 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A.近代工厂制度必将出现 B.英国棉纺织业领先于世界C.工业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D.能源动力革命是时代需求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女性填补了男性作参战后遗留下来的劳动力空白,女性服役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如图是战场上英国皇家女子空军机械师在维修Avro-504飞机。这反映了( )A.妇女广泛参战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B.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C.军工业发展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 D.战争促使社会成员角色转变13.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独立,以下两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艾德礼 (1945-1951年英国首相) “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伊斯梅 (英国最后一位印度总督的助手) “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据此,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A.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 B.研究历史需要对史料进行辨析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D.综合多种解释就可以认清真相14.列宁说:“我们还不能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农业集体化15.据国际劳工组织资料统计,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后期,英、法、西德、意四国社会阶层中雇佣劳动者在成年居民中所占比例分别由92.5%、66%、70.8%、61.2%上升到92.6%、82.1%、86.2%和73.7%。这说明当时西欧( )A.社会经济复苏推动人口增长 B.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C.中间阶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D.产业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16.2023年10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俄罗斯提出的关于巴以问题的人道主义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该决议草案要求相关方暂时停火,以便对加沙地带进行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俄罗斯、阿联酋、莫桑比克和加蓬5国对该决议草案投赞成票,由于美英等国反对,该决议草案未获通过。这表明( )A.区域集团化影响了世界的局势 B.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仍面临挑战C.世界体系形成了多极力量格局 D.近代以来的殖民体系完全瓦解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拉丁美洲,西班牙广泛推行反动的殖民政策,对殖民地实行“分地”和“监护”制,任意用抓“加勒比人”的名义逼印第安人成为奴隶或去矿井、种植园服苦役。16世纪上半叶,印第安人每年被屠杀1200至1500万人;西班牙入侵时,海地人口约6万人,至1548年时仅剩600人。西班牙殖民者在1545—1560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到西班牙的黄金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000公斤。殖民者还利用天主教和所谓的“异端法庭”来奴役、压迫印第安人。——摘编刘明翰、陈月清《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势力的增长,一个新兴的拥有资本的阶级——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国家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蒸蒸日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整个世界。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为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殖民的手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析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1800一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速增长1811一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 《玛丽·巴顿》(1855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的代表作。以下为小说片段约输·巴顿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这位可怜的织工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老板们能够从原来的房子一次一次地搬到更好的房子里去居住,最后又总是盖造一所比以前所有的房子都来得体面的住宅,在乡村中建上一大片庄园,可是做织工的人却要身受减削工时、克扣工资、裁员解雇等等的遭遇,老是为孩子们的面包在不断挣扎……工人们用尽一切粗野的言辞向议会请愿,诉说他们身受的痛苦和要求。——摘自《玛丽·巴顿》(1)选择并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两种历史现象,并说明该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材料二可以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哪些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19.以主题为引领的情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学习情境: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材料二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1)根据学习情境,在C处填写一项史实,并结合单元主题说明理由。(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大体上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维持至今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百余年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下,世界先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而后又历经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形成了美国一超独霸与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并存的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国际行为体力量的对比变化,导致百余年间相对稳定的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面临挑战。——摘编自李鹏、李帆《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困境与根源》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主题,写一则历史论文。(要求:论题自拟,史论结合,结论合理;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D2.C3.A4.D5.A6.A7.B8.B9.D10.D11.D12.D13.B14.B15.B16.B17.(1)手段:迫使印第安人为奴隶;压榨印第安人劳力;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掠夺美洲的贵金属;利用宗教对印第安人进行奴役。(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英国、法国、荷兰等商业强国崛起;封建贵族衰落,商人阶层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开始形成;成为工业革命的催化剂。(答出四点即可)18.(1)历史现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英国举办世博会,文化影响力上升;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社会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诞生。内在联系: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因此工人运动出现,无产阶级壮大,奠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工业革命发展推动生产力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行商品输出,举办世博会,文化影响力增强。(任答一种联系,注意论述逻辑合理,结合史实,照抄史料现象不给分,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可以用于研究: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悬殊的贫富差距,剧烈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诞生(任答一点);史料价值:是当时人记述的社会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社会风貌;小说具有文学色彩,有一定主观性;19.(1)示例1:内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理由:知识体系的主题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一国发展到多国,取得了很大建设成就;虽然经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中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影响力增强,成为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示例2:内容: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建立。理由:知识体系的主题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建立是这一时期世界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打破自18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世界体系。示例3:内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理由:知识体系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国家干预政策,并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这些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刺激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理由应包括:一、是内容与主题的关系,二是内容的表现与影响。要具备全球性,只答一个国家或单独地区的变化要扣分,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2)原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认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任意3点,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20.题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阐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一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出现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西方仍然占据国际格局的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和日本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对两极对峙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多极化趋势加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