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33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版)(33页)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正在安定下来,处于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给彻底破坏了,由此产生的经济混乱和大规模失业逐渐损害了前几年已取得的和解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又会将世界引向何方?
对国际社会又将会产生哪些深远而深刻的历史影响?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程标准:
1.通过学习二战的爆发背景、进程与结果,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通过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理解二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一)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日本法西斯运动开始。。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一)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主义
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极端民族主义
对外扩张
对内独裁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
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激化了社会矛盾。为解决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外扩张。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德意日对外侵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益者
一战后的国际地位
经济基础
文化传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利益受损
基础雄厚
基础薄弱
三权分立
民主传统深厚
军国主义
传统深厚
领袖性格
民主倾向
独裁倾向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思考:同样是经历了经济危机,为何德意日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亚洲
1935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1年9月18日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
欧洲
1936年
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933年
国会纵火案后,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结为轴心国,并干涉西班牙内政
1937年
德意日三国签订
《反共产国际协定》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三)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四)英法美绥靖政策的纵容
在亚洲,面对九一八事变,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却荒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对待,拒绝制裁日本。
在非洲,面对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国际联盟却拒绝将石油包括在禁运物资中。
在欧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该国领土割让给德国的《 慕尼黑协定》,换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证”。
——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四)英法美绥靖政策的纵容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英法为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德、意侵略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也实行中立政策。从法律上把美国基本的欧洲政策固定下来,对当时欧洲的绥靖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问题:面对法西斯的扩张,美苏两国如何处理?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3.历史原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4.法西斯主义的泛滥;
5.英法美绥靖政策的纵容,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6.历史根源: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一、黑云压顶——二战爆发的原因
“波兰的覆灭和它完全被征服,这一过程完成的很快……从开始到结束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一)概况:
(二)进程:局部战争阶段
1、亚洲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日本制造七七事变
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二战在亚洲爆发标志
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立即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解放区战场抗击了日本在华兵力的58.8%,1939年,达到62%。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个统计材料》
(二)进程:局部战争阶段
2、欧洲战场
(1)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宣而不战,西线出现“静坐战争”
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投降,英国坚持抵抗
1940.5,德军突进法国,6.22法国投降
敦刻尔克撤退,保存反攻主力
1940.7-9,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不列颠之战爆发
英军胜,德国“海狮计划”失败
36天征服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
63天征服挪威、1天征服卢森堡、
5天征服荷兰、19天征服比利时、
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11天征服南斯拉夫、56天征服希腊。
欧洲大陆基本沦陷。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2)战争扩大:
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德国同盟国相继对苏宣战,战火烧到整个欧洲。
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的主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全面进攻,11月15日,德军扑向莫斯科,苏军于12月6日发起猛烈反击,重创德军,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英美苏三国寻求合作,1941.8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苏联宣布支持宪章。
1941.10-1942.1莫斯科保卫战
宣告希特勒闪电战破产,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进程:局部战争阶段
2、欧洲战场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太平洋战场:
美国对日宣战后,与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也跟着宣战,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也对美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合一。至此,全世界约4/5的人口卷入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仅损伤了美军舰队的战斗力,还迫使美国卷入二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二)进程:全球战争阶段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A.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B.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
C.反法西斯国家互相配合,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1)标志: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2)意义:
性质:反法西斯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
为联合国成立奠定基础
(二)进程:全球战争阶段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3、战争转折:
(1)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2)1942年,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3)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8月,法国光复。
1944年
诺曼底登陆
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
阿拉曼战役
(二)进程:全球战争阶段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4、战争胜利:
1945年5月
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9日
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日本投降
签字仪式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9月2日
日本宣布
无条件投降
1943年9月8日
意大利
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进程:全球战争阶段
二、狂风暴雨——二战的过程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5月,法国战败,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战争扩大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战争转折 1942年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转折点 1942年,阿拉曼战役是非洲战场转折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结束 1943年5月,非洲战场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①从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
②从各自作战到协同作战;
③从亚洲开始; ④多个战场并存;
⑤持续时间长;⑥破坏性大; ⑦影响深远。
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
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行动,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2.战争的正义性,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3.苏联和中国为对抗德日法西斯做出重要贡献。
4.美国的参战使得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从战争发动者来看:二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战争的抵抗者来看: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战争性质
“我们凝聚到一起,能打败世界上任何敌人!”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一)战争的影响
三、雨消云散——二战的后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战争,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2.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3.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突出重围(一国→多国);
1.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原子能技术、航空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加之其他方面的大量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终于催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同年底,美国研制成功了当时完全由军方掌握,用于武器试验、军事密码和后勤活动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此催生了战后影响深远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向民用工业推广,也引起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5.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一)战争的影响
三、雨消云散——二战的后续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
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二)重建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雨消云散——二战的后续
与会国:美英中
内容: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与会国:苏美英
内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商谈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和成立国际组织问题
与会国:苏美英
内容: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事宜
与会国:苏美英
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和开罗会议精神。
英法 美国 苏联
英国的国民财富减少了1/4,对外贸易削减了2/3,外债由1939年的 4.76亿英镑增至1945年的33.55亿英镑。 战时经济急速膨胀,仅1943 年的军火生产产值就等于苏联、德国、英国三国的总和。 1944年的工业产值已达到战前1940年的103%,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战时进一步强化。
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遭到破坏,约50万座建筑物被毁。 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战时,苏联在东部地区建起了重工业和军火生产基地。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
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英法等欧洲国家衰落
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
英法美苏二战后实力对比
——根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整理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二)重建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雨消云散——二战的后续
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二)重建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雨消云散——二战的后续
德意日殖民地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建立联合国,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倡导“大国一致”的联合国
①联合国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强调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②保护大国利益的同时也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③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重建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
三、雨消云散——二战的后续
国际联盟 VS 联合国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同点 原则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相同点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更具普遍性、权威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国家)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都反映了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③都有明显强权政治色彩;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VS 雅尔塔体系
不 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国际关系 欧洲权威削弱,美、日崛起 大国间妥协,美苏对峙
国际格局 欧洲为中心 美苏为中心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胜国及战败国之间 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 联合国
相同 都在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目的:都是为了避战建立的主权国家间国际组织 方式:都以国际会议协商、谈判处理问题 作用:都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民族解放运动 组织:都建立国际组织 都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色彩,是大国意志的体现 都具有妥协性 二战使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武汉大学潘迎春
由西欧为中心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转变为
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走向两极对峙的格局。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们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杜鲁门
胜利
转折
扩大
初期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
突袭波兰1939.9,北欧沦陷
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投降1940.6
不列颠战役,德军首次失败1940.7-10
苏德战争爆发1941.6
阿拉曼战役1942.10
中途岛海战1942.6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1.1
1945.9日本签订投降书
1945.5德国签订投降书
1943.9意大利投降
1939——1941
1941——1942
1942——1943
四次国际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
二战的影响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特征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本课小结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
A.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2、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最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的均势
C.帮助波兰会导致英国的国力大量消耗
D.波兰灭亡后会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
D
课堂训练
3、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A
4、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投赞成票。这件事表明( )
A.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
B.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侵略
C.国际舆论对意大利十分不利
D.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为宗旨
B
课堂训练
6、《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由此看来 ( )
A.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对日本的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处置方式相似
D.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5、“抗日何所恃 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所处的地区是(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C
B
课堂训练
习近平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需要强调的是,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就是要汲取二战的深刻教训,人类浩劫不容重演;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二战历史不容篡改。“面向未来”,应做到“三要三不要”。穷兵黩武、强权独霸只能把人类引向对立、冲突;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只能导致人类两败俱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