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一、民族政权的建立(如何建立)一、民族政权的建立活动1:依据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并立形势图,完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形势简图填写。要求:方位填写准确。一、民族政权的建立活动2:结合所学知识,并阅读课本44、49、50内容,完成表格。要求:阅读教材文字时关键信息作标记,史实对应准确没错别字。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辽(契丹)西夏北宋耶律阿保机契丹916年上京党项汉族1038年元昊960年赵匡胤东京兴庆府一、民族政权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髡(kūn)发圆领窄袖长袍靴子游牧、狩猎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隋唐时期唐朝末年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动荡,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游牧——农耕一、民族政权的建立活动3:阅读教材P49,说说契丹人为增强国力,做了哪些措施?并分析措施的特点。特点: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但又保留自己的特色。▲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材料研读:材料反映了辽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路?因俗而治、分而治之一、民族政权的建立▲西夏符牌▲西夏文字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文化上:▲西夏货币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西夏政权的治国措施:一、民族政权的建立都学习中原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共同点:共同影响:二、从战到和的较量(为何并立)二、从战到和的较量背景:燕云十六州二、从战到和的较量活动4:阅读课本第50、51页,梳理辽与北宋的关系变化。要求:通过在课本中找寻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关键词,划出辽与北宋关系的描写,并作出战或和的判断。时期 辽与北宋的关系宋太祖时宋太宗时宋真宗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措施辽军大举攻宋,宰相寇准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和战战二、从战到和的较量1.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2.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3.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二、从战到和的较量活动5:北宋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签订盟约?结合以下材料说说你的想法。要求:阅读材料划出关键信息,从辽和北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二、从战到和的较量活动6: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任选一个观点,结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的百姓不利。1、保持长期和平局面;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3、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2、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1、是屈辱的和约;二、从战到和的较量阅读表格,说出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争有何结果?阅读材料分析西夏与北宋的战争对西夏产生了什么影响?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宋夏议和】结果:916年辽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05年“澶渊之盟”1125年金灭辽960年西夏归附北宋西夏独立,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庆历和议”1038年1040年1044年和:78年战:6年战:45年和:120年大概念: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从北宋与辽、西夏的民族关系中,可以看出民族交往的主流是战争还是和平呢?三、民族交融的发展(并立如何)三、民族交融的影响活动7:回忆并说出本课学习中出现的高频词汇,你有什么发现?辽、西夏与北宋在交往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都与汉族文化有所交融,形成了认同感,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后作业:契丹族和党项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寻找在这之后两个民族去向如何。相关史事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苦于力量不足,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长驱直入,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石敬瑭比辽太宗年长十岁,却称辽太宗为“父皇帝”,他自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分别找出北宋、辽、西夏的都城及澶州的位置。找到燕云十六州的位置。读地图1.(北京中考改编)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契丹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党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B辽代的陶瓷制造受到汉族工艺技术的影响,体现了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2.(深圳龙华区期末)据学者统计,宋辽之间在重大节日或皇帝婚丧嫁娶等情况下共互派使节388次,其中,澶渊之盟后为379次。在交往过程中,从皇帝的称号到礼仪的细节,都是平等友好的。这反映出澶渊之盟( )A.促进了宋辽双方的友好往来B.促进了宋辽双方的榷场贸易C.改变了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D.使宋辽的官僚机构不断膨胀A宋辽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澶渊之盟后占绝大多数,这反映出澶渊之盟促进了宋辽双方的友好往来。3.和约规定: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该和约( )A.促进了宋辽之间经济交流B.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C.导致了北宋王朝迅速灭亡D.激化了西夏社会矛盾B宋夏和约规定宋给西夏钱物,该和约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澶渊之盟材料 下表为部分学者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观点 出处 论者简介①: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 苏轼,北宋中期著名文学家,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盟约。观点 出处 论者简介②:以屈辱换取苟安,此后长时间内宋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范文澜《中国通史》 范文澜,中国历史学家,被誉为“新史学宗师”(续表)侧重强调澶渊之盟是个和平盟约。观点 出处 论者简介③: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盟约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赵永春,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续表)澶渊之盟既是和平盟约,也是屈辱盟约。你赞同上表所示的哪个观点?结合具体史实简要说明理由。作答内容答案来源能力要求作答内容答案:赞同观点③: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盟约。理由:它一方面使北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与辽的边境贸易也兴旺起来;使辽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岁币使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北宋在与辽的交往中也处于被动地位。一、民族政权的建立(如何建立)二、战与和的较量(为何并立)三、民族交融的发展(并立如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