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朝代更替、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边疆治理)隋建立581年——清前期1840年第一单元 思维导图第二单元 思维导图第三单元 思维导图一、朝代更替二、政治制度三、经济发展四、民族关系五、对外关系六、边疆治理七、科技文化专题梳理目录:朝代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隋朝 581 —618年 杨坚 大兴 589年统一全国、京杭大运河 唐朝 618 —907年 李渊 长安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北宋 960 —1127年 赵匡胤 开封 杯酒释兵权、与辽、西夏议和 南宋 1127 —1276年 赵构 临安 岳飞抗金、偏安江南 元朝 1271 —1368年 忽必烈 大都 实现大一统、 行省制度明朝 1368 —1644年 朱元璋 应天府(后迁都北京) 郑和下西洋、八股取士 清朝 1636 —1912 年 皇太极 北京 军机处设立、闭关锁国 一、朝代更替——基本概况辽、夏、金?一、朝代更替——兴衰大事1.隋朝:①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②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③隋文帝统治下隋朝经济发展,成为强盛王朝(开皇之治);④618年,因隋炀帝的暴政灭亡。2.唐朝:①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②后出现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等局面;③755年—763年爆发安史之乱,由盛转衰;④晚期爆发黄巢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⑤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①北方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主要在南方;②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③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4.北宋:①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都城;②宋辽、宋夏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③1127年,靖康之耻,金灭北宋。5.南宋:①1127年,宋室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都临安;②岳飞抗金,宋金和议;③1276年,元朝灭南宋。一、朝代更替——兴衰大事6.元朝:①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灭西夏、金;②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③1276年,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文天祥抗元),完成全国统一。7.明朝:①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②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③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8.清朝:①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②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清军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③1796年白莲教起义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1912年2月,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朝代 中央(加强皇权) 地方(加强中央集权)隋唐 创建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朝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 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政治上,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治上,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元朝 设中书省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清朝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加强对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管辖二、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汉·坐而论道宋·站议时政清·跪受笔录朝代 发展演变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开创武举制度宋朝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朝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清朝 清初沿袭明代科举制度 清中后期不断改革科举制度,如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范围、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二、政治制度——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三、经济发展——农业1.隋唐时期:(1)农业方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垦田面积不断增加(2)生产工具:曲辕犁、筒车;(3)经济作物:茶叶(茶圣陆羽)(4)水运工程:隋朝大运河宋元时期:(1)粮食作物: 水稻居首位,传入越南占城稻;苏湖/常熟,天下足;(耕作技术:秧马、复种技术) (2)经济作物: 茶树、棉花;(3)粮食运输:为了便利南粮北运,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元朝忽必烈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3.明清时期:(共同的措施)(1)土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鱼鳞图册);(2)水利:兴修水利;(3)高产作物:引进高产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三、经济发展——手工业1.隋唐时期:(1)纺织:丝织业蜀锦;(2)陶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2.两宋时期:(1)纺织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毛纺织业;(2)制瓷业: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3)矿冶业:煤得到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4)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3.明清时期: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机户出资,织工出力,出现了雇佣关系)1.隋唐时期:(1)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有“扬一益二”的说法。(2)市场:草市兴起;坊市制度(长安城)2.两宋时期:(1)市场: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 (2)大都市:商业活动超过前代,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南宋临安、元大都(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出现最早的货币交子; 3.明清时期:(1)商业网络: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2)货币:白银大量流入我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3)商帮:徽商、晋商三、经济发展——商业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初步开发2.唐中期后(安史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南方发展的原因: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工具与生产技术;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支持;⑤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四、民族关系(一)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1.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2.突厥: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3.回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4.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5.南诏: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采用的方式:和亲、会盟、战争、设置机构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二)宋朝宋辽和战(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夏议和)、宋金和战(岳飞抗金、宋金和议)(二)元朝新民族:新的民族——回回(三)明朝1.对女真——明成祖在黑龙江设奴儿干都司2.对蒙古——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达成互市协议,史称“隆庆和议”(四)清朝: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五、对外关系(一)隋唐:开放的对外政策1.与日本:与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6次、唐招提寺)2.与天竺: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3.其它:与朝鲜、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二)辽宋夏金元1.发达的中外交通:元朝建立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2.繁荣的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明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3.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回回药方》中记载了治疗骨折的方法。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输往国外,(三)明朝: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和平交往)2.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戚继光抗倭(民族英雄)、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暴力冲突)(四)清朝:乾隆:广州十三行,实行闭关政策。六、边疆治理(一)边疆治理-西藏1.元朝: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权2.清朝:①册封达赖(顺治)、班禅(康熙);②雍正设置驻藏办事大臣;③乾隆设立噶厦;④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金瓶掣签)(二)边疆治理-西北1.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3.清朝:①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②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③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和哨所;④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三)边疆治理-台湾1.隋朝:隋炀帝派人三次前往琉求;2.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3.清朝: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②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③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四)边疆治理-东北清朝:康熙时期与沙俄:雅克萨之战;1689年双方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七、科技文化——科技之光1.四大发明:根据朝代写出科技发展的过程(1)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2)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至少在唐前期已出现(唐刻本《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元朝王祯木活字和锡活字。(3)指南针: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北宋制成罗盘;北宋末年开始用于航海。(4)火药:唐朝已出现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更广泛用于战争。七、科技文化——科技之光2.天文、医药、农业、建筑1.唐朝:(1)天文学:僧一行《大衍历》、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2)医药学:①唐朝孙思邈(药王)《千金方》; ②唐高祖编修《唐本草》;(3)建筑: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画、佛教)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完好。2.两宋:(1)北宋沈括:①“十二气历”;②《梦溪笔谈》;(2)北宋苏颂:水运仪象台;(3)元朝郭守敬:①简仪;②《授时历》;3.明清:(1)药物学: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2)农业: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3)科技: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建筑: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北京城:体现皇权至上。七、科技文化——文化繁荣(文学、戏曲、思想家、书法、绘画)1.唐朝:①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 ②思想家: 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柳宗元: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③书法: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④绘画: 阎立本《步辇图》(形态各异、形神具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2.宋朝:①辛弃疾和苏轼的词气势豪迈、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陆游(南宋爱国诗人)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③程朱理学: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程颐程颢(北宋):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3.元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王实甫七、科技文化——文化繁荣(文学、戏曲、思想家、书法、绘画)4.明清小说、思想家①小说四大名著、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京剧: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古代文学艺术发展趋势:平民化、世俗化②思想家:a.明朝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明末清初三大家: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c.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d.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附:王朝疆域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