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决胜中考河南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含非连)课件(共8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决胜中考河南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含非连)课件(共81张PPT)

资源简介

(共81张PPT)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含非连)
一、(2024·河南10~12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
(共11分)
【文本一】
科学与艺术
①早在100多年前,赫胥黎在一次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科
学与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
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感情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
两大支柱,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②第一,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
性和永恒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求真和艺术求美也无须赘言。科学追求的
美主要是和谐之美和简洁之美。至于艺术求真,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悟
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
③第二,科学与艺术有共同的评判标准,其中创新性是最主要的。只
不过在艺术那里把创新性叫作“艺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
逸若仙”,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是现实主
义风格。
④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首先,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伟大的科
学成果都不是凭空起高楼的,都需要有丰厚的知识作基础。其次,要有丰富
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
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⑤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是统一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逐步
分化。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
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科学与艺术的相
互交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⑥艺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很多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
而科学要艺术化,我的理解有两点:第一,科普要艺术化,要通过艺术化
的手法,把一些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要通俗风趣,让大众易于
接受,最好还能彰显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第二,科幻小说
和科幻影视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科学的艺术化。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不仅
要对现有科学或技术的神奇富有想象,而且要大胆设想和预测科学技术未
来可能的走向,这样的科幻作品才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
(摘编自严加安《科学与艺术》)
【文本二】
①科学研究的过程险阻重重,为什么杰出人才能够克服诸多困难、不
断创新?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这确实是原因的一个方面。
但是,杰出人才对于自己去追求创新有着更为高远的想法。邱成桐院士认
为,数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真和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探
究和追求是让数学家不停钻研的动力。
②对美的探究和追求,不仅让科学家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
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而且也使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
而不是各种功利的获取。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典范
的价值。
(摘编自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
1.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引用赫胥黎的话,让读者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二
者“有什么共性”的问题,引出下文对二者共性的阐释。(意思对即可)
2.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请结合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简要概括。(4分)
[答案] 需要科学研究者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坚强的意
志,探究和追求美。(意思对即可)
3.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磁流体艺术:绽放》是2024年“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
出的作品,它以视频形式呈现了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形成的磁流体,在磁力、
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由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视频画面呈现的造
型如同绽放的花蕾,又似翩翩起舞的精灵。
[答案] 能。“理由”示例:《磁流体艺术:绽放》这一作品用美丽的视频画
面展现磁流体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既向大众普及了磁流体的相关科学
知识,又让大众感受到艺术之美,这与第⑥段中“科普要艺术化”
(“科学要艺术化”)的观点相符。(结合材料与第⑥段,简要说明理由即
可)
二、(2022·河南10~12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
(共11分)
【文本一】
谈青年的责任担当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理应担当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
②青年要担当,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
可成之事。青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精
神动力。马克思青年时就立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并用一生来践行,
正是这样的崇高理想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青年最有朝气,最肯学习,最
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早一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能早一点明确人生
的方向,正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
照亮前行的路。”青年只有树立崇高理想,才能获得动力,激发潜能,“以
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
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③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能使人将个人的发展
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先生便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不断寻找救国道
路的,他最初为实业救国而学洋务,转而为寻求救国道路远赴日本学医,后
来意识到精神上的“愚弱”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疗救”,就弃医从文,用
笔唤醒无数麻木的灵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应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地以爱国之情深化爱国之行,
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唯其如此,才能担当重任。
④青年要担当,就要锤炼过硬本领。“责重山岳,能者方可为之。”担
当需要本领,本领源自学习。青春年华是学习的大好时光,青年要学以立
德、学以增智、学以明道,知行合一,探求真学问,锤炼真本领。中国核
潜艇之父彭士禄青少年时便立志向学,虽历经磨难,始终勤学不辍,刻苦
钻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现在的中国青年处于好时代,读书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更应珍惜学习条
件,勤奋学习,增长本领,为青春远航蓄力。
⑤落实责任担当应该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青年只有肩负起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才能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社会价
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放飞青春梦想,谱写人生的壮丽
篇章。
(作者:张建林。有删改)
【文本二】
青春最美是担当
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
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这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文字,
一个多世纪以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自觉地将国家前途和时代使命
扛在肩上,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奋进的身影和光辉的形象。
②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革命前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良
传统,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战略工程现场,
在港珠澳大桥、“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都有“青年突击队”
“青年攻坚组”的旗帜飘扬;在“天宫”“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在抗
击疫情的最前沿,都有青年在担重任、挑大梁;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的志愿服务中,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的无数平凡岗位上,都
有青春的笑脸在洋溢,青春的光彩在绽放。
③青春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就有着亮丽的底色,更是因为
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给它增添了绚烂的色彩。青春因为担当而至美,人生
因为担当而精彩。
(作者:李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两个文本开篇都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令人信服。
B.文本一第②段引用诗句来突出理想的作用,强调青年应早日树立崇高理想。
C.文本一第④段用彭士禄的事例证明要有真本领,就应勤奋学习,知行合一。
D.文本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用举例
论证。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 首先提出本段论点“青年要担当,就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接着指出
爱国情怀的作用,并用鲁迅先生在爱国情怀指引下寻求救国道路的例子加以
证明;最后强调青年有爱国情怀才能担重任。(意思对即可)
3.两个文本都围绕“责任担当”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
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文本一侧重论述青年如何才能落实责任担当,从树立理想信念、要
有爱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有方向、有情怀、有行动)三个方面展开论
述。文本二侧重论述有担当的青春最美丽,并用中国青年敢于担当、善于担
当的例子来证明。(文本二侧重论述中国青年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并
列举大量事例来证明。) (意思对即可)
考情分析
题目题量分析
年份 题目 来源 题材 题量分值
2024 【文本一】科学与 艺术 【文本二】无题目 【文本一】摘编自严加安 《科学与艺术》 【文本二】摘编自沈致隆 《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 融》 科学与 艺术 3题11分
年份 题目 来源 题材 题量分值
2022 【文本一】谈青年 的责任担当 【文本二】青春最 美是担当 【文本一】作者:张建林 【文本二】作者:李锋 责任担 当 3题11分
续表
年份 题目 来源 题材 题量分值
分析结果:1.在河南中考试题中,议论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一般呈两年一 轮考状态。2.考查内容多围绕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段落作 用等方面,考查点较为固定。3.选材侧重于励志修养、读书学习、哲理思 辨等人文性较强,对学习、生活、人格修养等有指导意义的文章。4.近年 来主要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考查。5.一般设3~4道小题,每小题2~4 分,总分值为11~12分。 续表
考点分析
分析论证思路 (5年1考) 2022.11分析文本一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辨析、补写论据 (5年1考) 2024.12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
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把握中心论点 (5年1考) 2022.11选项ABC。
内容理解与概括 (5年2考) 2024.11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请结合文本一第④段
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2022.12两个文本都围绕“责任担当”展开论述,但侧重
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年1考) 2022.10选项D(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续表
重点段落的作用 (5年1考) 2024.10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情分析:分析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把握中心论点、内容理解 与概括、段落作用是高频考点,补写论据和赏析语言为低频考点。2025年 复习要重视分析论证思路、内容理解与概括、论证方法及作用三个考点。 续表
1.论点
论点和 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
明。
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
中心论 点和分 论点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的分支论点叫作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
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应能统领一段或几段。如《敬业与乐
业》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后面几段
依次论证“要敬业”和“要乐业”这两个分论点。
续表
判断中 心论点 (1)抓标志:判断动词“是”“不是”,能愿动词“应该”“能够”
“要”,连词“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2)位置四看:题目、开头、中间、结尾。
注:(1)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一般开头的为论点,
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
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续表
2.论据
事实 论据 典型事例、历史事实和统计数 字等。用来作论据的事实必须 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并与 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举例:《敬业与乐业》中,作者以百
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佝偻丈人
承蜩、总统与黄包车夫做各自工作
的例子为事实论据,引用孔子、朱
子、庄子等人的论述作为道理论
据。
注:论点是“统帅”,论据是为论点服
务的,它们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
系。
道理 论据 名人名言、农谚俗语和科学原 理、定理、公式等。用来作论 据的言论应该有一定的权威 性。 3.论证
(1)论证方式
立论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应
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
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
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阐述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如《不求
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2)论证方法
举例 论证 特点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4段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
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对比 论证 特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将王阳明“格”竹子一无所获的事
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
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
比喻 论证 特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举例 《敬业与乐业》中“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
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一句把没有职业的
懒人比喻成蛀米虫、盗贼,形象地告诉人们没有职业的懒
人是万恶之首,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进一步论述
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续表
道理 论证 特点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
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有时作者的分析论
述也是道理论证。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话阐明什么
是“格物致知”。
续表
(3)论证结构
基本 形式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结构,叫“纵式”;二 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论证 结构 类型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
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
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
式”。
论证 结构 类型 层进式 就是“层层深入”式,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
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
深、说透。
总分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
续表
4.议论文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性 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
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生动 论证语言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多体现在修辞的使用和句式
的多样化。
鲜明 观点明确,感彩鲜明,不模棱两可。
概括简洁 叙述事实论据,要简单扼要。
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21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
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
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
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
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
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
“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
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
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
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
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
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
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
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
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
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
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
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
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
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
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
“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
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
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
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考点一 把握中心论点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
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解析] 方法指导
(1)标题关联分析法。就是根据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和作用,直接
抓住或分析出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有四种:揭示
论点;暗示议论的缘由;提示论点;提示议论的范围。
(2)位置关系分析法。先从论点的常规位置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
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初定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之间的关系及其和文章
整体、题目的关系,分辨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呈现情况有以下几
种:①统领文章整体或者与题目吻合的观点是中心论点。②在反复出现的
观点性语句中,首先出现的、较全面的、肯定性判断语句是中心论点。
③有些题目就是中心论点,而提挈段落、层次的中心句就是分论点。④因
为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议论文中的有些过渡句也常常具有归
纳上文分论点和提出下文分论点的作用。
(3)语言标志揣摩法。一定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形式标志。论点的语言
是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总带
有提挈、归纳的特点,在文段中间或末尾出现的论点常有“可见”“总之”一
类归纳性词语。这种方法只是位置关系分析法的一种补充。
(4)分析归纳提炼法。前面所谈的三种方法在典型议论文的阅读中都
是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但是阅读非典型议论文则必须从论证过程中提
炼出论点来。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途径。①抓关键词语。有些议论文
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
一般是论点的中心。②分析论据。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而
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
③感受整体意蕴。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
蕴,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
考点二 重点段落的作用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
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方法指导
(1)明确所分析的段落位于文章的哪一部分(开头、中间、结尾)。
(2)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方面思考作答。
内容:①分析该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概括段意。②分析论据的特
点,即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③分析该段论述的内容,一看是否引出论
题,二看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看怎样提出(引出、总结、深化)中心论
点的。
结构:分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
全文、前后照应、呼应标题等。
表达效果:即整体上对读者的影响。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
的思考等。
(3)结合段落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三 理清论证思路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
首先,作者明确提出了“做‘读书种子’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的观点。
然后,列举了陶渊明等三位古代名人忘我读书的事例,论证阅读对人的精神
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最后,作者强调了阅读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解析] 方法指导
(1)通读、规划、分层。议论文常见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出论点或论题,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论证论题,
最后解决论点或论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在通读全
文的基础上,进行勾画分层。
(2)分析、明确、概括。分好层次之后,就需要通过把握关键句
(段首句、中心句等)概括段落大意。同时要注意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或
论题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最后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3)表述、规范、作答。在把握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整合语言,
分析概括论证思路。表述时加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
“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表顺序的词连缀即可。
考点四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
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 方法指导
(1)论证方法的辨析
论证方法 特点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
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有时作者的分析论述也
是道理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阅读题干,明确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还是某几段的,是问一种
(什么、主要)还是多种(哪些)论证方法,题干有时会给出论证方法,
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即可。
②判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根据语言标志词辨别说明,分析作用,
需要结合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内容综合分析。
考点五 品析议论文的语言
5.第②段加点的“特有”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不能删去。“特有”是“特别具有”“独有”的意思,在句中强调了“重视读
书、重视传承”是中国人所独有的美德,如果删去,则句意平淡,起不到突
出、强调的作用。“特有”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征。
[解析] 方法指导
(1)准确性可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从词语的本义着手,明确其在时间、
范围、修饰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词一般以副词和形容词居多,然后结合议
论文语言严谨、简明、准确的特点和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2)生动性可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作答。若使用修辞方法,则可
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
明这种修辞的作用。有时词语的语境义即为词语的作用。
考点六 辨析、补写论据
6.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 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
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
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演义》,还喜欢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同
伴听。
材料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参考答案
材料一:第③段。这则材料说明毛泽东从小酷爱读书,可以证明“在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材料二:第⑤段。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
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可以证明“‘读书种子’与实践
‘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解析] 方法指导
(1)辨析论据
①分析材料放在哪一段合适
首先,分析所给的材料,明确材料论证的内容(或表达的观点);然
后,分析文章各个段落,明确各个段落论证的内容(或表达的观点);最
后,将材料的观点与各个段落的观点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分析材料所表
达的观点与哪一段的观点一致(相似),即表明材料放在哪一段合适。
②分析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或某一段)的论据
首先,分析所给的材料,明确每则材料论证的内容(或表达的观点);
然后,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各个段落的观点;最后,将每则材料的观点
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各个段落的观点进行比较,若某则材料表达的观点与
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某一段的观点一致(相似),则表明这则材料可作为文
章(或某一段)的论据;反之,则不能作为文章(或某一段)的论据。
(2)补写论据
①提取中心论点,或明确所给段落的分论点。确保所补写的论据与论
点相一致。
②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即看清题干是要求补写事实论据还是道
理论据,有没有字数限制等。
③组织语言作答。注意用语要符合上下文的语言特点,语言要流畅。
若有字数限制,应注意语言的简洁等。
一、(2024·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12分)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
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
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
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
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
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
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
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
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
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 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
“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
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
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
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
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
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
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
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
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
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
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
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B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2.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二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
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答案] 第一问:可以支撑。第二问:材料中的“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
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
品的重要内容。
3.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
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
(5分)
[答案] 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
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二、(2024·云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共7分)
坐热“冷板凳”
李昌禹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
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
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
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
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
里坐冷板凳,坚持着。”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
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
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
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
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
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
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
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
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
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
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
把冷板凳坐热。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
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
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
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
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
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
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
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
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
神,值得后辈学习。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
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
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
(选自2024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如何才能坐热“冷板凳”?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2分)
[答案] 坐热“冷板凳”要有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要有稳扎稳打、久久
为功的毅力恒心;要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案] 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坐冷板凳的必要性。首先提出观点“年轻
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接着指出年轻人会出现坐冷板凳状况的原因;最
后从正反两面列举一些人面对坐冷板凳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造成的后果。
3.如果以邓稼先的事迹为论据,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拟写这
个事实论据。(2分)
[答案] 放在文中第③段最合适。示例:“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
常年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秘。
三、(2024·洛阳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3题。(共11分)
【文本一】
让守正有“根”,创新有“魂”
文化自信激发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老牌节目《梨园春》对传统戏曲文
化、《武林风》对中华武术文化、《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对汉语言文
化的传承,到“新秀”《唐宫夜宴》等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弘扬,河
南广播电视台的探索实践紧紧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扎根
中国文化的土壤。
文化自信让守正有“根”,创新有“魂”。创新绝不等于盲目的标新立异,
唯有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在“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中品出了“敬畏”二字,“没有敬畏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弘
扬”。《唐宫夜宴》中,14位宫廷乐师从《簪花仕女图》《捣练图》《明皇
幸蜀图》等一幅幅古籍名画之间穿行而来;实景版《纸扇书生》途经嵩阳
书院、嵩岳寺塔、中岳庙、老君山,一路起舞,兼容并包;国风舞蹈《洛
神水赋》,舞者化身洛神,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在水中演绎飞天姿
态,跨越1 000多年,重现飞天壁画雍容神韵……
艺术呈现出新,话语表达更新,内涵意蕴有时代新意,但我们发现,
节目中历史传统的厚重底色没有变。
守正创新的“根”和“魂”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因为自信所
以自觉,因为自信所以内心笃定、脚步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任珊珊。有删改)
【文本二】
文化节目正在引发“文化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作者深入挖掘春
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创作出穿越时
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系列。借助AR(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中国文化与现代艺术和技术相结
合。“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
莲鹤方壶、妇好鸮尊、贾湖骨笛等文化宝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厚重、
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传统经典变得
美轮美奂,节目也更具沉浸感
和代入感。观众发现,节日是传统的,表达是青春的,节目内容是历史的,
传播手段是现代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宝藏和深厚的人文滋养。做好传统文化时代表达
这篇大文章,需要涌现更多的“寻宝人”“鉴宝人”“守护者”,向世界传递中
华文化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任珊珊。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C
A.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
弘扬。
B.用现代艺术和技术制作节目,可以让节目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更受大
众的欢迎。
C.为使艺术呈现出新、内涵意蕴有时代新意,可以适度改变历史传统的厚
重底色。
D.在传递文化之美时可以采用AR、VR、MR等技术手段,这是为了使厚重、
古朴、有距离感的历史文化严肃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美轮美奂。
2.请指出文本一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唐宫夜宴》《纸扇书生》《洛神水赋》 等
节目,具体论证了“文化自信让守正有‘根’,创新有 ‘魂’”的观点,使论证
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谈谈你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在新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 示例:我们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
现代艺术和技术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本一提到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节目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守正创新的
方式,使节目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时代新意。文本二也强调了文化节
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借助现代技术,让传统经典变得美轮美奂,更
具沉浸感和代入感。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
新的方式方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