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20世纪60年代中叶,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邳县的刘林遗址和大墩子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距今5000余年)出土了大量磨制的石器,其中有许多是用于开垦和翻土的石斧、石铲;另外还发掘出了用以收割谷物的牙勾形器。这可用于印证,当时A.原始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精耕细作模式的初步形成C.生产工具的更替与创新D.南方水稻作物的传播途径2.周公认为天的意志是可以从民情中反映出来的,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做到敬天,“上天”仅将统治人间的“天命”赋予有“德”之人,统治者一日“失德”,便会失夫上天的庇佑,此时新的“有德”者就会顺势而起,取而代之。周公的这一思想A.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强化了王权的宗教色彩C.具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 D.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3.某著名历史学家在书中写道:“自304年包奴刘渊起兵,至439年(北)魏灭北凉,前后凡一百三十六年。在这个长时期里,黄河流域受割据者的破坏是极其惨重的。”造成“破坏”的直接原因是A.政治腐败与苛捐杂税 B.少数民族内迁与频繁混战C.长期泛滥的自然灾害 D.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4.北宋学者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抗击元军南下失利被俘后,概然作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据此可知,这些人物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社会责任感C.推崇天下为公 D.践行“知行合一”5.乾隆帝在新疆设立专门的商务机构以协调贸易活动,并派遣使节团访问中亚各国,重新开了多条贸易线路。在新疆遥步引人全国统一的制钱和银两的同时,乾隆帝还就地取材,售新疆自产的红铜、融人当地传统铸币工艺、发行“红钱”。这些做法A.注重对外展现大国形象 B.旨在增强民族国家认同C.突破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D.有利于西域商路的复苏6.19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企业家称:“康湿狄格、罗德岛和马萨诸寒的钻孔机和金属薄板回及美国的其他产品可能在30天(而不是几个月)内运抵中国;作为交换,中国的茶叶和丰富的丝绸则被运回新奥尔良和查尔斯顿,再有30天就可以运到费城、纽约和波士顿。这一诊述可以佐证当时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美国以中国为主要的拓殖区域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美国有意调整传统的对华政策7.1918年11月,傅斯年在《新潮》杂志上提文指出:“一年以来,我对于俄国的现状,绝不抱悲观。我以为这是现代应当有的事情,将来无穷的希望都靠着他做引子。”这表明,傅斯年A.称赞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功绩 B.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C.要求培植新式青年的责任意识 D.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8.表1所示为1842-1849年通商口岸的教会诊所(医院)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些诊所(医院)的设立表1年份 地点 名称 创办人 备注1843 厦门 诊所 郝伯恩 美国长老会1844 上海 中医医院 洛克哈特 英国伦敦会1845 宁波 美华医院 麦高恩 美国浸礼会1848 广州 金利埠医院 合信 英国伦敦会1848 福州 诊所 怀特 美国美以美会A.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B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主要手段C.助推了中国医疗卫生的转型 D.促进了中西医学的交流融合9.图1所示为1932年创办于上海的《机联会刊》上所刊登的某染织厂广告《贤德的夫人》(局用部)。图中配文称,这位夫人“一切物件,喜用国货”。她腹中的“小国民尚未出世”,但她已经预备去买国产布料为其做衣服。这可用于印证,此时上海的服饰文化A.蕴含家国情怀 B.凸显中西合璧C.宣扬抗日救亡 D.助力工业振兴10.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城市,高铁站点被视为新的空间“增长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高铁建设决定了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B.高铁站点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源动力C.高铁建设与区域城镇化发展存在相互促进关系D.高铁站点对区域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1.375年,匈奴人征服东哥特人后,立即进攻西哥特人,西哥特人不顾一切地、势如怒潮般地涌向罗马境内,经亚德里亚堡之战,大败罗马军队,这被视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开端。奴人占领西哥特故地后,仍不断越过多瑙河,于是其他日耳曼部族也踏上了大迁徙的征途。由此可知,日耳曼人大迁徙A.由南向北快速地推进B.使亚欧文明充分交融C.具有一定被动性特点D.导致东罗马帝国灭亡12.图2可用来说明7世纪前期至8世纪中期A.伊斯兰文明对世界贡献巨大B.阿拉伯帝国侵略扩张的危害C.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的原因D.世界文明古国彼此往来增多13.中世纪西欧的宫廷史诗是一种叙事诗体。当时,德国宫廷史诗的代麦作是《埃需克》和《伊万因),二者均取材于传说中的古不列颜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君主亚慧王,突出描写主人公经过“爱情”和“冒险”的反复考验,最终走上正路的故事。由此可见,这两部著作A.宣扬君主集权 B.属于骑士文学C.推崇理性主义 D.强调民族意识14.1664年8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东印度贸易公司”诏令,授子公司及相关人员各项权利;确定公司运行的主要规章:对公司的组建进行总动员,号召全体臣民投身“这桩伟大的事业”。至1665年3月记录在案的股东名录中,除王后、太子和亲王外,还有不少公爵和伯爵。据此可知,法国东印度公司的组建A.引发欧洲的价格革命 B照搬了英国对外殖民的模式C.开启全球贸易新秩序 D.表明统治阶级助力殖民扩张15.表2所示为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部分实业家和政治家有关铁路的言行。这可用于说明当时德意志表21 实业家哈尔科特从1825年起就在宣传他的铁路修筑计划2 作为美税联盟创办者的誉鲁士财政大原莫莲主张在蒸菌河到虚悉河之间修筑一条铁路.以规2 避荷兰人在菜菌河上征收的通行税3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为修筑铁路之事,专门派人到英、法等国进行调查,论证铁路的使利性A.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的进程 B.铁路交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C.经济因素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 D.关税联盟重视水陆运输的价值16.1994年,西方学者罗斯彻指出,联合国难民署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它必须依靠自愿捐助来执行现行的以及新的难民救助计划。但捐资国政府的资助动向既不可靠也并不总是以最合适的形式呈现的。该学者意在说明,联合国难民署A.因资金困境救助能力受限 B.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较大C.成为大国政治斗争的工具 D.救助计划缺乏科学合理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径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被称为广彩瓷,多由西商购买。图1所示是清乾隆时期广彩瓷-古希腊神话“帕里斯之审判”盘。瓷盘画中右侧的是厄洛斯和雅典娜,头戴金冠的女子是天后赫拉,中心女子是阿芙洛狄忒,最左侧的男子是帕里斯。画家出于“虎父无犬子”之类的中式思考,在绘制时将厄洛斯与雅典娜画在了一起,而并未按照西方传统将厄洛斯与阿芙洛狄忒画在一起。——摘编自罗媛菲《从清代广彩神话故事图盘看中西汇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彩瓷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广彩瓷“帕里斯之审判”神话图盘蕴含的历史信息。(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希腊文化无论是在哲学、艺术还是科学领域.都展现出一种对完美与和谐的追求。希腊艺术是一种青春艺术,它以鲜明的人性特征和优美的形式,展现了古希腊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追求。这种精神为后来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罗马艺术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希腊艺术的传统,在其雕塑、建筑及绘画中.都能看到希腊艺术的影子。——摘编自[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材料二罗马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强大使其能够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同时,罗马人又融入了自身注重实用和秩序的特质。在建筑、法律等方面,罗马文化有着独特的贡献,而这些成就又对中古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联系形成的原因。材料三中古欧洲文化深受基督教影响.在思想、艺术、教育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同时,它也融合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部分元素,日耳曼等文化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古欧洲文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摘编自马克《世界文明史》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把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置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国粮食总产量取得“十连丰”,夏粮取得“十二连丰”;我国创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二连丰”的奇观。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多年来我国以占世界人均耕地40%(列126位)和占世界人均水资源25%(列109位)的资源量;生产的粮食总量高居世界首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占世界22%的人口的粮食需求,开创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道路”。——摘编自蒋和平等《论开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丰产取得的成就。(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成就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世纪中后期发达的私营经济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强劲推动力量,正是私营企业主在牟利与创新之间的勉力探索,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工业与纺织工业的激烈竞争,采煤业的急速扩展,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龙头。人们常常以为的钢铁、蒸汽机,尚未发挥出它们的决定性作用,大量增加的工业产品需要市场,而英国恰好用两种手段为新兴的工业革命产出的产品提供了市场;“一是夺取其他诸多国家的出口市场:二是通过政治或准政治的战争和殖民方式,摧毁特定国家内部的国内竞争”,英国的一切政策都为之开道,即使是战争,目的都在商业。在那个绝对容不下两个工业国家的世界经济体中,英国脱颖而出.就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摘编自任剑涛《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一、选择题答案 1. A 2. C 3. B 4. B 5. D 6. A 7. D 8. C 9. A 10. D 11. C 12. C 13. B 14. D 15. C 16. A 二、非选择题答案 17 题 (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拓展;中西贸易增多,刺激广州工艺发展;西方人喜爱中国瓷器,外销瓷需求增加;清政府设 “十三行”,广州为唯一通商口岸;中国制瓷业发展及地域分工形成;西洋绘画技术传入。 (2)历史信息:广彩图盘作为外销瓷,体现中西贸易促进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但范围有限;图案中的古希腊神话元素反映欧洲人对古希腊文化的认同;人物组合的中国化体现中国绘画师将传统思想融入创作,展现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18 题 (1)联系:罗马文化继承发展希腊文化。 原因:希腊与罗马地理位置近,便于文化交流;希腊文化成就辉煌,对罗马吸引力大;罗马征服希腊,将其文化融入自身;罗马统治者需先进文化支撑帝国统治。 (2)区别:文化内核不同,中古欧洲文化宗教色彩浓,罗马文化重实用;构成元素不同,中古欧洲文化融合希腊罗马、日耳曼及基督教文化,更多元,罗马文化主要源于希腊文化和自身发展;传播方式不同,中古欧洲文化通过教会传播,罗马文化依靠军事和政治手段传播。 19 题 (1)成就: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粮食流通市场化;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粮食生产总量居世界首位。 (2)意义:解决十多亿人口吃饭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品丰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稳定粮食供应和价格,利于社会秩序稳定;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20 题 示例一 论题:多种因素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并使英国确立优势地位。 阐述:18 世纪中后期,发达的私营经济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动力,私营企业主逐利创新,如纺织业珍妮纺纱机发明提高效率,交通运输业等迅速发展。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如侵略印度,拓展市场,还通过战争和殖民打开产品销路。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服务商业,保护本国工商业。 结论:经济、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使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 “世界工厂”,确立世界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