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英国学者罗素曾指出一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关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的这一言论( )A.体现了民族主义是一战持续的重要诱因B.反映了一战的帝国主义性质C.表明德国和俄国矛盾是一战的主要矛盾D.旨在强调列强矛盾难以调和2.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其中《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材料反映出( )A.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发生改变3.国联指定其成员国担任委任统治地的受委任国,有别于一直以来“先占、征服或割让”等传统方式。受委任国对委任地的统治并不发生主权归属地位转移的效果,实际管理方国家需要履行向国联行政院提交委任事项执行情况年度报告等义务。据此可知,国联的委任制度( )A.对保护战后和平发挥巨大作用 B.折射出非殖民化的时代趋势C.有效维护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D.体现了国联的集体安全原则4.1919年5月12日,德国国民议会讨论是否接受《凡尔赛条约》时,参加会议的所有党派从未有过的空前一致反对批准;在条约签字之日,德国各右翼报纸在第一版都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框。这反映出( )A.大国间矛盾无法调和 B.德国战败已不可避免C.新国际秩序存在隐患 D.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5.十月革命前,列宁指出:俄国的资本主义也成了垄断资本主义,战争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从中可以看出列宁认为( )A.一战导致国内阶级矛盾走向激化B.俄国已经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条件C.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挽救俄国D.战争使俄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6.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7.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1/2左右;1932年在苏联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两万人左右,在厂矿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技术工人。由此推断,此时( )A.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 B.西方国家大力支持苏联经济建设C.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强大吸引力 D.苏联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8.甘地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认识神的手段。1931年,他在《青年印度》上发文:读者们都明白,本刊不因商业目的而存在。它们的唯一目标是,教育民众通过非暴力追求真理的方式去赢取“完全自治”。甘地的说法意在( )A.为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势 B.开创民族独立运动的新形式C.压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空间 D.提高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9.一战后,亚洲出现了“亚洲和亲会”“东亚同盟”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这说明( )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 B.民族运动的斗争水平提高C.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D.世界殖民体系已走向瓦解10.20世纪20—30年代,尼加拉瓜抗美游击战争领导人桑地诺提出了政治纲领,即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有工做、有活干”的口号。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 )A.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引领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C.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 D.使军事斗争和政治动员结合11.1935年夏天,在工党、自由党和“国际联盟协会”会员的赞助下,英国组织了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这一投票结果( )观点 投赞成票人数 占总投票人数赞成全面裁军 1050万 91.3%赞成用国际协定来保证全面废除航空部队 约950多万 82.6%赞成用国际协定来禁止为私人营利而制造和出售军火 约1048万 91.1%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 约1096万 95.3%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约683万 59.3%A.反映了绥靖政策具备社会基础 B.体现了英国的孤立主义政策C.纵容了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D.落实了《非战公约》的规定12.下表为二战后期重要国际会议简况表。时间 会议 主要内容1943年11月 中国、美国、英国举行开罗会议 对日作战和战后亚太地区的安排问题1943年11—12月 苏联、美国、英国举行德黑兰会议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组建联合国、处置德国和苏联对日作战问题1945年2—4月 苏联、美国、英国举行雅尔塔会议 处置德国、波兰政府和疆界、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问题1945年7—8月 苏联、美国、英国举行波茨坦会议 处置德国、波兰西部疆界和组建国际法庭问题这表明,二战后期( )A.各个国家立场趋于一致 B.大国协调利于问题解决C.对日作战成为主要议题 D.强权政治统领战时会议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至18世纪末,亚非拉……反殖斗争是自发地以惩治、驱逐殖民者为目的,大多在部落酋长、封建王公的领导或支持下进行的,其规模都较小,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也较为原始。这些斗争彼此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持,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高潮。除了极少数取得胜利外,一般都失败了。到19世纪20年代末,西属拉美殖民地绝大多数地区获得独立。19世纪中期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兴起……不论规模、组织,还是斗争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19世纪末,在空前深重的危机面前,东方国家兴起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标志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跨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新时期。改良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在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东方各国人民觉醒起来,为争取民主而斗争。——摘编自薛源官《近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分期初探》(1)据材料,概括15—18世纪末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据材料一,说明一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一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答案1.答案:B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B6.答案:C7.答案:A8.答案:A9.答案:B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1)特点:斗争目的是惩治、驱逐殖民者;领导力量多为部落酋长、封建王公;规模较小,缺乏严密组织;斗争方式和手段原始;彼此缺乏联系和支持,大多失败。(2)新变化:规模扩大;组织更严密;斗争内容更丰富;进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时期;受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影响。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革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4.答案:(1)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原因:战争破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各国人民反对本国政府的政策和统治;十月革命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普遍高涨的影响。(2)含义: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依据:一战期间,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激化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宗主国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反对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得以壮大。(3)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