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1878~1910年,墨西哥咖啡、棉花、龙舌兰、甘蔗等出口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增加了350%、60%、110%和50%,而谷物和大豆却分别下降了40%和22%。墨西哥不得不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的需要。这反映了墨西哥( )A.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B.注重发展农副产业C.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D.因地制宜发展经济2.西班牙政府规定,它正在生产的产品,殖民地一律不准生产。例如在新西班牙就不准种植葡萄、橄榄等作物,后又禁止养蚕并砍光桑树。殖民地各地区之间不准通商,只能与宗主国通商。……葡萄牙在巴西则禁止建立手工工场,只允许小生产存在。上述殖民政策( )A.优化了殖民地的经济结构 B.加剧拉丁美洲的贫困C.切断殖民地同欧洲的联系 D.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3.下表为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的官僚统计表(单位:人)。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职位 总数 克里奥尔人(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总督 170 4都督、省长和地方行政长官 602 14A.殖民地的混血现象罕见 B.社会权力结构高度集中C.不同种族政治地位悬殊 D.宗主国严密管控殖民地4.下表中“印度尼西亚”名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 )时间 所属 名称变化1512年 葡萄牙 葡萄牙印度1613年 荷兰 荷属东印度群岛1914年 日本 东印度,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A.荷兰率先成为海上霸主 B.世界地理认知不断更新C.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世界殖民扩张竞争激烈5.19世纪20年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多半限于一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规模较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到19世纪中期,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包括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这一变化( )A.推动了亚洲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促进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维护了亚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缘于西方大规模的殖民侵略和扩张6.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侵略始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为止,欧洲人直接侵占的地区仅占非洲总面积的3%,到179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欧洲居民不超过25000人。但从1881年开始,欧洲瓜分非洲的速度迅速提升,到1914年只剩下两个非洲国家保持独立。这( )A.加剧了欧美列强殖民地争夺 B.导致了欧洲工业劳动力大量缺失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反抗运动 D.促进了非洲奴隶制种植园的发展7.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策划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则妄图在非洲建立从西南非到东非的殖民帝国。各国在海外殖民地疯狂掠夺资源、倾销商品,并且纷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同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角逐。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欧洲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 B.列强海外扩张冲突加剧C.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识觉醒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所有国家尽管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同一个世界市场之中。但在这个世界市场中各个民族并非平等关系,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造成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殖民国家间的冲突得到缓和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C.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D.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9.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革命被称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C.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10.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A.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1.19世纪下半叶,西非史学家西索普先后写成《塞拉利昂史》《地理》和《十个消失的部落》等著作,从非洲人的角度研究西非洲史,引起了欧洲学者的重视。黄金海岸史学家雷因道夫认为非洲史只能由非洲人来写。这反映了( )A.西非民族独立意识增强 B.泛非主义思想的形成C.英国殖民统治发生动摇 D.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出于实际的目的,英国已经找到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革命性办法,这是独一无二的。相当一部分具有商业头脑的地主几乎已经取得了对土地的垄断地位。农业已经做好了在工业化时代实现它的基本功能。……倘若工业社会主要的社会基础已经打好,它们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需要存在一个已经为制造商提供了特殊报偿的行业,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通过简便廉价的革新,迅速扩大他的产量;第二需要有一个基本上为某个生产国所垄断的世界市场。——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 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经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 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在印度实际上是肩负着双重使命的,除了具有破坏性质的“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的使命以外,英国还肩负着重建性质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但到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影响的看法则发生了改变……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马克思否定了英国殖民入侵的重建作用。马克思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英国的殖民入侵使得印度的农村公社被消灭,所造成的结果是消极的,“这种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后退”。——黄秋生,张婧《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英国如何具有“独一无二”的条件。结合所学解读“特殊报偿的行业”出现“简便廉价的革新”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开动蒸汽机所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历史跨进的时代是何时代。(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对于殖民统治认识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14.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他们虐待我们,不仅剥夺了我们应有的权力,而且使我们对公共事务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在的地区掌管自己的内部事务,那么,我们一定会了解公共事务及其一套机构,我们一定也会享有个人的威望。美洲人在社会中只能当奴隶,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者。连劳动也受到种种限制:不准生产西班牙国王所垄断的产品,不准建立西班牙本身所没有的工厂,连生活必需品的贸易都被西班牙人专门控制。在美洲各省之间设置了种种障碍,使省与省之间互不接触、不了解、不往来。我们的地只准种植蓝靛、谷物、咖啡、甘蔗、可可和棉花。——摘编自西蒙 玻利瓦尔《牙买加来信》材料二 尽管革命后拉美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了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通过兵变等非宪法方式上台的做法十分普遍。如墨西哥在1824年~1848年期间,曾发生250次兵变,更换了31个总统。尽管各国均声称主权在民,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科度、性别、种族作为政治参与的条件,政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摘编自刘波《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2)据材料二,归纳拉丁美洲独立后的政治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该特征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答案1.答案:A2.答案:B3.答案:D4.答案:D5.答案:D6.答案:C7.答案:B8.答案:B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1)条件: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社会提供基础(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棉纺织业的发展(特殊行业的存在);殖民扩张提供了海外市场。表现:技术革新——如珍妮机、骡机等写出发明物;制度革新——工厂制。(写出工厂)(2)影响: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促进了工厂的普及和建立;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产生环境污染。时代:蒸汽时代。(3)变化:从认为殖民具有破坏和重建的使命到认为殖民只能带来消极影响。关系: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海外市场(资本,海外市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国继续向世界大肆扩张(寻求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14.答案:(1)措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剥夺拉美人民的政治权力;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推行农奴制,实行贸易垄断;社会治理上强化管控,制造隔绝。(2)特征:民主制度有名无实,政权更迭频繁,寡头特征突出。原因: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和专制传统的影响,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3)积极:推翻了殖民统治,建立了新兴国家,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势力,鼓舞了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限:没有铲除封建主义,革命果实被寡头窃取,建立起的资产阶级政体与国情不符,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