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761年,英国“工艺协会”发表文告称,纺织业手工业者数量不足导致商人订货交付延迟,建议设立奖金“奖励最优良的发明,一种能够同时纺出六根毛线,并能只由一个人操纵看管的机器。”据此可知,英国(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发明 B.劳动力短缺制约工业发展C.政府投资推动产业升级 D.重视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2.18世纪,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坚信人类能够取得进步,并将传播可被他人运用的“有用知识”视为己任。基于此,众多科学协会和科学学校纷纷建立,1797年,世界上第一份科学期刊《自然哲学、化学和艺术期刊》出版发行。该期刊的发行( )A.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兴起 B.源于文艺复兴运动开展C.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表明理性精神已经普及3.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写道,“事实似乎足够证明,第一批发明家决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由于处在实际问题面前,他们就运用他们的天然智慧以及他们的工业习惯上的和工业需要上的高深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旨在说明( )A.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影响深远C.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D.生产逐渐集中并出现垄断组织4.19世纪法国的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仍旧十分发达,这类行业多以分散的小企业手工劳动为主。到1860年时,仅巴黎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就有6.3万人。据此推知,当时法国( )A.工业化进程受到制约 B.城市繁荣刺激奢侈品生产C.工业革命起步比较晚 D.机器生产尚未在全国普及5.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6.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工厂主通过规章制度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一处,并随着机器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甚至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严格的时间内进行的,违者则会被罚部分工资。这可用来论证当时( )A.西方人文精神日益衰退 B.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C.工厂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D.工业生产环境的恶劣7.1824年,欧文按照“新和谐公社”的蓝图成立了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公社中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充分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但4年后公社却走向失败。据此可知(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C.使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D.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社会现实8.《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 )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进步作用B.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C.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D.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9.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投入生产的生产资料,其价值不会发生增减;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在自身的消耗中非但没有完全消耗自身的价值,反而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马克思的这一论述( )A.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解释了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10.《蜂房报》原是英国工会联合会机关报,1864年成为第一国际正式机关报。1869年后其主编乔治·波特尔注重与资本家协调,违反了第一国际的章程和纲领。1870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参考马克思的建议,与其断绝合作关系。这表明,第一国际( )A.坚持阶级立场和组织原则 B.推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重视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 D.强调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11.巴黎公社废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僚机构,对所有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普选制和撤换制。公社将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协作社接管,由工人直接参加企业管理。此外,公社还将土地归还农民,免除农民的战争负担。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A.意在构建工农联合政府 B.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C.属于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D.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原则12.根据《法兰西共和国公报》记载,1871年3月26日的选举采用直接普选制:全市20个区共推举647名候选人,最终选出92名委员(其中工人代表35名)。选民登记率高达70%,远超第二帝国时期40%的平均水平。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委员会掌握政权。这可以用来说明巴黎公社( )A.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接受第一国际领导C.获得全国民众拥护 D.具有人民民主性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出于实际的目的,英国已经找到了解决土地问题的革命性办法,这是独一无二的。相当一部分具有商业头脑的地主几乎已经取得了对土地的垄断地位。农业已经做好了在工业化时代实现它的基本功能。……倘若工业社会主要的社会基础已经打好,它们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需要存在一个已经为制造商提供了特殊报偿的行业,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通过简便廉价的革新,迅速扩大他的产量;第二需要有一个基本上为某个生产国所垄断的世界市场。——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 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由于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经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三 在马克思看来,英国在印度实际上是肩负着双重使命的,除了具有破坏性质的“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的使命以外,英国还肩负着重建性质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但到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影响的看法则发生了改变……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马克思否定了英国殖民入侵的重建作用。马克思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英国的殖民入侵使得印度的农村公社被消灭,所造成的结果是消极的,“这种行为不是使当地人民前进,而是使他们后退”。——黄秋生,张婧《马克思殖民主义批判思想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英国如何具有“独一无二”的条件。结合所学解读“特殊报偿的行业”出现“简便廉价的革新”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开动蒸汽机所产生的影响;并指出历史跨进的时代是何时代。(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对于殖民统治认识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萌芽。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理想社会,主张按需分配和全民教育。1623年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提出以集体劳动为基础的平等社会,强调社会和谐与公共利益。这些思想虽具有文学虚构性,但反映了对封建剥削的批判和对公平社会的向往。——摘编自【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二 19世纪初,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将空想社会主义推向顶峰。圣西门主张建立“实业制度”,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管理社会,强调生产与技术的重要性;傅立叶设计了“法郎吉”协作社,试图通过劳动自愿组合消除阶级对立;欧文在新拉纳克进行实验,建立合作社并推行免费教育,主张通过和平改良实现社会平等。他们的理论虽揭露了资本主义弊端,但未能找到实现理想的科学路径。——摘编自【德】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共产党宣言》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摘编自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异同。(2)结合材料三,分析马克思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趋势。答案1.答案:A2.答案:C3.答案:C4.答案:A5.答案:A6.答案:B7.答案:D8.答案:A9.答案:D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1)条件:圈地运动的开展;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社会提供基础(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棉纺织业的发展(特殊行业的存在);殖民扩张提供了海外市场。表现:技术革新——如珍妮机、骡机等写出发明物;制度革新——工厂制。(写出工厂)(2)影响: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促进了工厂的普及和建立;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产生环境污染。时代:蒸汽时代。(3)变化:从认为殖民具有破坏和重建的使命到认为殖民只能带来消极影响。关系: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海外市场(资本,海外市场),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国继续向世界大肆扩张(寻求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14.答案:(1)相同点:都批判私有制,主张公有制和平等分配;强调社会和谐与公共利益。不同点:理论基础:早期以文学虚构为主,近代转向系统化社会设计;实现路径:早期缺乏具体方案,近代尝试和平改良或实验。(2)主要表现:科学性: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证社会主义建立的必然性;实践性:提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强调革命实践;系统性:形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完整体系。(3)趋势:从感性批判到理性设计;从空想到科学理论指导;从主张和平改良到革命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