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高中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重点高中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江西省重点高中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表所示是考古学家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信息的记录。据此判断,仙人洞先民( )
(1)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石器为主,出土最多的是的用于砍伐树木的砍斫器
(2) 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
(3) 文化堆积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兽骨,其中包括已被饲养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
(4) 出土大量的兽骨和鱼骨,骨器中有镞和鱼镖等工具
(5) 发现栽培稻硅石遗存
A.手工业生产独立化 B.已经成为食物生产者
C.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D.已进入父系氏族时代
2.汉律称亲属相容隐为“亲亲得相首匿”。唐以后容隐的范围扩大,不限于直系血亲和配偶,凡同居亲属,不论有服、无服,皆可容忍,而且兼及家奴。此外,子孙犯罪,亲老无人侍奉者,唐、元、明、清代法律都允许具状上请免刑。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法律与乡约实现了合流 B.法律儒家化的特征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3.前秦皇帝苻坚曾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品其优劣等。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皆令其读书。他说:“庶几(但愿)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苻坚这些行为旨在( )
A.普及儒家文化 B.巩固国家政权基础
C.完善科举制度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4.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曾对京师(开封)狭隘衢巷加以开广,以复长安旧制。北宋开封城内,随处都有商铺、邸店、纸坊、食店,还有晚上交易的夜市及“勾栏酒肆”。这反映出当时( )
A.开封政治地位下降 B.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下表所示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曹操事迹的部分描述。据此可知,罗贯中宣扬的政治理念是( )
1 桃园结义时,刘备就抱定“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念。“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2 刘备樊城撤退时,决不弃民先行。“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3 曹操下令将徐州城中的百姓“尽行杀戮”,以报私仇
4 曹操攻袁术,军中缺粮,军心不稳。曹操“借汝(仓官王垕)头以示众耳”,栽赃王垕私吞军粮,用来稳定军心和转移怨愤
5 曹操多次为了一己之私,频繁地启动杀机
A.忠君爱国,匡扶汉室 B.崇尚仁爱,抨击暴政
C.扶忠抑奸,为政以法 D.经世致用,注重谋略
6.近代中国开埠后的二三十年里,来自西方的生活必需品进口数量并不稳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不少地区的百姓已经使用窗玻璃、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改变 B.洋务运动扭转了民众消费观念
C.通商口岸民众购买力增强 D.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
7.1903年江南乡试期间,《中外日报》的记者观察到,士子“赴试者每日以数十百计”,以至于“日来河下划船几于受雇一空”“所异者曰进新学新政之志士与夫身在学堂之学生亦相率成群结队入场与试,并闻京师译学馆甫考取之学生亦相率请诸当事给假应试”。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乡试助推新式交通的改革步伐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 D.新政适应西学东渐的发展诉求
8.1912年3月3日,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小日报》这样报道:“几个月来……我们看到大批中国人聚集在公众场所,一个接一个庄重地走上高台,一些手持剪刀的师傅当着成千上万同胞的面剪掉了他们的辫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反清革命兴起 B.习俗西化成风 C.时局发生变动 D.共和基础牢固
9.苏区的红军公田,是分给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土地。下图所示是1934年3月4日中央苏区创办的《青年实话》报第3卷第13号刊载的宣传画《这块红军公田应该先来耕作》。该作品反映出苏区( )
A.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 B.注意土地政策宣传
C.土地革命的成效显著 D.群众踊跃投身革命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协议机关”。其提案有些是代表直接提出的,有些是经过座谈会或者访问居民的形式收集的,有的是居民用书面形式交来的,有的是由居民口头提出由筹委会记录下来的。这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
A.社会主义 B.民主集中 C.人民民主 D.基层自治
11.古代两河流域牛法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所有与牛有关的法律条文的总称,包括:偷牛、租牛以及处理觚人的牛(或相觗的牛)等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书中,涉及牛法的除苏美尔牛法之外,还有《埃什嫩那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以及《赫梯法典》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农业呈现繁荣景象 B.注重依法调整经济关系
C.法律保护文化习俗 D.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2.中世纪晚期,英国国王视察期间,其随从有干预地方事务的习惯。城市往往通过行贿来降低随从的干预程度。尽管在颁给城市的特许状中对此已作出明令禁止,但是诺威奇(英国康涅狄格州东南部的城市)在1448年和1452年国王巡视期间仍然付给国王的秘书一定钱财。这实质上反映出,中世纪晚期的英国( )
A.封建王权得到强化 B.城市自治权形同虚设
C.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D.城市与国王矛盾激化
13.18世纪晚期,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创作了喜剧《费加罗的婚礼》,该作品把伯爵放在人民的对立面,暴露了贵族的腐朽堕落。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结果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处治,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由此可见,该剧( )
A.反对宗教神权 B.迎合了革命形势发展
C.彰显时代精神 D.促进了文化领域变革
14.下表所示为1847-1875年英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时间及法规名称 主要内容(意图)
1847年《城镇改进条款法案》 用于界定不卫生的房屋、垃圾和排水
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1848》 成立中央卫生理事会,用于监督和规范城镇范围内的环境清洁、垃圾收集和供水排水系统
1872年《公共卫生法案1872》 规定农村也要实施卫生管理,确立地方卫生当局的强制性责任
1875年《公共卫生法案1875》 实现了全部卫生法规的整合,提升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针对人居环境进行治理
A.工业革命推动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B.医学进步有利于抑制疫病的传播
C.近代科技强化公民卫生观念 D.城市建设影响公共卫生事业
15.据统计,在1917年的5月份至9月份,俄国农民运动由152次达到958次,爆发农民起义的省份达到了91.2%。俄国的工人阶级在1917年开始变得尤为激进,他们要求苏维埃代替临时政府。同年10月,士兵前线厌战情绪达到极致,上层社会的官员也不愿以原有的方式管理国家。由此可见,1917年俄国( )
A.社会革命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是民众要求
C.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D.布尔什维克革命准备的充分性
16.20世纪80年代,非洲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大多涉及殖民时期的城镇、妇女、法律、家庭、宗教、教育、医疗和娱乐等领域。如非洲医疗社会史,主要围绕疾病、西方生物医药与殖民统治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殖民医学在殖民征服过程中的角色、非洲疾病史等。这可用于说明,此时的非洲史学家( )
A.深受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 B.强调西方医学重要作用
C.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 D.高度关注非洲社会变迁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史官的官职名叫太史令,主要负责历史记录和天文星象,如司马迁就是当时的太史令。这一官职在司马家流传甚远,已经成了历代司马家的职务。在汉武帝执政时期,还在宫内设置了女史,负责皇帝的日常起居的《禁中起居注》广为流传。“秉笔直书”与“警示监督”的精神已深入史官的“骨血”,并为史官所秉持。
材料二 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立了史国馆,主要是由宰相管理修编史实的任务,废除了著作郎职位。同时,在唐朝初年,同样设置了起居郎,并在中书省专门设置了起居舍人,分为左、右起居舍人,主要负责记录君王的日常起居。宋代史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创建了严格的收集史料、报送史料与档案存储方面的制度。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材料三 《贞观政要》中有一段唐太宗与史官对答的记录。唐太宗问禇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答道:“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而说道:“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摘编自王山青《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及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宋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至唐宋史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农村,地方各级政府的苛捐杂税,其名目之繁多,不胜枚举。“基层小官的权力已经像通货一样膨胀了”,“他们的成风随时可以叫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粮官的舞弊、中饱、浮收、苛扰,在现政治制度下更是司空见惯,无足为怪”。此外,强制性拉丁(征兵征徭),弄得鸡犬不宁,远近骚动,把“饥饿的农民,用血腥的鞭子,赶到内战的前线”。
——摘编自冯巧霞《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农村与农民——以农民赋役与灾荒为研究视角》
材料二 1946年底,太行山根据地平顺县西沟贫农王四则的一番话生动描述了该村土改后的生活情景:“过去俺吃的是糠菜,穿的是疙瘩衣裳(补丁落补丁),全家人伙盖一条被子,用玉菱杆围起来就顶房子住。现在,一个人盖一条被子,能铺块毡子,冬天还有件棉袄子,今年又盖了三间新房子。”在逐步推进土改的过程中,旧有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特别是长期存在的陈规陋习得到纠正,妇女的婚姻自主意识也在日渐增强。
——摘编自郝平《解放战争时期老区土改与乡村社会变化——以太行解放区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三 1947年,毛泽东总结革命实践经验,指出:“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摘编自龚云《毛泽东与中国农民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农民生活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解放区农村社会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治家贾谊认为,“救民”的目的就是使国富民丰,“道者,救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故国丰且富,然后君乐也”。
——摘编自卢周来《中国古代的“富民”思想》
材料二 晚清时期,马建忠认为“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吾欲恢张利源,整顿商务”,通过发展商业,促进民富,进而推动国强
——摘编自黄茂兴、叶琪《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强民富”思想的理论嬗变与实践探索变法通议》
材料三 2021年11月11日,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已成为当下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决断,需要分阶段推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摘编自贾康张晶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优化三层次分配系统论》
“富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围绕“富民思想演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
阶段 概况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 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但其优势并不稳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取代荷兰,独霸世界经济,成为“世界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以后,多个国家开始崛起,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美国、德国等国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
一战后至今 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主导者。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并不断变化。多种经济力量崛起并发展
——摘编自宋佳佳《世界经济中心演变历程之我见》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及启示。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
5.B
6.D
7.A
8.C
9.B
10.C
11.B
12.A
13.C
14.A
15.C
16.D
17.(1)新发展:机构设置专业化;人员配置精细化;由个人修史发展到国家修史;原始材料(一手史料)的积累更丰厚。(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统治者重视借鉴历史经验;文化繁荣发展;官僚体系成熟;历史经验积累;科举制选拔了大量文史人才。(答出两点即可)
(评分细则:“新发展”,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修史主体”和“原始史料”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原因”,从“政治统治”“文化”“官僚体系”“历史经验”“科举制”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2)历史价值:记录历史;传承历史文化;借重史传统监督并制约君主;为统治者治国服务;为后世治国提供历史借鉴。(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评分细则:从“记录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监督并制约君主”“治国”和“提供历史借鉴”角度作答,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18.(1)原因:政府赋税沉重:基层官员贪腐成风:政府强制拉壮丁;国民党发动内战。(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发生改变。(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有利于解放区基层政权的巩固;推动了解放区移风易俗和妇女解放。(答出两点即可)
(评分细则:“变化”,从“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生活”“社会风气”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从“农民积极性”“解放战争胜利”“解放区基础政权”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19.示例
论题:中国富民思想随时代变迁而发展演变。
阐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富民”思想不断演变发展。西汉时,贾谊倡导通过“教民”达成国富民丰。彼时,统治者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如文景之治时减轻田租,鼓励百姓勤耕,使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百姓生活渐趋安稳,仓廪充实,奠定了西汉盛世基础,体现出以民为本促进农业繁荣进而富民强国的理念。
晚清面临内忧外患,马建忠提出“民富,商务为首”。西方列强入侵客观上使传统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洋务运动兴起,创办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开启了近代商业发展的探索。虽因封建制度腐朽、列强经济压榨等,成效有限,但这些努力反映出在时代变局中对商业富民的思考与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动富民进程。党领导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制定“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初步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突出成就,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党作出政治决断,分阶段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之,从西汉到晚清再到现代,富民思想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反映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始终承载着对人民幸福和国家昌盛的追求,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1)特征: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英国长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世界市场中心在欧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经济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业”地位;欧洲经济优势地位受到一定冲击。
一战后至今:一战后美国成为经济强国;二战后初期,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巩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得以重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出三点即可)
(评分细则: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从“荷英经济地位演变”“英国主导地位”“欧洲经济地位”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如果学生综合概括作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如果学生只是照搬材料而没有进行概括归纳则不给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英德崛起”“英国'世界工业’地位”“欧洲经济优势地位”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如果学生综合概括作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如果学生只是照搬材料而没有进行概括归纳则不给分。一战后至今,从“一战后的美国”“二战后美国经济霸权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如果学生综合概括作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如果学生只是照搬材料则不给分。)
(2)影响:促使国际关系发展演变;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重塑国际贸易体系。(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各国更应重视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人才,鼓励技术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中国家应紧跟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产业、贸易等政策,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当下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各国唯有秉持开放态度,加强多边合作,摒弃贸易保护主义,才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繁荣。(出两点即可,其他案言之有理亦可)
(评分细则:“影响”,从“国际关系”“国际竞争”“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贸易体系”角度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如果学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符合题意亦可酌情赋分。“启示”,学生围绕“世界经济格局”从其演变的原因、过程(大国兴衰)、影响等相关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