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复习课件(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复习课件(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
by 哈啦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政治、民族关系)
(经济)
(对外关系)
(科技文化)
(社会变化)
单元结构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契丹建立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金建立
蒙古灭西夏
元朝建立
蒙古灭金
元朝灭亡
金灭辽
蒙古政权建立
元灭南宋
元朝统一全国
南宋建立
金灭北宋
960
1038
1125
916
1127
1115
1234
1271
1276
1206
1227
1279
1368
1141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金与南宋对峙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时空坐标
(第8课)考点8:北宋的政治
考点8.1: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
北宋的建立 年, (宋太祖)通过 后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北宋的统一 宋太祖依照 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 的分裂局面。
960
赵匡胤
陈桥兵变
东京
先南后北
五代十国
局部统一
五代十国形势图
(后周时期)
五代十国形势图
(后周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像
(第8课)考点8:北宋的政治
考点8.2: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宋太祖赵匡胤像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大臣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即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第8课)考点8:北宋的政治
考点8.2:中央集权的加强
项目 具体措施 影响
军事 (收精兵)
政治 (夺其权)
经济 (制钱谷)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实行更戍法)。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增加了财政支出
(1)中央: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2)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②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弱
积贫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冗官、冗费
(第8课)考点8:北宋的政治
考点8.2:中央集权的加强
项目 具体措施 影响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②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文官得到重用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儒林公议》
(第8课)考点8:北宋的政治
考点8.3: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影响
经济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概况:1069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的目的。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
宋神宗
富国强兵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
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启示:
①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改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第9课)考点9: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 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东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宋夏战争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还是以和为主
和:120年
战:45年
认识: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发展
和:83年
战:6年
宋夏和议
澶渊之盟影响:
积极:①开启了宋辽之间长期和平的局面;②促进了宋辽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消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北宋

西夏
(第10课)考点10:金与南宋对峙
1115年
女真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靖康之变”
“靖康之耻”
南宋
岳飞抗金
(郾城大捷)
宋金
议和
(1141年)
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影响:(1)积极:①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②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2)消极:以屈辱的条件换来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建立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
西夏

(第11课)考点1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统一蒙古
蒙古灭金
继承汗位
蒙古灭西夏
1206年
1227年
1234年
1260年
1271年
元朝建立
忽必烈
1276年
南宋灭亡
1279年
统一全国
成吉思汗
元朝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民族交融
(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在中央
在地方
行省制度
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政治格局
制度创新
边疆管理
民族交融
结束了
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疆域最大)
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设立澎湖巡检司和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促进了
民族交融,形成了
回回(回族前身)
(第11课)考点1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背景 元朝疆域辽阔,为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 措施内容 在中央 ①设 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工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各项政务;②设 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③设 负责监察事务;设 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在地方 ①设腹里:今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
②设 制度(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在边疆地区 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 的方式加强统治
①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了 ,加强对 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②西北地区:设置 等机构,管理 军政事务
③西藏地区:设置 ,由宣政院(直属中央管辖)直接统辖,屯驻军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行省
因地制宜
(澎湖)巡检司
台湾
北庭都元帅府
西域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第12课)考点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制瓷业、
矿冶业、造船业)
商业的繁荣
(都市、夜市早市、纸币)
(第12课)考点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考点12.1:农业的发展
原因 ① 战乱少,社会相对 ;②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 ,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③南方优越的 条件;④南方 重视农业生产
表现 1.粮食作物——水稻:
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②引进新的品种 ;③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从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④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 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⑤辽夏金的统治者对农业也相当重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⑥ 提高(复种技术、秧马)
2.经济作物——茶树和棉花: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②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福建和海南;③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④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粮食运输——河运和海运
南方
安定
南迁
自然
政府
(越南-占城稻)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
耕作技术
(第12课)考点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考点12.2:手工业的兴盛
丝织业和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朝廷用的丝绸很多来自江浙。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毡毯、毡靴毡帽等成为党项人的生活必需品。
制瓷业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五大名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官窑)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辽的瓷器鸡冠壶,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矿冶业 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是铁器中的精品。西夏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剑锋利无比。
造船业 宋朝时,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金还造出了撞冰船。
(第12课)考点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考点12.2:手工业的兴盛
(第12课)考点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考点12.3:商业的繁荣
表现 ①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 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
②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③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度的 ),人口聚集或流动性大的地方都可以开设店铺;
④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制度的 );
⑤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
⑥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⑦辽夏金的商业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商业都很繁盛。金在一些地方还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
⑧“ ”“勾栏的发展(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瓦子中专供演出的圈子)
⑨ 的出现( 地区出现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⑩印刷广告的出现
商业
空间限制
时间限制
瓦子
纸币
交子
北宋四川
(第12课)考点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制瓷业、
矿冶业、造船业)
商业的繁荣
(都市、夜市早市、纸币)
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东南地区
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过程:开始-唐中期;结束-南宋
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④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
(第13课)考点1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发达的中外交通
(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
繁荣的海外贸易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特点:双向交流,共同发展
宋朝海路交通是主要通道,到元朝海陆并进、交往范围更广
1.原因:①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原因:这一时期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②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来源;③中外交通发达;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表现:①贸易范围广、往来国家多;②港口众多;③商品丰富,种类多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1:科技
活字印刷术 1、发展历程:
2、影响: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
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总结并创新,发明了活字 。
锡活字印刷
木活字
后来
元朝
王祯
转轮排字盘
①加快了图书普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②对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类文明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1:科技
指南针 1、发展历程:
2、影响:
宋代开始
北宋末年
先秦
文献中记载的司南,可能是天然磁石制成的指南工具
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后来制成罗盘
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原因:宋代造船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①对世界 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②为欧洲航海家 和 提供了重要条件。
经济文化
开辟新航路
实现环球航行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1:科技
火药 1、发展历程:
2、影响:
唐朝时
唐朝末年
宋元时期
元朝
发明了火药
开始运用到军事
更多地用于战争
用金属作筒
发明火铳
人类从冷兵器时代开始进入热兵器时代。
①对欧洲的 和 产生影响(冷兵器→热兵器);②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封建→资本主义)
火器制造
作战方式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
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1:科技
时期 科学家 成就 作用
北宋 沈括 ①创制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 把四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著有《 》 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 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颂 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 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元朝 郭守敬 研制出简仪等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 编成新的历法《 》 对指导 生产有很大帮助
测定一年的时间为365,2425天 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
梦溪笔谈
科技
授时历
农业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2:文化
(一)理学:
1、背景:宋代 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北宋的 兄弟和南宋的 ,成就最为突出,因此理学也被称为“ ”。
程颢、程颐 认为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
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影响:这一思想有利于维护 ,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朱熹的思想还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乃至欧洲。
3、影响: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 ,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儒学
程颢、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

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封建统治
封建礼教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2:文化
(二)宋词和元曲
宋词 (1)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 ,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填词用的曲调名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
(2)发展:唐朝时已经出现,宋朝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3)代表人物: (气势豪迈); (风格委婉)
元曲 (1)发展:元朝在前代说唱、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元曲,形式有

(2)代表人物:著名杂剧家: (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代表作的悲剧 )、马致远、王实甫等
有长有短
苏轼、辛弃疾
李清照
散曲和杂剧
关汉卿
《窦娥冤》
作者
体裁 《资治通鉴》是一部 的通史巨著
内容
从 共1300多年的历史
(特点: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
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

价值 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地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 ,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司马光和司马迁被后人称为“ ”
(第14课)考点1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考点14.2:文化
(三)史学——《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到五代
《史记》
史学两司马
①宋元时期经济继续发展,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统一,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
③民族、中外交流频繁,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活力;
④继承与创新前代科技文化成就
分析宋元时期科技发达的原因?
(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角度分析)
中考实战
1、(2024·德州·4)如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A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2、(2024·山西·5)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  )
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
中考实战
C
3、(2024·广东中考·7)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
A.强化中央集权 B.削弱武将兵权
C.节约军费开支 D.应对边防压力
D
中考实战
4、(2024·深圳·19)12—13世纪的女真贵族接触了《论语》、《老子》的译本,在今内蒙古地区的黑水国遗址发现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贞观政要》,这体现了(  )
A.中外交流频繁 B.统一促进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 D.社会风气开放
C
5、(2024·济南·9)“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D
中考实战
6、(2024·德州·5)《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一书中写道:“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与该论述相关的元朝史实是(  )
A.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C.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 D.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
A
7、(2024·山东聊城·7)“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省六部制度 D.行省制度
D
中考实战
8、(2024·四川巴中·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见图)交子的使用体现了(  )
A.农业经济发达
B.商品经济繁荣
C.手工业水平高
D.对外贸易频繁
B
9、(2024·山东威海·4)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B
中考实战
10、(2024·四川自贡·3)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A
11、(2024·广西中考·4)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
中考实战
D
12、(2024·广东中考·8)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
A.推行行省制度 B.改进运输工具
C.重视交通管理 D.促进江南开发
C
13、(2024·广东广州·9)宋朝政府大量颁行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各类书籍,满足各级学校的教学需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反映了
(  )
A.科举制的创立 B.造纸术的发明
C.八股文的推行 D.印刷术的发展
中考实战
D
14、(2024·江苏苏州·5)繁华的城市、丰富的音乐、才华洋溢的作者和广泛多样的演唱环境,在万事俱备的宋代,一种可歌可吟的文艺样式兴旺发达起来,这就是(  )
A.赋 B.诗 C.词 D.小说
C
考试顺利
by 哈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