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探学新知】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各国推行变法的原因(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二)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度。(2)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3)政治:①废分封,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②(严格刑罚)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规定。2.商鞅变法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许多制度为后世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2)消极影响:①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3.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1)变法是否成功;(2)是否变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变法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战乱给各族人民造成了苦难,在长期交往与冲突中,民族交融成为了潮流;(2)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受到汉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然性。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实行俸禄制;(2)推行均田制、三长制;(3)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3)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的愿望;(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四)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2)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及了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一年多;(3)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王安石变法的结果(1)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2)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4.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时效性。(五)明朝——张居正改革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国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2.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背景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3.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二)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像波兰那样亡国的命运。2概况:(1)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2)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3.影响: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三)清末“新政”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1)积极性: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四)民国时期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适中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过渡时期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开始标志: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2.挫折: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3.成就: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四)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中共十八大(1)召开时间:2012年11月(2)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召开时间:2013年(2)内容: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五)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1.中共十九大(1)召开时间:2017年10月(2)内容: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②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1)召开时间:2019年(2)内容:①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六)改革开放的认识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预习自测】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举措(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2.公元3世纪,鲜卑开启了姓氏和婚制改革,将族众分为十个族氏,规定十氏百世不通婚。此后,鲜卑十氏与外姓族广泛通婚。这一改革( )A.推动了鲜卑步入早期国家阶段 B.保证了氏族贵族的政治优势C.旨在打乱原有的民族部落布局 D.构建了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3.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4.张居正改革前后监察制度的变化(部分)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关于稽查官员奏章的职责 稽查奏章的职责专属于六科 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职责,但要受内阁监督关于考查官员应办事情的账簿 各衙门置备两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一本送六科查考 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两本作为附簿,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据上表可知,张居正改革( )A.制约了君主权力 B.体现了台谏合一 C.加强了内阁权势 D.削弱了六科权限5.维新变法前夕,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向西方学习。1918年游历欧洲后,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彻底修正了对西方文明的看法:呼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倡导中西文明融合,而非盲目追随西方。梁氏前后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维新失败对西方感到失望C.对欧洲一战战后的反思 D.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优越性6.《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中写道:“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作者意在强调清末新政客观上( )A.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B.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C.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 D.得到中国人的全面支持7.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破旧而又未能立新,社会陷入严重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过渡性强权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该学者的观点肯定了民国政府( )A.推崇尊孔复古 B.完善代议制民主C.颁布《临时约法》 D.加强中央权力8.摄影作品《个体户登上领奖台》被《人民日报》等许多报纸刊登。其拍摄背景是四川省广汉县农村妇女易容和丈夫在小镇开了一家饮食店,既方便了赶集经商的农民,又为自家致富开了财门。1984年2月县里召开勤劳致富表彰大会,易容背着孩子出席受领奖状。这反映了( )A.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改变 B.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农村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长9.1980年,中国共有“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镇”的数量发展到16702个。该现象可用于佐证中国( )A.经济结构变化显著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10.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土地权力归置的变化。该变化( )时期 土地权力归置 效果改革开放初期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有效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后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置并行 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A.体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质变C.旨在推行农业集体化道路 D.冲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据统计,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397.6元,8年增长到原来的近3倍,城乡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显著下降。下列选项中,与上述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从放权让利激发民众的积极性逐渐转向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管理体系的建设上来。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华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 北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摘编自《魏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措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农村人民公社成立20年,农民没有富裕起来,农村经济没有大的发展,仅粮食一项,到1977年,全年人均粮食还少于1957年,1979年和1980年粮食商品率仅15%。一些穷怕了的农民终于壮起胆子,要走一条自己解决温饱问题的路。安徽省凤阳县农民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向农村经济的禁区冲击,其结果是当年粮食大增产。1980年,全县95%的生产队实行“双包制”,全县粮食总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又增长14.2个百分点,完成征购任务1.1亿斤,超过1953年以来26年粮食调出量的总和。……凤阳农民发起的“双包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使得农村种植业偏重、林牧渔业偏轻的现象变成了农林牧渔并重。于是,农业经济结构走向现代化。——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凤阳县“双包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农村推广“双包制”的积极意义。答案1.答案:C2.答案:A3.答案:D4.答案:C5.答案:C6.答案:A7.答案:D8.答案:C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发展:北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改姓元氏;并效仿黄帝迁都河南。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14.答案:(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或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命令使农民生产缺乏自主性);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贫困;农民生活的温饱问题;凤阳农民的创新和自强精神。(2)意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或答: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丰富了市场,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调整了农业经济结构(或答:为产业优化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