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表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具有都邑性质的核心聚落情况表。据此可推知,学术界将这些聚落定义为“都邑”的重要依据是( )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份/年 外围形态 宫殿位置 大墓特征 礼制建筑区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5300—4800 壕沟 位于人工高台上 大型公共墓地 夯土祭祀台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4300—3900 有城墙基址 位于高台上 有丰富的陪葬品 观象台夯土柱列墙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4300—3800 有三座石构城址 位于四面包砌石墙的大台基上 存在高等级墓地 外城东南,祭祀坛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 5300—4300 有城墙基址 位于城内多阶高台上 位于城外,陪葬品丰富 城外,祭祀建筑
A.城市形成时间 B.防卫系统构成 C.贵族设施规模 D.原始宗教类型
2.云梦秦简记载的一个案件显示:某男子供称,他本为士伍,住在某县某里,后逃亡。现需县主确定其姓名、身份、籍贯、曾犯有何罪、判过什么刑罚或赦免情况……有几次在簿籍中记录逃亡、逃亡和逮捕各耗费多少天,并派遣了解情况的人核实记录,将所录全部回报。这折射出秦朝( )
A.户籍信息登记详细 B.司法审判公正严谨
C.推崇轻罪重罚原则 D.县令直接管理基层
3.两汉时期,江东地区地广而人稀,几无“千金之家”。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明帝即位之初,“时将士多是东人(今三吴地区之人)”。永明二年(484年),萧子良上呈齐武帝的启文称:“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这些变化源于(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江南开发取得进展
C.豪强地主势力崛起 D.南朝政权更迭频繁
4.北宋时期的三国史研究,多从大一统的角度,将曹魏——西晋视为正统。南宋时期编纂的三国史著作,则多以帝王血胤为依据,基于汉王朝连续性的角度,将蜀汉作为西汉、东汉的继承和延续。这反映出宋代史学( )
A.体现不同阶级立场 B.注重史料搜集考证
C.深受政治形势影响 D.迎合主流思想变迁
5.关于明朝内阁的专用文书,申时行(1535—1614,万历时曾任首辅)称:“阁中凡有密奏,及奉谕登答者,皆称为揭帖。”《万历野获编》记载,“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明朝内阁专用文书的出现( )
A.保障了政令执行 B.加强了皇权专制 C.增加了决策程序 D.造成了首辅专横
6.民国初年,已有农学家提出基于皖南一带青果茧、束腰茧及三眠蚕等改良出优质新茧种的方案。但普通农户认为与其冒险尝试(茧种改良),期望不可知的利益,不如守旧法,收入虽少但也可维持家业。这体现了此时中国( )
A.农业近代化的艰难 B.农民经济意识增强
C.对文化侵略的抵制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7.如表所示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看法。这些看法( )
提出者 主要看法
瞿秋白 (该政策)乃自资本主义过渡于社会主义的一种方式;并非从社会主义退一步而恢复私人资本主义,乃进一步而实行社会主义
周恩来 (该政策)在理论上也决不会妨害共产革命的进行;是完成共产革命促进共产主义的一条捷径
A.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部分思想基础
B.体现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存在着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严重误解
D.代表了先进中国人对马列主义的接纳
8.有学者在研究党的工作的着重点变迁历史时指出,某一时期,党的工作着重点“建党”被扩展为以“建党”为基础、以“建军”为重点、涵括各领域工作。这一时期应是( )
A.土地革命时期 B.全民族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9.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谈道:“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段讲话( )
A.反思了“文革”的深刻教训 B.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强调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D.重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六十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于《民法典》正式施行当日(2021年1月1日)废止。这说明《民法典》的编纂( )
A.赓续了中华法系优良传统 B.整合了我国民事法律规范
C.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 D.改变了法律法规命名方式
11.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中有许多规定,如不要掬手饮水,不要吃任何放在膝上的食物;不要把粪、尿、唾液、其他被不净之物所污染的东西、血和毒品投入水中;铁制器皿、簸箕、车辆、杵臼,应该用热水清洗等。这反映了古印度社会( )
A.较落后的生产力状况 B.朴素的清洁卫生意识
C.深厚的宗教神话传承 D.森严的种姓等级秩序
12.13—14世纪,受骑士文学影响,西欧骑士比武的形式和规则发生了改变,如参赛队伍的每个出战者需要宣称为一名贵妇的荣誉而战。观众席上也不乏贵妇的身影。如图为反映当时骑士比武场面的绘画作品。这些现象的出现( )
A.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B.塑造了骑士英雄传奇
C.推动了文学体裁创新 D.冲击了传统禁欲风气
13.马丁·路德主张,每一个自认为是基督徒的人,实际上都是祭司;普通信众和神职人员在践行和传播基督教教义以及参与宗教活动的礼仪要求上,具有同等性。该主张( )
A.符合社会转型的要求 B.体现了信仰自由原则
C.旨在打击天主教势力 D.促进了世俗王权崛起
14.1863年4月,英国工人组织了声援波兰反对沙俄统治的起义的运动,伦敦工人还组建了一个请愿团,希望英国政府出兵干涉,未果。同年7月,英法两国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二次声援波兰人民群众的大会,与会者达成了一个创建国际工人阶级的联合组织的协议。这一进程(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形成 B.彰显了英国政治民主性
C.促成了波兰民族的独立 D.反映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15.二战后,日本官兵遗属组建了许多所谓“遗族会”,起初以遗属间的救济与互助为主要宗旨。1947年,“遗族会”组成联盟并成立法人组织。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遗族会”试图联合自民党对国会施加影响,为近代以来对外战争中的阵亡者“正名”,后来甚至出现了有“遗族会会长”经历的首相。这可说明日本( )
A.政府减少福利开支 B.社会优抚制度完备
C.军国主义残余犹存 D.金元政治风气浓厚
16.2003年,德、法两国政府明确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为此,德美关系一度出现危机;2011—2012年,德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不顾西方盟国的质疑,在有关利比亚、叙利亚的热点问题表决上多次“弃权”单干。这可用于印证( )
A.联合国权威严重下降 B.欧美盟友关系已破裂
C.美国的霸权政策破产 D.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省文物工作队在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中发掘出了上千件铜器。其中的铜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最古老的铜鼓,年代上限可以推到春秋时期。研究证实,铜鼓是从釜演变而来的。简单来说,“釜”首先是煮饭用的锅,不烧饭的时候再拿来敲,配上羊角编钟、葫芦笙,可敲出节奏。然后“釜”又逐渐发展成军队进军时鼓舞士气的鼓。再后来鼓就变成一种权力的象征,拥有的铜鼓越多,地位也就越高。万家坝出土的六枚一套的羊角编钟是一种特殊的民族乐器,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和编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五声和七声音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李熙临《到楚雄造访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古老铜鼓》
材料二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有辉煌的时代。特别是在越南,铜鼓出土及收藏的数量仅次于中国。中国云南中部地区、中国广西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被公认为古代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区域。如云南西盟地区流传和使用的西盟型铜鼓,纹饰有雷纹、鸟鱼、团花、栉纹、米粒等,有的鼓身还有纵列的象等雕刻。其制造年代约为唐中期至清末,至今云南西南部少数民族仍在使用。
——摘编自许珺《云南的铜鼓起源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云南楚雄万家坝铜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南铜鼓文化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对云南铜鼓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9年,英国议会在内政大臣的督促下,最终通过了《都市警察法》。英国内阁还颁布《警察训令》来规范警察的行为准则和办事程序。由政府集中控制的警察制度在英国得以建立,国家对社会的渗透能力大大增强。英国警察制度所确立的警察原则、制度和模式被先后引入或移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其中包括英国在晚清中国攫取的租界。
——摘编自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
材料二 1901年,八国联军在北京招募华人组建了临时的治安机构——安民公所,主要参照西方的警察制度。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安民公所裁撤,清廷相继设立内城工巡总局、外城工巡局(简称内外城工巡局)。从职能上看,它们不是纯粹的警察机构,而是市政、司法、警察的混合机关,但由于其警察职能已十分突出,有学者认为清末京师警政自此开始。1905年9月,清廷成立中央警察机构——巡警部,内外城工巡局改名为内外城巡警总厅,直隶于巡警部。改名后的内外城巡警总厅,职能发生了改变,成为巡警部、民政部直接指挥的掌管京城警政的专门机构。
——摘编自夏敏《晚清时期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与晚清中国警察制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警察制度在晚清中国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新公共管理”等理论影响下,西方国家提出了“政府再造”“政府新模式”等口号,改革思潮迅速在西方扩展开来。主要的改革主张有:推崇市场化导向,主张市场作用最大化,政府作用最小化,让政府从市场拿来的权力回归市场,实现政府的“瘦身”;主张政府应当像企业一样,通过市场式的竞争和利益驱动,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使政府变得“苗条”且灵活;倡导顾客导向,主张将政府视为在经济市场上的厂商,将选民和纳税人视为其顾客,驱动政府在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式下运转,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使公众能最便捷地得到政府的服务。
——摘编自关学增、耿娜《20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在这一改革思潮影响下的实践予以评价。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关于农业税变迁大事记(部分)。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1992年,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镇自发开展“税费提留30元一次到位”的改革探索。
1998年,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农村税费改革被列为改革重点内容。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农村税改“三人小组”。
2000年,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增加了河北等16个省,扩大到全国20个省。上海市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
2003年8月,上海市宣布全面免征农业税。
截至2005年12月,已有28个省全部免征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摘编自李竟涵《取消农业税——千年税赋一朝免》
阅读材料,围绕新中国的农业税改革,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B A D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D C D
17.(1)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青铜冶炼业趋于成熟(云南地区进入青铜时代);阶级分化加快,部落逐步向国家转化;邦国之间战争频繁;原始音乐、舞蹈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西南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及中原青铜文明的传播。(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意义:有助于保存优秀地方文化元素;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提供佐证;为历史和区域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为民族交往和中外文化往来提供契机或平台。(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不同点:英国的警察制度具有原生性,晚清的警察制度主要从外部引入;英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以应对工业时代的社会治理需求为目的,晚清的警察制度的建立以压制反清力量,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为目的;英国的警察制度有着相对完善的法治环境,晚清的警察制度缺乏法治环境;英国的警察制度专业性强,权责相对明确,晚清的警察制度执行机构职能相对繁杂;英国的警察制度全国统一,晚清的警察制度在租界和清廷直接统治区有不同的表现;英国的警察制度为多国所借鉴,晚清的警察制度缺乏国际影响力。(答出三组即可)
(2)历史作用: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社会秩序的恢复;为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警察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从根本上看,警察制度服务于清廷镇压革命势力和充当列强代理人的需要,使晚清社会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背景:“滞胀”危机的爆发和持续;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经济联系增强;新科技革命兴起并发展,为政府工作信息化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造成政府职能过度扩张(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行政效率低下);西方经济、政治理论(如新自由主义等)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顺应了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优化提供了思想参照;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国家治理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力的恢复;(答出两点即可)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避免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政府将选民和纳税人视为其顾客,容易加剧社会分化和政党对立(或造成公共服务不均等,一些公共利益遭到忽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农业税改革顺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入探索。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运动,农业被纳入社会主义发展轨道。在此基础上,国家通过依法征收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尤其是为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背景下的工业化积累了宝贵资金支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通过推动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城市经济,尤其是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已相当成熟,党和政府通过试点,迅速推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工作,使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意味着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更意味着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总之,农业税的变迁,折射出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入。中国的农业税改革进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经济大国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智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