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期末专题复习(1-21课)部编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趋势:①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②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与发展;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一、朝代更替明1368-16444清思考:观察地图,你对历史发展趋势有何认识?隋朝建立形势图隋朝形势图唐朝前期形势图(669年)五代十国形势图辽、西夏、北宋形势图(1111年)元朝形势图(1330年)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疆域图(1820年)分裂统一统一分裂分裂统一统一统一二、疆域变化【常用观点】①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②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由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唐朝: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设立哨所。唐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时金成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统辖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定金瓶掣签制度。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隋唐宋三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清:1624年(明末):荷兰殖民者开始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西北边疆(新疆)西南边疆(西藏)东南边疆(台湾)东北边疆北南东西唐朝:唐玄宗册封渤海郡王宋元时期:南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明清时期: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三、民族关系、边疆管辖类中央政府①民族交流方式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战争、平叛、设立机构等;②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朝代 民族交往、交融唐朝宋朝元朝明清①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③金城公主入藏;建立唐蕃会盟碑。④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渤海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民族政权并立,战与和并存,和平交往是主流,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人口大规模流动;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维兀儿等人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就是回族的前身。因地制宜,通过设置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①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②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③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认识三、民族关系、边疆治理(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领域 时期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教(科举)中央 地方 隋唐时期北宋元朝 明朝清朝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分化事权,削削弱相权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扩大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我国省制开端明太祖废丞相,设锦衣卫设立三司,分封诸王设立五军都督府实行八股取士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政治制度演变认识:①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②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导致政治腐败,思想禁锢僵化,阻碍社会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世界。四、制度创新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朝明清1905年分科考试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隋朝:创立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殿试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唐朝:完善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八股取士科举制废除宋朝:发展明清僵化、直至废除以积极影响为主以消极影响为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四、制度创新(二)科举制的演变观点:(1)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与进步(2)禁锢思想会阻碍社会进步;观点:制度创新促进国家发展与进步。论述:根据材料,①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这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纵观历史,②元朝首创行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结论:综上所述,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围绕“制度创新”为主题,确定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总结提升。)四、制度创新项目 时期 中外交流方式 对外政策 认识、启示友好交流 战争与冲突 隋唐时期宋元时期 明朝 清朝 ①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②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大唐西域记》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马可波罗行纪》郑和下西洋①戚继光抗倭②援朝战争③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①郑成功收复台湾②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海禁对外开放→闭关政策①对外关系发展趋势:由对外开放到实行闭关政策,前期对外交流以和平友好方式为主,明朝后期则矛盾冲突不断;②政策作用: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潮流。③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落后就要挨打。五、对外交往领域 时期 科技 文化 天文历法、科技名著 医药学 科技发明、建筑 思想 文学、史学 艺术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制定《大衍历》孙思邈《千金方》,“药王”《唐本草》,世界第一部国家编订药典。①雕版印刷术②隋朝大运河(洛阳、涿郡、余杭郡)③唐代长安城①韩愈,反佛兴儒②柳宗元,无神论者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史”颜真卿、柳公权楷书,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①沈括“十二气历”,《梦溪笔谈》②郭守敬《授时历》①毕昇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③火药朱熹“程朱理学”①宋词元曲,苏轼、李清照、关汉卿《窦娥冤》②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时珍《本草纲目》①宋应星《天工开物》②徐光启《农政全书》①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②明清北京城王守仁“致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昆曲:汤显祖《牡丹亭》京剧:脸谱艺术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六、科技、文化、伟大工程观点:(1)科技创新促进社会\文化发展。(2)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农业发展。(3)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新)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4) 杰出人物促进社会发展;(5)中国古代科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6)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7)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发展趋势:通俗化(世俗化)平民化、大众化中国古代建筑工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赵州桥元朝大都平面图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明长城故宫1.古代重大工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古代重大工程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3.中国古代科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4.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领域 时期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生产工具 新作物 纺织 陶瓷 其他 商业活动 货币 特色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曲辕犁、筒车蜀锦南青北白、唐三彩草市兴起秧马占城稻、棉花“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棉布(黄道婆)江南地区制瓷中心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中心出现早市、夜市,瓦子、勾栏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开元通宝钱长安城国际大都市玉米、甘薯、花生等松江和苏州成为棉和丝纺织中心景德镇雇佣关系生产的手工工场商帮(晋商和徽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全球经济重要一环经济发展的原因:内因(1)政治: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鼓励垦荒等)。(2)技术: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外因(1)新作物的引进,提高粮食产量;(2)全球互动加强,成为全球经济重要一环。八、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启示:(1)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大力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经济。(2)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3)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物质生产的承担着(一)经济发展八、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二)社会生活时代 史 实 唐朝 开放的社会风气: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兼容并包 表现: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尚武风气盛行 宋朝 都市生活趋势: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表现:娱乐兼商业场所—瓦子(内有—专供演出圈子:勾栏) 宋元戏剧—主要指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流行全国在元统一南北后 明朝 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动荡,小说流行 小说、戏曲繁荣清朝 ①官场腐败 ②军纪败坏,军备废弛③机构臃肿、国力虚弱 ④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 启示:经济发展与都市生活的关系:①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都市文化生活的繁荣创造了条件;都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反过来促进经济的繁荣。【探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1)政治:(2)政策:(3)科技:(4)民族心理:(5)家庭伦理: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西汉经济分布东晋南朝经济分布唐后期经济分布宋代经济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居于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但自魏晋以来,南方经济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九、中国古代改革: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领域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目的 富国强兵,解决财政危机,巩固统治 整顿吏治,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中央集权主要措施 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募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保甲法(民兵制度) 一条鞭法(合并赋税,折银征收)整顿吏治,巩固边防结果 短期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军队战斗力提升。 长期影响: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统治集权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短期成效: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机会,政府税收增加,取得积极成效。长期影响:张居正死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相同 均以财政改革为重点 启示(1)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2)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3)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4)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5)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6)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共同启示(1)民心:①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②统治者应施行仁政,重视民生,以民为本;(2)勤俭:成由勤俭败由奢,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3)人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人才,应当善用人才,重视培养人才;(4)政治: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②吏治清明是国家繁荣的有力保障,应当加强监督机制建设;(5)政府制定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要符合广大人民利益;(6)应正确处理民族关系;(7)保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十、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局面说说这些口号反映了农民的哪些诉求,并提炼观点。诉求:反映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抗封建压迫,追求平等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观点:(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3)顺应民心是统治秩序稳定的基本保证。(4)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十、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实战演练货币在记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摘编自王学亮《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现状及其国际化展望》(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货币的变化。(2分)答:变化:①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②从标明钱的重量到钱文不书重量。(任答一点2分)实战演练材料二 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王朝从一建国便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技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交子在世界货币史上有何地位?(6分)答:时代背景:①商品贸易活动的繁荣;②宋初货币供给不足;③铁钱使用不便;④巨富豪商的信用基础;⑤印刷术的进步。(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分)实战演练材料三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和《宋史·食货志》 “会子”版面中间方框内刻“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 【注释】敕:皇帝的诏令 《宋史·食货志》节选(绍兴)三十年(1160 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储蓄现钱兑换会子)于城内外流转……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定《伪造会子法》,犯人处斩,赏钱千贯……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答:历史信息:①南宋流通纸币;②纸币名称为会子;③从严处置伪造会子(或纸币)行为。(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实战演练(4)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货币流通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2分)答:作用: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2分)课堂小结中国古代经济总体特征【隋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581年907年960年1368年1840年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