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蚌埠市A层高中第六次联考
高一历史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同学在研究古代文明的产生时,发现人类最初的文明起源地农业都有一定程度发展,并出现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有些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金属工具,这体现出( )
A. 文明产生推动农业的出现 B. 早期文明都是农耕文明
C 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产生 D. 文明产生使分工复杂化
2. 《汉谟拉比法典》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 “诸子女均已结婚,仅有一未成年之子未娶妻者,父死亡后分割父家之所有时,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应继承部分外,更应以银予之以为聘礼之用,未成年之兄弟应娶妻。”由此可推知,古巴比伦( )
A. 法典注重服务现实生活 B. 律法凸显公平至上原则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家庭成员地位日趋平等
3.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对日耳曼人军事首领与侍从兵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兵们则为酋帅而战斗。日耳曼人首领和侍从兵之间的关系,后来一直影响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封君与封臣的关系。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 根植传统社会关系 B. 以庄园经济为基础 C. 产生于日耳曼地区 D.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4. 8世纪起,阿拉伯帝国的学者们积极收集并翻译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等地区的古籍文献。在巴格达智慧宫,众多不同民族的学者汇聚一堂,共同钻研这些外来知识,并将其与阿拉伯本土的学术传统相结合。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 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 B. 构建了全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C. 营造了多元文化交流环境 D. 推动了古典文化的全面复兴
5. 印第安人曾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如发展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的陶器,发明独特的文字,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这一古代文明是( )
A. 印度文明 B. 印加文明 C. 玛雅文明 D. 埃及文明
6. 13世纪,在富裕贵族及工商业者的支持下,西欧出现了许多著名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这些大学重视职业训练,将计算、测量、会计、商业和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引入课程。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发展( )
A. 反映出理性主义的深入传播 B. 极大地冲击了教会特权
C. 折射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7. 下表为15—19世纪美洲地区居民结构变化情况(估值)下列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00% 0.00% 0.00% 100.00%
1570年 1.37% 2.42% 0.25% 96.06%
1650年 6.42% 8.95% 5.70% 80.65%
1852年 7.77% 14.47% 36.84% 48.39%
A. 三角贸易是原住民人口衰减的根源
B. 殖民扩张引发社会人文环境剧变
C. 国际贸易促进区域人口结构的优化
D. 新航路开辟消除了各洲间的隔阂
8. “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 卢梭 B. 康德 C. 伏尔泰 D. 利玛窦
9. 如图所示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绘画《种植自由之树》,该画作描绘了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市民等)共同参与种植“自由之树”的场景。该图可用来说明大革命时期的法国( )
A. 民众积极投身革命斗争 B. 建立了统一的革命领导机构
C. 教会势力主导革命进程 D. 推翻君主制已成为社会共识
10. 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多数英国民众而言,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在于鼓励他们向压迫着他们的国王和贵族宣战,而是提示他们,是时候再一次拿起武器捍卫英格兰的“古老自由”了。至于所谓的英国激进派,我们很难奢求他们能像海对岸的同侪一样与旧世界彻底决裂。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
A. 资产阶级捍卫自由的决心 B. 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
C. 存在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 D. 君主立宪道路得到了普遍认同
11.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的休闲方式和种类日渐丰富起来,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消费的“奢侈”休闲商品,如咖啡、茶叶和其他进口休闲食品,随着价格逐渐降低,普通民众都能进行消费。越来越多的人去收费廉价的电影院或者咖啡馆,或者去公共音乐厅欣赏音乐。这一局面( )
A. 消除了两大社会阶级间的矛盾 B. 促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C. 提升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 D. 表明民众生活水平有一定改善
12. 玻利瓦尔曾感慨:“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视角看,拉丁美洲独立后未能有效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的关键制约因素在于( )
A. 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B. 拉美独立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区域内国家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D. 长期殖民统治塑造的社会结构固化
13. 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社会领域,主张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分析社会形态演进。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并强调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并发展。这可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 )
A. 加速了科学革命进程 B. 明确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
C. 兼具科学与开放的特点 D.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印度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伊朗颁布宪法,规定其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上述事件的共同点是( )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 以农民战争的形式出现
C. 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D.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5.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写道:“赔款和协约国之间的欠债,主要是在纸面上,而不是用物资来结算的。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赔款),协约国又把它送回美国政府(借款),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转手——没有人失去一个便士。”这一现象揭示了( )
A.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情况 B. 一战后美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C. 一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畸形 D. 德国是一战后最大的受害者
16.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让原先由国家统管的众多小企业重新回归社会,让其实行“私人资本主义”,同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
A.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探索建设道路 B. 推行余粮收集应对内战局面
C. 放松集体农庄的管理实现市场化 D. 利用市场机制恢复国民经济
二、非选择题
17.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用以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规定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通过特许状所建立的政府组织体系在某些重大方面与当代宪政体系相似:政府在权力上受到限制、官员定期选举等。因此,特许状类似于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中的“特别授权”的法律。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如果说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那么佛罗伦萨则是其最辉煌的舞台。当时佛罗伦萨人口约有9万人,而在校读书的约有1万~12万人。按1380年该城进行的人口普查,每个家庭平均为4.2人,以此计算全城约有2万户,差不多每2户就有1人在校学习。罗棱索·美第奇统治时期,也大力倡导文化事业,1473年建立比萨学院,每年为学院提供经费6000佛罗林。此外,比起意大利其他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的政权基础更广泛,不但有商业资本家、金融高利贷者和产业资本家,而且还有一定的下层小手工业者,官吏可行短期轮流制,使普通市民有进入政府的可能。
——摘编自张桂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成因分析》
材料三 1787年的5~9月,费城全市笼罩在一片溽热的暑气中。参加制宪会议的代表们面临着两难选择。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能否通过谈判或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二是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达到一种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止在一定限度以内?
——摘编自刘俊利《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与代表们的四个旨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特许状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罗伦萨能成为文艺复兴“最辉煌的舞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费城制定的宪法是如何解决材料所提出的问题的,并对该宪法进行评价。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119年始,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移民屯田戍边。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督察乌孙、康居诸国动静,有变以闻”,并推行“汉法”于西域。史载西域诸国“修奉朝贡,各以其职”,商队“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载了西域诸国使者“献驼、马、玉石”及汉廷“赐帛、钱、铁器”的往来细节,印证了“使者相望于道”的盛况。
——摘编自《汉书》《悬泉汉简》等
材料二 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图拉真在多瑙河沿岸建立军事殖民地,将退役士兵安置于边疆行省,授予土地并免税十年。他在达契亚(今罗马尼亚)修建道路、引水渠和城市广场,推行罗马法,要求当地贵族子弟学习拉丁语。铭文记载,图拉真宣称“为帝国边疆带来和平与繁荣”,当地居民“以罗马公民为荣,效忠元老院与人民”。考古发现达契亚的罗马式神庙与拉丁文碑刻,印证了罗马文化对边疆的渗透。
——摘编自许礼捷《罗马帝国边疆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边疆治理措施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边疆治理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现代世界文明史书写范式的变迁
时期 代表作 主要特征
19世纪中期 《野蛮与文明国家的自然史》 《英格兰文明史》 《世界史纲:暨文明史和人类进步的特殊关系》 以“进步”作为衡量标准,将整个人类文明史书写成西方单一文明“进步”的历史;认为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着进步力量,不断成长壮大;提出西方内部文明程度也存在差异。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西方的没落》 《历史研究》 承认在西方之外存在其他文明;将各个文明的历史看成从起源、成长、衰落到解体的周期过程。
二战后 《全球通史》 《人类之网》 将人类视为一个共同体,并突出多元文明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展现了人类交往网络越来越紧密的过程。
——摘编自魏孝稷《世界文明史书写范式变迁中的历史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变迁”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蚌埠市A层高中第六次联考
高一历史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7题答案】
【答案】(1)影响:促进了自治城市的出现(从法律上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利);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有利于强化封建王权;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为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任答4点) (2)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世俗教育的发展;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执政者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沉淀;汇聚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文人学者。(任答4点)
(3)解决:采用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
评价:积极:是第一部比较完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稳定和发展打下基础;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各方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任答2点)
局限: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性别、种族歧视也可);为南北战争的爆发埋下隐患。(任答2点)
【18题答案】
【答案】(1)相同点:都进行军事征服;都设置机构进行管理;都重视交通建设;都推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都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2)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带动了边疆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
论题:时代变迁影响近现代世界文明史的发展。
阐述:16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文明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方率先完成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其与亚非拉文明发展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这催生了“西方单一文明史观”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把人类视作一个共同体、强调多元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世界文明史出现。
结论:总之,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变化折射出近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变迁。我们应坚持唯物史观,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推动世界文明史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