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授课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授课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东汉·班固《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海昏侯墓金饼
西汉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学习要点
1.政治:汉武帝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两汉更迭与东汉衰亡;
2.经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经济政策调整;
3.思想:统治思想的变化;儒学在汉代的新发展;文学、史学发展的新成就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思维导图
一、西汉的兴亡
(一)西汉之初兴——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制度
(1)继承: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2)变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七国之乱
郡国并行制存在怎样的弊端?
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汉承秦制”
一、西汉的兴亡
(一)西汉之初兴——文景之治
3.汉初统治
材料: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概括汉初的社会形势
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1)背景:
一、西汉的兴亡
(一)西汉之初兴——文景之治
3.汉初统治
(2)思想及政策: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①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②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汉景帝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朕亲耕,后亲桑。”
——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
汉文帝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汉高祖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一、西汉的兴亡
(一)西汉之初兴——文景之治
3.汉初统治
材料: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糜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3)影响: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
“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兴亡
(一)西汉之初兴——文景之治
汉武帝像
无为而治奠定强盛基础,
现实困境要求政策转向。
武帝16岁(前141)继位,71岁(前87)去世,在位时间54年,占整个西汉215年的1/4,堪称汉朝鼎盛时期。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去世,武帝亲政后,才开始转变统治思想,重新安排中枢人事,汉初七十年的治国方略开始转向。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1.政治:①王国问题与地方监察:“推恩令”+刺史制度。
推恩令: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则归郡管辖。
阳谋!无法拒绝的推恩。
影响: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酎金夺爵:酎金是春节祭祖时诸侯要献的贡金。武帝时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决离心诸侯。
易错: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国土地,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郡国并行制。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1.政治:①王国问题与地方监察:“推恩令”+刺史制度。
中央集权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
三条,二千石烦扰苛暴,剥戮黎元…
四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部分摘录《六条问事》
思考:刺史制度如何有效发挥其监察作用?
汉武帝元封五年设十三州刺史。刺为刺举不法,史(使)由天子所遣,俸禄六百石。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回京奏事。
影响:促进地方监察,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皇帝委任,位卑权重。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1.政治:①王国问题与地方监察:“推恩令”+刺史制度。
②君主专制与人才选拔:中外朝制度+察举制。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皇 帝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卿
内朝
外朝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原三公九卿制
内朝:重用身边近臣,皇帝直接掌控。
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
汉武帝令各郡举孝、廉各一人。自此,确立了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管理选拔制度。
地方举荐
中央考核
以儒家思想:品德为标准
自下而上
制度化选官:察举制(自下而上)
特殊化选官:征辟制(自上而下)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2.经济: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④算缗告缗。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武帝时发行五铢钱,重如其文。由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
均输平准
各地设均输官
京师设平准官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
的生产和销售
算缗告缗 算缗:对工商业者等征收财产税。
吿缗:鼓励揭发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规定把没收违令者资财的一半奖励给告发人。
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思考:董仲舒提倡的新儒学是怎样的?
3.文化:董仲舒“新儒学”→尊崇儒术,成为主流。
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政治家。
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董仲舒新儒学≠先秦儒学
“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德主刑辅
核心: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3.文化:董仲舒“新儒学”→尊崇儒术,成为主流。
影响:加强君权;限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与伦理纲常;加强中央集权 ;不否定刑罚作用。
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汉代太学与独尊儒术》
黄金满籯,不如遗子一经。
——东汉班固《汉书》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4.军事:①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②张骞2次出使,开通丝绸之路。
③管理西域,宣帝时设西域都护府。
④西南东南,西汉时治理更加有效。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史记· 匈奴列传》注引《西河旧事》
丝绸之路原为打压匈奴的战争之路,却在客观上开辟中西交通,密切中西交往。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铸铁凿井
金银漆器
丝绸瓷器
四大发明
香料珠宝
皮货药材
乐器歌舞
天马佛教
影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凿空西域
张骞
封狼居胥
霍去病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二、汉武有为的千秋自信 ——西汉的强盛
【重点探究】汉民族的形成。

文化
齐鲁
文化

文化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汉代实行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帮助其发展生产,受到匈奴部众的欢迎。
2、中央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积极扶持和发展边疆农业,解决大规模军事行动和来往人员的粮食供给问题,使内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到边疆,也增进民族交融。
3、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提高。
汉代实行镇抚边疆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
因能调适,而成其久。——许倬云《说中国》
西汉汉武帝时期完成大一统
所谓“大一统”,简言之,即王权至上、国家统一、天下一家,核心是王权一统。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
大一统
政治
集权
经济严密
思想一尊
疆域统一
民族交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加强政府对封建经济的严密控制
尊崇儒术 成为主流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反击匈奴 丝绸之路 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强盛帝国的开创,为汉民族奠定了千百年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西汉汉武帝时期政策的局限性。
武帝晚年《轮台诏》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朝廷政治核心衰退的另一个标志是外戚对宫廷中枢的控制力越来越大。
——摘编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豪强地主
土地兼并
外戚专权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
【政治】外戚干政、政治动荡。
【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社会】流民增多、农民起义。
汉废帝在位时间仅27天。
海昏侯墓出土共计230斤黄金,海昏侯主棺里棺外都有金饼。
一、西汉的兴亡
(三)西汉之衰亡
1.背景:
材料: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
材料: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
(1)政治黑暗
汉元帝
汉成帝
(2)土地兼并严重
(3)赋税徭役沉重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1.背景:
2.西汉之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一、西汉的兴亡
(二)西汉之强盛——汉武盛世
(一)东汉之建立
1.背景:
(1)王莽建立新朝,实施新政;
材料: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任铸钱供期,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3)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建立与统一: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二、东汉的兴衰
政治 为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抑制豪强势力
缓和社会矛盾
儒学继续得到发展
(二)“光武中兴”
二、东汉的兴衰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三)东汉之衰
二、东汉的兴衰
(1)政治黑暗
第一次(166-167):李膺杀术士张成之子,张成即诬告其养太学游士,结交诸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谤朝廷,疑乱风俗。天子震怒,下令逮捕党人,并牵连了二百余人。第二年,尚书霍谞、城门校尉窦武(桓帝窦皇后之父)上表求情,桓帝怒气方消,而使其归田里,禁锢终身,但留下了一份党人名单。
第二次(169-184):灵帝时,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合谋诛宦官,事情败漏,曹节等矫诏诛之。169年,侯览为报破家杀母之仇,使人诬告张俭“共为部党,图危社稷”。灵帝下诏抓捕党人,致使百余人死于狱中,被流徙禁锢者六七百人。172年,宦官又生事端,抓捕太学生千余人。176年,灵帝又下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
(三)东汉之衰
二、东汉的兴衰
(1)政治黑暗
(3)黄巾起义
材料一: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材料二: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食。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材料三: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义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刮)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后汉书》
(2)土地兼并严重
(三)东汉之衰
二、东汉的兴衰
史学成就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著
材料一:
网罗天下放矢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两汉的文化
史学成就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班固著
三、两汉的文化
文学成就
《述行赋》节选蔡邕
余有行于京洛兮,遘淫雨之经时。塗邅其蹇连兮,潦汙滞而为灾。乘马蹯而不进兮,心郁悒而愤思。聊弘虑以存古兮,宣幽情而属词。
夕宿余于大梁兮,诮无忌之称神。哀晋鄙之无辜兮,忿朱亥之篡军。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西汉前期:借物抒怀
汉武帝时期:歌颂功德
《子虚赋》 《上林赋》
东汉时期:反映现实
发源于楚辞
三、两汉的文化
文学成就
乐府诗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1.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铙歌十八首》等
2.描绘了妇女的勤劳美丽善良、机智勇敢《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三、两汉的文化
医学成就
(1)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2)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三、两汉的文化
科技成就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蔡侯纸
龟壳、甲骨、
竹简、帛等
三、两汉的文化
科技成就
为什么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
材料二:
汉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特点在于文化的进步,在于政治组织形式发展得非常令人满意……它的基本特征直到20世纪仍然一脉相承,一成不变。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中华文化共同体在汉代形成,并成为日后中国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两汉的文化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经济上的大一统
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的大一统
民族上的大一统
东汉的兴衰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汉武盛世
两汉的文化
史学、文学、医学、科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