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课件(22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 课
俄国的改革
通过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世纪晚期
13世纪
上半叶
14世纪
16世纪初
形成基辅罗斯等早期国家
莫斯科公国崛起
完成统一,
建立俄罗斯国家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被蒙古征服
俄国的兴起
“沙皇”——来自拉丁语“凯撒”,意即“皇帝”
形成沙皇
专制统治
伊凡四世
执政时期
彼得一世
18世纪初
一、
彼得一世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背景
材料一: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竭力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许多农民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纷纷逃亡。政府的法令规定,只要农民逃亡的时间不超过5年,地主都可以追回,后来这个期限延长至15年。1649年的法典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地追回逃亡农民,还可以追回逃亡农民的妻子儿女。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据1687年统计,全国93万户农民中约89万户是农奴,分别属于贵族、教会和皇室,有的大贵族竟拥有农奴4万名。
油画《送葬》反映俄国农奴悲惨遭遇。
(1)国内: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1、彼得一世改革背景
(2)国际上: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西方国家国力强大
面对这种情况,俄国该如何改变?
学习西方;彼得一世出访西欧
人物扫描:
彼得一世又被称为“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他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冒险精神。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险些坠海溺死。他假扮水手,随使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
通过此次西欧之行,彼得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封闭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这让彼得感觉到了改革的紧迫性!
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2、彼得一世改革目的
3、彼得一世改革的概况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教育 社会习俗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沙皇的专制统治
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军事实力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经济实力增强
弊端:农奴制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改变落后习俗和文明开化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1725年俄国军事、经济发展数据
常备军 舰只 水手 近代工场 生铁产量
20余万 (训练有素) 895艘 (以前无) 28000人 (以前无) 240多个 (规模较大) 160万普特
(世界前列)
积极影响:
1)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2)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史料实证
4、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消极影响: 3)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1700 -1721 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普京将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挂在办公室里。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因其对俄国的卓越贡献被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
二、
俄国1861年改革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 (万吨) 铁路长度 (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君主立宪制
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初,俄国已有少数手工工场开始使用蒸汽机;30年代起开始大量进口机器,一部分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现代工厂;到50年代末,俄国出现了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蒸汽做动力的轮船也从30年代起开始航行。1837年俄国修筑了从彼得堡至沙皇村的铁路。从1801年到1860年,俄国外贸额增长了3.5倍。
材料二:
思考:改革前俄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人身自由受限—劳动力缺乏
传统小农经济—资金不足
农奴购买力低—市场狭小
生产效率低 —技术落后
材料三: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这些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农奴2000W+
占比>90%
19世纪初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1)根本原因:
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国与土耳其(英法支持)为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开战,主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最终俄军以损失52.2万余人,耗资8亿卢布求和结束。
(2)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国内阶级矛盾
1、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
1858--1861年农奴暴动
86次
90次
126次
1176次
次数
年代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
2、俄国1861年改革的目的
目的:为了避免人民革命、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1、原因
2、目的
3、时间、人物
4、内容
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为了避免人民革命、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1.农奴自由
2.赎买份地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年) 1865年 1890年 1898年
数量(人) 38.1万 162万 300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放”农奴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数(人) 产值
(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赎买份地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积极影响:
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5、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
性质:
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思考
如果你是俄国农奴,你是高兴呢还是失落呢?
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赎金的20﹪—25﹪由农民支付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需在49年内向政府还本付息···农民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市价计算仅值5亿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交付赎金20亿卢布。
——吴于廑《世界史》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给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最后审查改革方案
实质: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消极影响: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背景
目的
时间
内容
性质
意义
局限
共 同 点 沙皇专制统治,农奴制盛行,工商业落后。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经济的发展
改变俄国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18世纪初
1861年
政、经、文、军、社
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农奴获得自由、高价赎买土地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农奴制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
①都受到西欧国家影响;
②都是为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
③都有利于俄国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④都是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思考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实力上涨
俄国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开启俄国的
近代化进程
学 习
俄国农奴制盛行落后
课堂总结
本课重点
一、彼得一世改革
人物;内容;性质;影响。
二、俄国1861年改革
时间;人物;内容;性质;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