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目录contents奥斯曼帝国的兴起2南亚与东亚的国家31阿拉伯帝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一部分阿拉伯帝国PART 0101穆罕默德(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帝国发展演变及帝国治理7世纪初 麦加622年 麦地那7世纪中期起8世纪中期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步扩大;去世时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3世纪随着蒙古人西征,阿拉伯帝国覆亡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掌行政、财政和宗教事务,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重要。政治:国家治理实行政教合一巴格达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普·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2.阿拉伯帝国的经济与贸易(P23学思之窗)巴格达码头相当发达,说明巴格达商贸的繁盛(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场上商品来源地多,说明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繁多,贸易的商品已深入日常生活奴隶作为商品,说明帝国仍广泛实行奴隶制度阿拉伯帝国经济:阿拉伯商人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了重要作用,推动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阿拉伯帝国3.阿拉伯帝国的文化(1)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2)融合东西方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代表性成就:《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文化价值: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特点:兼容并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材料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材料二: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⑤被征服地有数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⑥善于学习,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探究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第二部分奥斯曼帝国的兴起PART 0202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崛起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原为君士坦丁堡)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奥斯曼帝国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过程奥斯曼帝国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制国家,国家管理机构分为教俗两大系统,苏丹居于两者之上,集宗教和世俗大权于一身,具有无限权威。奥斯曼帝国农业的主要劳动者是依附农民,他们被固着在土地上,未得封建领主允许,不准自由迁徙……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需负担人头税。后来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一,同时又出现了其他许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牲畜税、婚姻税和磨房税等。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后,亚欧商路都在其控制之下。虽然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并没有因此而完全中断,但受制于自身发展水平,苏丹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之长期的战争和海盗活动,地中海区域正常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受到影响,西欧各国遂更加积极地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政治: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经济: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经贸双重影响)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时间疆域 政治 经济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异同:7世纪—13世纪13世纪—20世纪全盛时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政教合一鼓励、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流苛以重税,阻断东西方往来第三部分南亚与东亚的国家PART 0303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时间主要宗教政治地理范围 南亚印度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4世纪-6世纪13世纪-16世纪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伊斯兰教国王主政;地方分权,存在藩王割据苏丹主政;中央集权,政教合一印度北部秦汉之际7世纪10世纪12世纪末14世纪16世纪末17世纪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标志)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代表人物)李成桂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德川幕府开始实行锁国政策。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建立统治制度。镰仓幕府建立,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庄园出现,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东亚日本、朝鲜1.中古时期日本与朝鲜历史的演进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东亚日本1.中古时期日本(1)幕府政治背景①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②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武士的产生是与中央集权衰落和庄园制的发展分不开的。 为了对付人民的反抗和封建主内部的争夺,许多庄园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神社和寺院也组织僧兵,这就是日本武士的起源。 武士和主人结成主从关系,绝对效忠。11世纪初,开始出现地区性武士集团。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源氏和平氏。1185年,源赖朝举兵消灭平氏,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被天皇任命为 “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是为镰仓幕府,日本开始幕府政治(或“武家政治”)时期,天皇逐渐沦为傀儡。——摘编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③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2)幕府政治的建立镰仓幕府创立者首任征夷大将军源赖朝日本武士形象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幕府统治有何特点?①中央: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地方:以庄园经济为基础,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③外交:受儒家文化影响,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东亚日本2.日本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853年被美国叩开大门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本课小结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主要特征:多元发展、相互联系日益增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