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奥斯曼帝国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德里苏丹国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国
日本
朝鲜
越南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的东亚
文明传承
相互借鉴
多元并存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笈多帝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7世纪
部落混战
多神崇拜
6世纪
622年
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8世纪中期
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鼎盛)
632年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对外扩张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阿拉伯诗人顾托密
1.帝国的兴衰
一、阿拉伯帝国
9世纪中期
衰落
1258年
被蒙古所灭
【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材料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2: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1)政治稳定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材料: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性质:君权神授,政教合一;集权专制
一、阿拉伯帝国
2.鼎盛时期的帝国
(2)经济繁荣
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阿拉伯商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桥梁
阿拉伯帝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一. 阿拉伯帝国
(3)文化繁荣
a.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融合。
作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特点: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成就斐然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b.融合东西方文化
一、阿拉伯帝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材料: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材料:阿拉伯文化是在游牧民族传统、伊斯兰教精神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
(3)文化领域
原因: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的政策。
④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
帝国兴起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继续发展
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帝国发展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极盛
1. 建立和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
13世纪
14世纪
1453年
16世纪后期



最高统治者
苏丹
二、奥斯曼帝国
2.政治统治: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统治阶级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
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政教合一的封建帝国
3.经济:
经济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阻隔传统商路
4.文化:
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继承与创新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同 政治 经济 文化 疆域 宗教 影响 异 时间
地位
对待东西方的态度
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繁荣
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7-13世纪
13-20世纪
伊斯兰教
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控制亚欧商路,
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奥斯曼帝国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
【知识总结】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三、中古印度(南亚)
1、兴衰历程
开伯尔山口
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
320-540
1206-1526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民族
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政治:宗教色彩浓厚
三、中古印度(南亚)
2、统治
3.古代印度文化
(1)宗教:
(2)文字: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3)文学:
①《吠陀》:古代印度祭祀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
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艺术:
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5)数学: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6)印度文化特点:
以宗教为中心;以诗代史;具有包容性、多样性、辐射性
(7)影响:
①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②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日本发展历程
(1)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技术传入日本;
(2)公元3世纪中叶, 大和国兴起,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4)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5)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从此日本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6-7世纪,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6)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体制。
1、日本
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
背景: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唐文化的影响。
标志:646年 孝德天皇颁布诏书。
特点:效仿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
评价:使日本成为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唐风洋溢奈良城”
(2)“大化改新”(646年)
1、日本
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
③武装:武士集团的形成;
背景:
内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家臣
影响:
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3)幕府统治(1185-1868年)
1、日本
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邓、李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高丽王朝仿效唐制表现
政治
经济
文化
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分为十道,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土地国有
学习唐朝科举制度,推崇儒家文化
【思考】古代朝鲜发展的特点
①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②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2、朝鲜
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
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一)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 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 年, 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 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 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版图。
知识拓展:东南亚国家——越南、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圈: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1)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3)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按时祭祀孔子。
(4)宗教:中国佛教、道教等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课堂内容小结:中古时期的亚洲
类别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经济
文化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