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新世界诞生前夕——社会背景俄国革命像所有的伟大革命一样,都来源于过去历史矛盾的总和、形形色色的本土原因以及许多阶层人民长期的不满。——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资本的发展与社会矛盾……材料: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由于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材料: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了俄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江流等《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材料: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列宁国际:一战激化矛盾,加速革命爆发经济: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工人队伍不断扩大政治:社会矛盾尖锐(农民VS地主;资产阶级VS专制沙皇;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思想: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0)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1898)2.社会主义的种子在发芽……一、新世界诞生前夕——社会背景◎演讲中的列宁理论:列宁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03)【史料阅读】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苏]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当然寄希望于英国、法国、德国等。——马克思《国家与革命》我们这支队伍所以走在前面,不是由于我们程度高、素养好,而是俄国的特殊条件……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可能的。 ——列宁《列宁全集》一、新世界诞生前夕——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3.新世界的曙光——列宁主义【多国胜利论】【一国胜利论】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在第二年被处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任务:指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二、新世界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二、新世界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实践理论构想初步尝试②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美]约翰·里德著,《震撼世界的十天》70年前我们的导师卡尔·马克思发出过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 卡尔·马克思的学生, 他的事业的继承者们, 可以把这个公式加以扩大和补充, 我们可以说:“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1920年9月季诺维也夫在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纪录》,转引自《共产国际历史新编》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幸福的会见》(瞿秋白与列宁)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二、新世界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结合地图和材料,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材料:无产阶级政权陷于危急之中。它所控制的地区只占全国面积的1/4,主要是莫斯科周围的地方。它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瘫痪,40%的工厂停了工。劳动大众生活困苦,长期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一两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品也得不到。——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1)“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有余粮征集制以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既使红军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到最低限度的口粮。然而,余粮征集制在取得显著成就中也蕴育着危机。——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在何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禁止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2)“迂回过渡”——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吸收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先进成果,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评价: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迂回过渡”——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斯大林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国崛起》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外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威胁与包围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1928-1932年 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1937年 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家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3)评价材料3: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材料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全球通史》材料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材料4: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三、新世界的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3)评价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