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课前导入曹 操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京剧《击鼓骂曹》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罗贯中《三国演义》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陈寿《三国志》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 了 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中国古代史第16课三国鼎立素养目标1.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 对比官渡、赤壁二战,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知道杰出人物对历史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目录壹官渡之战贰叁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官渡之战壹壹壹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州牧割据的局面,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回归旧知: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壹1.曹操势力崛起东汉末期军阀割据·196年政治经济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的主动权。②招揽人才,收编黄巾军精锐实行屯田制,从事农业生产,解决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曹操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壹官渡之战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多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兵不满万”。——陈寿《三国志》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曹操《述志令》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以袁绍为首,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袁强曹弱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差异,猜一猜两方如果交战谁会获胜?2.袁绍势力官渡之战壹4.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示意图曹操 vs 袁绍曹操:约2万左右;袁绍:约10万左右曹操势力以少胜多,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火烧乌巢)交战双方曹操战术影响兵力对比200年,在官渡决战交战时间壹官渡之战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思考: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的“壮心”是什么?统一全国!官渡之战后形势图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思考:面对曹操南下的攻势,刘备和孙权该何去何从?贰赤壁之战贰赤壁之战(2)孙权联合刘备迎战曹军。(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读图说出“江水”指的是今天哪里?长江流域时间双方战术结果特点影响公元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失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诈降、火攻1.背景2.经过贰赤壁之战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材料三: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材料四:(曹操)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小组讨论:结合史料与教材思考为何曹操在这两场战役中一胜一败?胜败材料一:诸葛亮:“曹操之众,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材料二: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材料三:“周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材料三: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材料四:(曹操)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材料一:诸葛亮:“曹操之众,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材料二: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材料三:“周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实行屯田用人:重视人才,唯才是举。军事:收编青州黄巾军精锐曹军长途跋涉,兵士疲惫,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军中瘟疫横行。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贰赤壁之战战争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对比200年208年曹操和袁绍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以少胜多曹操胜孙刘联军胜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启示: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人数多少,而在民心向背、在战术运用的正确与否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结局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曹操退守北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统一。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赤壁之战后各政治力量分布示意图结合教材说一说赤壁之后形势。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准确表述魏蜀吴三国都城所在地及相对地理位置统治范围等内容。国家:(曹)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家:(孙)吴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家:蜀(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20年曹丕洛阳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221年刘备成都最终形成的标志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阅读课本说一说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曹魏孙吴蜀汉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你知道翻车的原理和使用场景吗?介绍其先进之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图中一头牛正在绕着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木轮的外围有齿,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在牛身后,一人正在挥鞭驱牛。木轮上方还放置有一器具,似是盛牛饲料的用具。翻车的发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蜀相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军国大政。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法令严明,治蜀有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曹魏,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践行了他所说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体现了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课堂小结东汉末年割据混战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200年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连军三国鼎立魏蜀吴220年曹丕221年刘备229年孙权启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肆巩固练习1.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操遂能克绍”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2.鲁迅先生在评价曹操的时候曾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历史上曹操的主要“本事”表现在( )A.统一了北方地区 B.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C.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D.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面对军粮短缺的困境,不得不寻求解决之道。曹操的“解决之道”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收编投降的黄巾军C.招揽各种人才 D.实行屯田制度4.“正当东风起,黄盖率数十艘朦艟斗舰开往曹军水寨,相距千余米时点燃船上干柴,艘艘战舰如火龙般吞没了曹军的连环战舰,并殃及岸边的曹军大营。”材料描述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5.如图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下列选项属于此战影响的是( )A.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B.加速曹操统一北方的步伐C.遏制了少数民族南下侵扰D.导致东汉的统治土崩瓦解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猥自枉屈(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里的“臣”指的是( )A.黄盖 B.许攸 C.诸葛亮 D.霍去病7.研究发现,东吴的航船有严密的分舱设计,即使船航行时有一两个船舱进水,也不会流入其他分舱,可赢得时间来修理,并不影响船的航行。由此可见,东吴( )A.对外交往频繁 B.海外贸易繁荣C.造船技术先进 D.政治实力强大8.为了改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A.招揽人才 B.扩充军队C.挟天子以令诸侯 D.实行屯田9.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C.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中国古代史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