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件(共34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件(共34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课前导入
为什么秦能够统一中国?秦始皇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思考探究:
观看视频,回顾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并思考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分析,知道秦灭六国的原因,认识到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知道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史料实证)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目录

秦灭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灭六国



秦灭六国
战国后期疆域图
顺应统一的历史趋势;
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思考:自学P52第一段,思考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天时:时代势能
地利:作战趋优
人和:国力趋强
1. 原因:

秦灭六国
2.过程
(1)时间:
(2)灭国顺序:
(3)策略: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韩、赵、魏、楚、燕、齐
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
远交近攻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灭六国
3.秦朝的建立
秦朝形势图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公元前221年
嬴政


秦始皇嬴政
区分:
秦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秦朝: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

秦灭六国
4.秦朝建立的意义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分裂局面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秦始皇嬴政
王室衰微
诸侯争战
提高君主权威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皇帝制度: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朕一统天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材料:臣(廷尉斯)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
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监察
行政
军事
总揽大权,皇权至上
丞相(负责行政)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三公
负责分管具体事务。
九卿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郡守:郡的行政长官
县令(县长):县的行政长官
作用:
①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制度推向全国。(当时)
②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后世)
均由朝廷直接任免
4.地方:郡县制
郡守
县令、县长
三老、啬夫等
地方行政机构
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不同点
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原则 地域
是否世袭 世袭 不世袭
与中央关系 相对独立
血缘关系
 直属
中央管理
相同点
知识拓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巩固统一的措施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我来到一家粮食店,想要购买粮食。在交涉中,我发现店主原先是燕国人,方言沟通不畅。于是我灵机一动,将我要买的东西写了下来,用文字表述,但店主却表示看不懂。在一番手舞足蹈的沟通下,我们才终于明白彼此的意思。
2.掂量着手里的东西,我严重怀疑店主缺斤少两,在一番争执之下,店主拿出他的铜量和铜权,竟然比我常见的要小许多。可附近的店铺几乎都是如此。
3.与店主争执不下,我只好认栽付钱,但店主却表示他不收圆形方孔半两钱,只接受刀币。无奈,我能空手而归。
4.买点粮食就耗费了一天时间,为了尽快赶回家中,我选择乘坐马车。但是道路颠簸,宽窄不一,行驶缓慢且困难。
5.马车行至中途,又突遇匈奴抢劫,将我财物全部抢走,还揍了我一顿……
一个秦人的烦恼……
该秦人的烦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请你作为秦朝大臣,为破解这些问题建言献策。(要求:阅读课本P56-58,找出解决措施,思考措施的意义。)

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与文化






统一货币示意图

铜量
铜权
文化 ·统一文字为 。
经济 ·统一 ;
·统一货币为 。
小篆
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量衡
①利于政令在全国顺利推行;
②不同地域能够顺畅沟通;
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①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②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巩固统一的措施
2.交通
秦皇古道
秦朝交通示意图
灵渠
交通 ·车同轨:统一 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开凿 :沟通湘江和漓江。
灵渠
车辆和道路
长江
珠江
①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
②促进水路交通的发展。
联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巩固统一的措施
3.军事
秦长城
蒙恬形象(漫画)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军事 ·南征百越,派兵统一 及东南沿海地区;
·北派蒙恬击 ,并修筑 。
岭南
长城
匈奴
开拓和经营边疆地区,拓展管辖的范围。

巩固统一的措施
4.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一带
南达南海
读地图
说说秦朝疆域四至。
长城


陇西
南海
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
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统治的差异,填写下表的空白处。
项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 是天下共主
统治地方的方式 建立郡县制
皇帝
总揽全国的
一切军政大权
分封制
课堂小结
原因
过程
秦灭六国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
中国
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统一文字(小篆)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
经济
意义
韩、赵、魏、楚、燕、齐(远交近攻))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交通
军事
统一车轨;修驰道;开灵渠;
统一岭南;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建立
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秦始皇(嬴政)
巩固措施

巩固练习
1.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了( )
A.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C.秦朝实行非常残酷的法律
D.秦朝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3.据史书记载,春秋前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时只剩二十多个。诸侯国的减少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4.秦朝为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公九卿”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掌管“军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5.秦代文献记载:“今黔首(百姓)虽居楚地、齐地,所书文字皆同;官府文书自咸阳至南海,吏民皆能通读。”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直接影响是(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便利了交通往来
C.巩固了边疆安定 D.促进了文化交流
6.秦的统一,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如南北朝时期都以中华正统自居,宋元时期辽宋夏金共奉“中国”之号。由此可见,秦的统一( )
A.奠定了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B.影响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
C.结束分裂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7.班固曾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说明秦朝( )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官员腐败 D.刑法严苛
8.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的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9.2024年1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始皇帝陵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和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以及多种形制和用途的四马驾独辀(zhōu,车辕)木车等遗物。这一考古发掘( )
A.揭示秦朝社会矛盾尖锐 B.展示秦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C.反映当时部分历史面貌 D.体现秦朝繁荣的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史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