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课前导入
春秋战国大事记
BC679年
齐桓公称霸
BC535年
老子出游鲁国
BC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BC497年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BC468年
墨子出生
B770年
东周开始
BC475年
进入战国时期
BC372年
孟子出生
BC369年
庄子出生
BC359年
商鞅变法开始
BC353年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
BC313年
荀子出生
BC281年
韩非子出生
BC260年
长平之战
BC256年
秦国灭周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
经济:大发展
政治:王室衰微
军事:诸侯争霸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概念解析:百家争鸣
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何为百家?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何为争鸣?
国家的治理方略
争什么?

老子和《道德经》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说儒》
老子 孔子 孟子 墨子 韩非子
“子”:先秦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末期,用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战国时期,“子”成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
中国古代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素养目标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训练历史思辨能力。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 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目录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和《道德经》
姓名 时期 籍贯 地位 经典
李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核心思想—“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2)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满齿不存 舌头犹在 大道无形 道在口中
(3)处世之道—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孔子和儒家学说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
姓名
生活时代
国籍
地位
思想收录
姓李,名耳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后期
鲁国人
《论语》
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孔子和儒家学说
没落贵族
1岁
有志于学
15岁
仕途之路
创办私学
30岁
再度出仕
51岁
辞官出走
55岁
20岁
开始十四年的周游列国
仕途之路
68岁
结束周游返回鲁国
整理古籍,修订六经
73岁
孔子离世
孔子弟子编写《论语》
孔子

孔子和儒家学说
核心思想
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仁”

孔子和儒家学说
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德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分析材料,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苛政猛于虎
政治主张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天资情况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闵子骞、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子路
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
意义: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孔子讲学图》
教育主张

孔子和儒家学说
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意义: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诗》《书》《礼》《易》《春秋》
教育主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结合前面所学和所示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
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
③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思想)
经济、政治
文化
决定
反映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道家
荀子
孟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孟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子》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庄子》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提倡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学史崇德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年)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子》一书中包合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释义: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权势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
相关史事

百家争鸣
学派 时期 概况
兵家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春秋孙武
战国吴起
战国孙膑
主张慎战,强调“事备而后动”
指挥战争的人必须知“道”,即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 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 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拓展
课堂小结
派别 时期 代 表 人 物 思 想 主 张 著 作
儒家 春秋 孔子(创始人) “仁” “礼”"德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 语》
战国 孟 子 “仁政”“民贵君轻”、拥护正义战争 《孟子》
荀 子 “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道家 春秋 老子(创始人)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以柔克刚 《道德经》
战国 庄 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
墨家 战国 墨子(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法家 战国 韩非 (集大成者)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 《韩非子》
兵家 春秋 孙武(创始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战国 吴起,孙膑 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

巩固练习
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如果要详细了解这种哲学思想,你应该阅读( )
A.《论语》 B.《韩非子》
C.《墨子》 D.《道德经》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反映出( )
A.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老子与孔子的个人品质的完善
3.《道德经》记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下列与材料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 )
A.南辕北辙 B.祸福相依
C.唇亡齿寒 D.朝秦暮楚
4.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依法治国 D.民贵君轻
5.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有些低级贵族不得不以传授知识为生。如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分封制彻底瓦解 B.加速了民族交融
C.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思想繁荣
6.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是( )
A.树立君主权威 B.推动制度变革
C.解决社会问题 D.促进思想繁荣
7.五育·智育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惑,孔子说,冉有行事畏缩,所以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比较鲁莽,所以让他注意克制。这体现了孔子注重( )
A.学而不厌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不耻下问
8.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世也有“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的主张。这些都体现了( )
A.巩固统治的需要 B.求真务实的原则
C.追求统一的愿望 D.以民为本的思想
9.2023年12月10日,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在淄博大剧院首演。该剧再现了几千年前来自五湖四海,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10.吴中穹窿山被称为“天下第一智慧山”。相传兵家创始人在山上写出了军事理论名著( )
A.《道德经》 B.《诗经》 C.《楚辞》 D.《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史
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