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采集狩猎住洞穴郧县人、蓝田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开开脑洞:这样的生活有怎样的缺点?如何解决呢?居住难生存难课前导入中国古代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素养目标1.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学会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理解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的重要历史意义。2.知道我国南北方经济形态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我国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3.知道我国新石器时代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发明创造,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目录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贰叁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壹壹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远古采集生存时期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2万年对各类可食用植物认识逐渐加深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粟、黍稻(去壳后称大米)粟(sù)(俗称小米)黍(shǔ)(去皮称黄米)1.地位: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农业的起源过程与时间是?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④饲养家畜①磨制石器②制作陶器③种植农作物⑤建房定居石斧石墨盘和磨棒2.生产生活特征变成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意义: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农业,然后人类的食物,乃能为无限制的扩充,人口的增加,才能无限制。人类才必须定居。一切物质文明,乃有基础。 ——吕思勉《中国通史》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使人类出现了什么变化?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阅读材料,思考我国原始农业的分布特点和原因?距今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碳化的粟和菜种。距今8000多年,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了少量炭化的粟和黍。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碳化的粟和黍。距今约1.4万多年,江西仙人洞遗址发现陶罐中附着稻粒。距今7000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堆积。距今1.2-1万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早期栽培稻遗存。特点:1.分布广,数量多;2.沿大河流域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3.呈现南稻北粟原因(认识):自然环境决定农作物分布不同贰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贰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遗址名称 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农作物农具家畜手工业房屋样式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干栏式建筑水稻骨耜猪、狗为主陶器、玉器、骨哨、雕刻、天然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骨耜猪纹陶钵骨哨 朱漆碗象牙雕刻干栏式建筑耒(lei)耜(si)贰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图干栏式建筑复原图搭建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还可养殖家禽家畜。7000年前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贰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区域: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成就:手工业:能制作精美的石器、陶器和骨器。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②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农业和畜牧业初步发展。③随葬中有部分龟甲上刻画有符号。淮河流域:舞阳贾湖遗址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分布地点:农业作物:重要特征:代表遗址: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粟彩陶(鱼鸟花纹)半坡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房屋类型: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雨,防寒保暖;抵御野兽侵袭。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家猪颌骨炭化粟粒骨鱼钩石磨盘骨针陶纺轮贝饰鸟鱼纹彩陶葫芦瓶狗颌骨装有菜籽的陶器陶埙(xūn)人面鱼纹彩陶盆已经会纺织制衣已经能够种植蔬菜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作为粮食作物能够制作乐器和各种彩陶饲养猪、狗为家畜有爱美意识能够制作磨制石器使用鱼钩作为渔猎工具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分布地点:社会特征: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000年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出现贫富分化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河姆渡人 半坡人不同点 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地处流域原始 农业 农作物农具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建筑形式相同点 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水稻磨制石器,骨耜以猪、狗为主黑陶、玉器、乐器、天然漆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猪、狗等磨制石器,骨器、弓箭、渔叉等粟、黍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彩陶、装饰品、乐器、纺织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过着盖房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制作陶器 都具有农耕文明的特征。相关史事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 龙山文化发展了制陶技术,人们能够制作更为精美的陶器。 其中的一种陶杯,表面黑色,通体程亮,器壁最薄处不足 1毫米,称为“蛋壳陶”。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 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表明当时社会 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农业的兴起长江、黄河、淮河流域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制作陶器和玉器。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制作彩陶和装饰品黄河流域标志:农作物种植、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大汶口文化】原始农业兴起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重要物质基础【贾湖遗址】课堂小结肆巩固练习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2.距今约6500年至3000年的广西资源县晓锦遗址,出土了石器一千多件,炭化稻米三万多粒。据此可知,晓锦原住居民( )A.学会了用火 B.有爱美意识C.以采集为生 D.种植农作物3.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其中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 B.粟和黍C.石榴 D.苜蓿4.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与良渚古城遗址经济支撑最相似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5.在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中分别发现了骨笛、骨哨和陶埙。这有助于了解远古先民们的( )A.农耕技术 B.音乐生活C.建筑技艺 D.宗教观念6.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和一眼木结构的浅水井。由此可见,河姆渡人已经( )A.懂得建造宫殿 B.过上定居生活C.有了审美观念 D.进入文明社会7.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8.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中国古代史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