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同步学案(含答案)高二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同步学案(含答案)高二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课题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目标
1. 了解思维的含义与表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掌握思维的意义、思维的作用。
2. 掌握思维的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活动方案
材料一 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然而,人成了万物之灵。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要涉及生态领域,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强调共生、生命共同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究:
1. 说明材料中“人成了万物之灵”的原因。
2. 什么是思维? 思维有哪些表现和作用?
3.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认识是否为思维活动?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两个分别以3×105千米/秒和5×104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的物体,人们很难凭感官直接感知其速度上的差别。然而,人们依据科学知识却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假设有星际飞船以 5×104千米/秒的速度飞向某一遥远星球,它的速度比光速慢了多少?
材料二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针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
材料三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出自白居易的诗《池上》。“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出自李世民的诗《秋日二首·其二》。同样因为寒露节气而作的古诗,白居易的诗引人愁思,而李世民的诗却勾勒出壮丽辉煌的秋日景象。
探究: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理性认识是广义的思维。
2.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感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
3. 实践能够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4.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5. 思维在人脑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课题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 由于人有思维的参与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2. ①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②思维的表现和作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的认识,不仅属于一种意识(认识),而且属于理性认识,所以,这种认识属于思维活动。
活动二
①材料一反映了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②材料二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③材料三反映了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对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释疑解惑:
1. 错误。理性认识是狭义的思维,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2. 错误。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
3. 错误。思维能够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4. 错误。思维本身不能直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5. 错误。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