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步学案(含答案) 高二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步学案(含答案) 高二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课题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1. 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要求。
2. 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成科学的思维。
活动方案
材料一 甲说:“你们这样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说:“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材料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标准各不相同。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提倡女性“柔弱顺从”,五官娇嫩的女人被认为是美丽的女人。汉代,人们更喜欢女性有庄重大方的气质。现在,人们追求女性的美,但更欣赏女性的道德。
西方对美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在古埃及,有苗条的肩膀、高腰、对称脸的女人被认为是美丽的女人,胖乎乎的、粗壮的、浅肤色的女人被认为是男人。
探究:
1. 在甲与乙的对话中,乙犯了什么逻辑错误?什么是同一律?
2. 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标准有不同的定义,是否违背了同一律?
材料一 观察下面的漫画《这不是一支烟斗》。
这不是一支烟斗
材料二 下列论断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
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探究:
1. 材料一中的漫画所表达的内容存在什么样的逻辑错误?什么是矛盾律?
2. 结合材料二,请你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探究:
1.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2. 这种逻辑错误给我们的正确思维活动带来了哪些启示?
甲说:“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因而同一律要求人们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乙说:“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同一律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思维活动中起阻碍作用。”
探究: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甲、乙的观点。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2. 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 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4. 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判断,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5. 排中律要求遵循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6.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全部规律。
课题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活动方案】
活动一
1. ①在甲与乙的对话中,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把甲排除在别人之外,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2. 不违背。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在相同时期的条件下,人们对美的定义是同一的、确定的。
活动二
1. ①材料一中的漫画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 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2. ①第一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一个图形是方的就是方的,是圆的就是圆的,“一个方的圆”这个论断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第二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诗中的语句是对不同对象的描写,是不同对象的情况,“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③第三个论断不是自相矛盾的。这个论断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可以解读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是针对不同对象而言的;二是可以解读为人类在其存续的历史长河中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在其存续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④第四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说明很累、很难熬过去;“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说明很轻松、很容易度过,是自相矛盾的。
提醒:正确理解矛盾律。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
活动三
1. ①会议主持人的话不合乎逻辑,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活动四
①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所以,甲的观点是错误的。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所以,乙的观点是错误的。
释疑解惑:
1. 错误。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
2. 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 错误。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4. 错误。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判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没有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5. 错误。排中律要求遵循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6. 错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