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把握适度原则学习目标1. 理解适度的含义。2. 掌握适度原则,提高思维能力。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抓住事情的关键节点,合理解决实际问题。活动方案材料一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舒张压大于或等于60 mmHg且小于90 mmHg,收缩压大于或等于90 mmHg且小于140 mmHg。一个人的血压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不正常。材料二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探究:1.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度”的理解。2. 材料二中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材料一 要把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上天,让它绕地球运转,火箭的速度至少要达到7.9 km/s(第一宇宙速度);小于这一速度,卫星就发射不出去。但是,如果火箭的速度超过11.2 km/s(第二宇宙速度),卫星又会挣脱地心引力,成为绕太阳运转的人造行星。只有火箭的速度在大于7.9 km/s且小于11.2 km/s时,卫星才能在轨道上绕地球运转。材料二 当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人们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小,工作绩效很低;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压力与绩效的倒U关系如下图所示:探究:1. 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只有火箭的速度在大于7.9 km/s且小于11.2 km/s时,才能把卫星发射成功,使它绕地球运转。这给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带来哪些启示?2. 结合材料二,说明工作压力和工作绩效是何关系。3. 根据“压力与绩效的倒U关系图”,回答我们应如何遵循适度原则。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 度体现在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中。2. 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决定。3. 关节点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4.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质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5.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使事物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量变。课题2 把握适度原则【活动方案】活动一1. 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2.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活动二1. 原因:火箭的速度小于7.9 km/s时,卫星就会发射不出去;火箭的速度大于11.2 km/s时,卫星又会挣脱地心引力,而变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启示:这告诉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得当”而不“失当”,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2. ①在一定范围内,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成正比,即压力越大,工作绩效越高,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二者则成反比关系,即工作绩效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而逐步降低。②调整工作压力,将其调至倒U的最高点对应的压力,此时的压力正好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最佳状态,即要坚持适度原则。3. ①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在适当的压力下,绩效较佳状态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②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一定的工作压力可以促成绩效的质变,使绩效处于我们期望的较佳的存在状态。释疑解惑:1. 错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2. 错误。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3. 错误。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4. 错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5. 错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讲的就是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