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资源简介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时间与人物
大兴土木:营建东都/修长城/建驰道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奢侈巡游:龙舟船队耗费巨大 暴政表现
统一意义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三征辽东:役使农民致生产停滞
民不聊生:“福手福足”避徭役 顺应民族交融大趋势
一、隋的统一
经济:编订户籍、减轻赋役、统一币制度量衡
饥荒严重:“煮土而食” 社会危机 四、隋朝的灭亡
巩固措施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简化机构、减省刑律
矛盾激化:起义军发布讨隋檄文
起义爆发:山东首先起义,席卷全国 边疆:三次派人赴流求(台湾),加强联系
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
统治崩溃:618年隋炀帝江都被杀 灭亡过程
盛世景象
1 国力强盛,经济快速发展根本原因:急功近利不恤民力 第 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
魏晋南北朝:门阀垄断官场,平民难晋升
开凿背景
改革背景
时间:605年起征发数百万人开凿
隋文帝:废除旧制,依才能取士
中心:洛阳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制度创立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选官制度重大变革 起止: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
二、开通大运河 工程概况
扩大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 长度:2700多千米(世界最长运河)
重大意义
提高官僚队伍文化素养 连接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带动沿河城市繁荣
延续1300年,影响深远
历史影响 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
贞观时期“商旅野次无盗贼,囹圄常空”的成因
1. 社会状况分析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政策连续性与吏治清明的关联 开国历程
统一全国: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可能历史寓意
2. 无字碑之谜 626年:李世民继位(唐太宗)
对女性执政的历史评价反思 一、唐朝的建立 政权更迭
次年改年号“贞观”
中央官学:国子监下设六学(国子/太学/四门/书/
律/算学) 四、课后思考 军事象征 昭陵六骏:唐太宗战马的石刻纪念
地方教育:府州县学体系
民间教育:私塾与私人讲学 以隋亡为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吸取教训
国际影响:接纳周边国家留学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 (一)治国理念
政治:虚怀纳谏(魏征进谏200余次)
655年成为皇后,参与朝政 观之治” 治国举措 人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略,杜如晦决断)
权力之路
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廉政:戒奢从简,澄清吏治
科举改革:创立殿试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拟诏 → 门下省审核 → 尚书省执行
破格用人:选拔寒门士子 治国措施 三、武则天的统治 修订律法,减省刑罚
法律与经济
延续贞观政策,减轻民负 二、“贞观之治” (二)制度革新 减轻赋役,鼓励农桑
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增加考试科目
历史贡献
累计执政50年,社会稳定
科举完善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重视地方官考核
政治清明、经济复苏
(三)盛世景象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抑制权贵,整顿吏治
政治革新
裁减冗员,考核官吏(曾罢免40+县令)
兴修水利,整顿漕运
(一)改革措施 经济发展
改革税制,减轻赋税
注重文教,编修典籍
文化举措
发展教育,完善科举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反映的贸易规模
1. 城市盛况分析
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唐玄宗(712-756在位)水陆交通枢纽的形成条件
(二)关键人物
姚崇(救时宰相):整顿吏治,兴利除弊
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包容的表现 2. 盛世特征归纳
贤相辅政
管理机构:太常寺辖数万乐工 四、课后探究 宋璟:延续改革政策
艺术巅峰:《霓裳羽衣曲》融合西域元素 政治稳定,国库充盈
国际影响:十部乐含多民族乐舞 (三)盛世特征 人口显著增长(安史之乱前达8000万)
国力空前强盛,国际威望高
宫城(皇室起居)
皇城(中央官署) 功能区划 第3课 “开元盛世” 曲辕犁:灵活高效耕作
技术革新
外郭城(108坊+东西市) 筒车:自动灌溉装置
(一)城市规划
中轴对称,棋盘式布局 茶叶普及:陆羽著《茶经》成茶圣
布局特征>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一)农业发展 作物革命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面积84km (世界最大都城) 水稻推广:江南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各族商人/使者聚集 三、国际大都市长安 双季稻普及
多元文化 复种技术
胡风盛行(骑马/打球/拔河) 冬麦晚稻轮作
女子教育普及 二、经济的繁荣 (二)手工业兴盛
开放风尚 (二)城市生活
女子参与体育(马球/射箭) 长安/洛阳/扬州等国际大都市
都市发展
瓦舍勾栏:专业演艺场所 "扬一益二"格局形成(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娱乐场所
百戏杂技:说书/歌舞/杂剧 草市兴起,坊市界限打破
(三)商业繁荣 贸易突破
丝绸之路贸易活跃
出现飞钱(汇票)
货币变革
铜钱流通量增大
(一)爆发背景
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起兵
1. 起兵反唐(755年)
连克洛阳、长安,玄宗逃蜀
(二)叛乱进程
郭子仪借回纥兵收复两京
2. 唐军反击(757-763年)
一、安史之乱(755-763年) 763年最终平叛(持续8年)
国力转折:盛唐→中衰
藩镇割据:安史旧将拥兵自重(河朔三镇)
经济破坏:北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
(一)政治格局 证)(三)深远影响
政治乱象:"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边防危机:吐蕃趁机侵占河西走廊
北方战乱:朝代八年一换(平均)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 再造唐室的中兴名将南北差异: (二)社会特征
南方开发:兴修水利,贸易繁荣 衰亡 收复长安/洛阳,晚年封汾阳郡王
统一曙光:后周世宗改革(整军/兴农)
三、五代十国更迭(907-960年) 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甘露之变")
经济联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一)起义背景 经济崩溃:苛捐杂税(盐税翻十倍)
民族融合:沙陀/契丹等族进入中原
天灾人祸:关东大旱"易子而食"
文化延续:印刷术发展,词曲兴起
1. 爆发(874年):王仙芝山东起兵
1. 杜甫《无家别》"园庐但蒿藜"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历史影响 黄巢"均平"口号,转战半中国
2. 五代武将专权对社会的危害(赵翼评"劫财甚于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二)起义进程 2. 发展(880年):
盗贼") 881年建大齐政权,占长安
吴越国主设"撩湖兵"疏浚西湖 3. 失败(884年):朱温叛变,兵败自杀
修筑捍海塘抵御钱塘潮 军阀割据:朱温控制朝政
(三)唐朝覆灭
杭州钱王祠铭记其功 最终灭亡:907年朱温建后梁
(一)疆域拓展
羁縻政策:册封各族首领(怀仁可汗/云南王)
吐蕃统一: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军事驻防:安西都护府(龟兹)、北庭都护府 五、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拉萨)
(吉木萨尔)
(一)背景 制度创新:推广灌溉、创制文字、颁行法令
文化认同:唐太宗"爱之如一"的民族观 (二)管理措施
文化仰慕: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娶唐朝公主
松赞干布主持修建
带去物品: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
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
641年:文成公主携嫁入藏 传播技术:医药/历法/生产技术书籍
汉藏友好象征
工匠随行:纺织、酿酒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二)和亲历程
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
粟末靺鞨建政权(7世纪)
后续发展 请求蚕种发展丝绸业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一)渤海国(靺鞨族)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再度和亲
仿唐制度:"海东盛国"美誉
促进吐蕃社会经济发展
经贸往来:向唐朝贡貂皮、人参 交流特征: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
四、边疆民族政权 (三)历史意义 奠定"甥舅关系"(尺带珠丹称唐皇为舅)
文化学习:派遣留学生入长安 交往与交融 823年立唐蕃会盟碑(拉萨大昭寺前)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千寻塔体现汉式建筑风格 (二)南诏(云南地区)
6世纪崛起:控制北方草原与西域
贵族子弟成都求学(上千人) 文化融合:
隋朝分裂:东突厥(阿尔泰山以东)、西突厥
推行儒学教育
二、唐朝与突厥 (一)突厥兴衰 630年唐太宗灭东突厥 → 获"天可汗"尊号
唐朝征服:
657年唐高宗灭西突厥
744年: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回纥汗国
最终消亡:8世纪中后期解体西迁
唐玄宗册封:怀仁可汗 (一)政权建立
助唐平叛:出兵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三、回纥的发展演变
改名回鹘(唐德宗时期)
经济纽带:绢马贸易(唐帛换回鹘马) (二)文化交融
9世纪汗国灭亡后部分南迁中原
民族融合:
西迁部族形成维吾尔族主体
规模:日本遣唐使19批(实到15批),最多500
人/批
70余国保持往来
(一)使团概况 外交使臣
(一)交流范围
"唐人"成为中国人代称 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等)
人员构成:
陆上丝路:连接中亚/西亚
六、唐朝的国际地位 留学僧(空海等)一、遣隋使与遣唐使
海上丝路:广州通东南亚/印度/波斯湾 技术人员
国际港口:广州/泉州/明州设市舶司 (二)贸易网络 日本吸收端午节/七夕等节庆
(二)文化影响
西安唐墓《客使图》壁画 平假名/片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楷书
阿拉伯商人在广州聚居区
六次渡海:五次失败,双目失明
使节往来:贞观至开元多次遣使 建唐招提寺(日本国宝)
(一)传播历程
贡品交流:狮子/羚羊等珍兽 (一)东罗马帝国 传律宗佛法
文化贡献:
技术传播:玻璃制造术传入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 带医书/药材(被誉为"日本神农")
五、与西方文明的交往 二、鉴真东渡(753年)
官方交往:永徽至贞元遣使40余次 文化交流 传播书法/建筑技艺
技术外传:造纸术经大食西传 (二)大食(阿拉伯) 佛教戒律体系在日本确立
(二)历史意义
宗教交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日文化交流典范(日本尊为"文化恩人")
路线:长安→西域→天竺(今印度) 政治制度:仿唐设科举/官制
那烂陀寺研修五年 (一)取经历程 千名留学生入唐(崔致远中进士)
(一)全方位交流 教育科技:
携657部佛经归国 成就: 引入天文/医学/雕版印刷
创立法相宗 四、玄奘西行(627-645年) 三、与新罗的交往 商业贸易:山东半岛与朝鲜频繁通商
译经事业:译经1335卷 输入唐朝:朝鲜乐舞(《高丽乐》入十部乐)
(二)文化互鉴
著作:《大唐西域记》记录138国 (二)文化贡献 输出技术:造船/冶铁技术交流
命名贡献:确立"印度"译名
敞肩拱结构(世界首创)
技术突破:
28道独立拱券并联
(一)赵州桥(李春设计) 起源:唐朝前期出现(敦煌《金刚经》为证)
单孔跨径37米
工程奇迹: (一)技术演进 工艺:文字反刻木板→刷墨→覆纸印刷
1400年屹立不倒
推广:传入新罗/日本/波斯→欧洲
坊市制度(108坊+东西市) 一、雕版印刷术
规划创新: 加速知识传播
中轴对称布局 六、建筑杰作
(二)历史意义 推动文化普及
人口百万(含各国商旅)
国际都市: 影响世界文明进程(早欧洲600年)
棋盘式街道("百千家似围棋局")
唐三彩:黄绿褐釉陶,骆驼载乐俑见证丝路交流 (二)唐长安城
(一)天文历法
乐舞发展:《霓裳羽衣曲》融合西域乐舞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
二、天文与医药成就 《千金方》收5300+药方
1. 绘制敦煌壁画主题画册(如飞天、经变画) 与文化 孙思邈: "人命至重"的医德观(尊"药王")
(二)医药学
2. 对比赵州桥与罗马水道桥的技术差异
国家药典:《唐本草》(世界首部官修药典)
规模:900+洞窟(唐朝占半数)
三、唐朝思想家
壁画4.5万㎡(《雨中耕作图》等)
内容: (一)艺术宝库 五、敦煌莫高窟
彩塑3000+身
(一)唐诗辉煌
丝路文化交流实证
价值: 颜真卿:雄浑敦厚(《颜勤礼碑》)四、文学艺术鼎盛
社会风貌百科全书 书法:
柳公权:骨力劲健(《玄秘塔碑》)
(二)书画艺术
阎立本:《步辇图》(历史题材)
绘画:
吴道子:"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
一官三四人担任
行政低效:
官员相互推诿
(一)制度弊端
文官掌兵不谙军事
军事削弱:
边防屡战屡败
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农民起义: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口号 四、北宋的统治危机 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掌兵权
背景:
官俸军费占岁入八成 960年借出征契丹之机发动兵变
财政困境:
赋税转嫁致民不聊生 黄袍加身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
一、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 (一)政权更替 建国过程:
1. 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 (二)社会矛盾 定都东京(开封),国号宋
实践
先南后北战略
2.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延续性分析 统一事业: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
首字排序:赵(宋皇室)钱(吴越王)孙(王
妃)李(南唐后主)
启蒙教材反映政治认同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一)军事改革
宰相权力分割 → 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
(军事)、三司使(财政)
冗官(机构重叠) 中央分权:
设枢密院掌军令
冗兵(禁军80万) 三冗危机:
(二)政治制度
文臣任知州(三年轮换)
冗费(军费占财政70%)
(一)变法背景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地方管控: 通判监督知州
土地兼并严重
社会矛盾: 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王小波起义提出"均贫富"
殿试成定制 → "天子门生"
(二)变法内容 三、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制度完善:
录取名额大增(太宗朝近万人)
财政收入增加
成效: (三)科举改革 扩大统治基础
水利工程万余处
社会影响: 促进文化繁荣(《百家姓》流行)
执行过程加重民负
局限: (三)历史评价 形成文治局面
遭保守派强烈反对
人物评价:> "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明史》评王安石
技术传播:汉式水车传入西夏
民族融合:幽云汉人"既耕且战" (一)积极方面
贸易网络:形成北方草原丝绸之路
军事压力:宋军费占财政七成
五、政权并立的影响 游牧民族 → 吸收汉人技术(冶铁/纺织)
民族发展:
战略困局:两线防御消耗国力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改辽)
1. 对比辽/西夏政治制度中的汉化特征 双轨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二)消极影响 (一)辽(契丹政权) 统治特点:
2. 榷场贸易对边疆民众生活的改变(米价:宋1斗
五京制:上京(临潢府)为首都
30文→西夏300文)
契丹大字(仿汉字创制)
契丹人引马图:反映半农半牧生活
文化符号:
鸡冠壶(陶瓷具游牧特色)
饮茶图:证明茶文化传入草原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原居青藏 → 唐末迁陕甘宁
建国历程:
于阗:961年遣使北宋,献玉器 1038年元昊称帝(兴庆府,今银川)
(二)西夏(党项政权)
喀喇汗:1063年受宋册封 (一)西域诸国 仿唐宋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
西州回鹘:进贡佛牙/琉璃器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四、边疆其他政权 统治创新: 创西夏文(《掌中珠》双语字典)
茶马互市:北宋用茶换吐蕃战马 并立 秃发令(强推民族发式)
(二)经济纽带
佛教传播:河西走廊成为宗教通道
(一)战与和的交替
三川口之战(1040):西夏歼灭宋军万人 宋辽为兄弟之国(宋兄辽弟)
二、辽宋关系演变
好水川之战(1041):西夏设伏大胜 核心条款: 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一)冲突与议和
西夏向宋称臣 开放边境榷场
(二)澶渊之盟(1005)
宋岁赐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 庆历和议(1044): 维持120年和平
历史影响:
重开榷场 三、西夏与北宋关系 经济交流加强(辽获得茶/瓷,宋获得马匹)> 应
县木塔见证文化交流
军事平衡:宋守辽攻夏扰
西夏从宋获岁赐维持财政
经济依存: (二)三角关系特征
辽宋榷场年贸易额达150万贯
文化渗透:西夏陵墓汉式建筑(银川西夏王陵)
仿宋设三省六部 东北渔猎民族(黑龙江/长白山)
政治制度: 民族基础:
开科举用儒生 受辽压迫"荐枕献女"(《金史》)
(一)汉化措施
翻译《论语》《孟子》 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
文化融合: 一、金的建立(1115年) (一)女真崛起 统一进程:
设国子监兴儒学 1115年建金国(上京会宁府)
1. 女真 创女真大字
改革措施:
2. 契丹/渤海 推行猛安谋克制度(兵民合一)
四等人制:
3. 汉人(原辽统治区) 六、金朝统治政策
关键战役:护步答冈之战(2万胜70万)
4. 南人(原宋统治区)
(一)灭辽之战(1115-1125) 宋金联盟:海上之盟联合攻辽
统治危机:猛安谋克腐化失战力
宋军攻辽失败暴露虚弱
三大都城:中都(北京)/兴庆(银川)/临安 二、金灭辽及北宋 历史转折:
(杭州) 金看穿北宋腐败无能
(二)民族矛盾
分界线:秦岭-淮河防线 (二)靖康之变(1127)
1. 对比岳飞"尽忠报国"与秦桧主和的政治逻辑
2. 金世宗大定之治(1161-1189)的汉化成效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1127年应天府即位(后定都临安)
(一)赵构称帝
孔庙扩建:曲阜孔庙金代碑刻 重建宋室 → 史称南宋
理学北传:朱熹学说传入金朝 三、南宋的建立 八字军(王彦):太行山游击
义军蜂起:
红巾军:河北袭扰金军
(二)军民抗金
政治关系:南宋称臣 韩世忠黄天荡阻击
将领抵抗:
领土划分:淮水-大散关为界 (一)绍兴和议内容 吴玠兄弟保蜀口
经济赔偿: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五、宋金和议(1141)
金迁都:1153年迁燕京(中都)→ 加速汉化 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二)对峙格局形成
南宋偏安:临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诗) (一)岳家军特质 战术创新:麻扎刀破金军拐子马
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四、岳飞抗金 北伐成果: 1140年郾城大捷歼金精锐
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二)千古奇冤
莫须有之罪:1142年被害风波亭
1500驿站 + 急递铺网络 12世纪蒙古草原部落混战
规模: 背景:
覆盖漠北/西藏/云南 民众渴望统一("天下扰攘,互相攻劫")
(一)驿站系统
政令传递(昼夜400里) 铁木真(1162-1227)
功能: (一)统一草原 关键人物:
商旅通行(凭圆符通关) 1206年称成吉思汗("海洋般的大汗")
火药西传(经阿拉伯)
一、蒙古的崛起 建立千户制(军政合一)科技传播:
六、交通与交流 制度创新:阿拉伯天文仪器引入 创蒙古文字(回鹘文为基础)
大都建教堂/清真寺 (二)军事扩张
宗教并存:
藏传佛教为国教
1. 行省制度对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影响 采"行汉法"建议(儒臣刘秉忠)(二)东西交流
(如"省"的起源) 汉化政策:
定国号"大元"(《易经》"大哉乾元")
2. 元朝对西藏管辖的历史证据(帝师制度/金瓶掣

签起源) 1264年定都燕京(金中都旧址)
(一)忽必烈改革 建都迁都:
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 1272年改称大都(北京)
汉藏蒙艺术融合典范 保留蒙古制度(如那颜贵族特权)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 统治基础:
二、元朝的建立 兼容汉地治理模式
汉军戍边(云南/甘肃) 统一 三重城垣(宫城/皇城/外城)
移民实边: 规划特点:
蒙古色目人迁中原 中轴线布局(南起丽正门,北至钟鼓楼)
(一)人口流动 (二)元大都建设
回回:阿拉伯/波斯人 + 汉/蒙通婚 漕运终点(积水潭码头)
新民族形成: 五、民族交融 城市功能:
今回族主要来源 国际都会(马可·波罗称"世界最富丽都城")
(二)四等人制
襄阳之战(1267-1273,围攻六年)
关键战役:
(一)中央机构 崖山海战(1279,陆秀夫负帝投海)
(一)灭南宋历程
全国设10行省(如江浙/湖广/陕西)
四、元朝的统治制度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行省制度: 抵抗力量:
辖区辽阔(如岭北行省含西伯利亚) 被俘后宁死不降(1283年就义)
边疆管理: (二)地方治理 北:西伯利亚
| 地区 | 机构 | 历史意义 | 三、统一全国
|------|------|----------|
| 西藏 |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 首次中央直辖 | 南:南海诸岛
| 台湾 | 澎湖巡检司 | 首设官方机构 | 四至范围:
| 西域 | 北庭都元帅府 | 控制天山南北 | 东:库页岛
(二)疆域特征 西:新疆接钦察汗国
历史地位:> "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
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草原"捺钵"经济(四季迁徙) 占城稻推广(早熟抗旱)
辽代: 水稻革命:
燕云农业区"赋税半中原" 江南成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青白盐专营(财政支柱) 双季稻普及
西夏: (一)粮食生产突破 复种技术:
党项马市交易 稻麦轮作制
中都(北京)商业繁荣 新作物引入:
金朝: | 作物 | 传播路径 | 影响 |
|------|----------|------|
发行"承安宝货"银币 (一)辽夏金经济 六、边疆特色经济 一、农业革命性发展 | 棉花 | 海南→福建→江淮 | 改变衣料结构 |
| 茶叶 | 南方广泛种植 | 出口大宗商品 |
1. 玉米甘薯传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宋1亿→清3 | 玉米甘薯 | 美洲传入 | 提高抗灾能力 |
亿)
东北:女真"烧荒垦田"
2. 交子产生的社会条件(铁钱笨重+蜀地贸易需

求) (二)边疆开发 西北:西夏兴修"昊王渠"
济南刘家功夫针铜版 云南:元朝军屯开梯田
图文并茂:"认门前白兔为记"
推广黎族棉纺技术
安史之乱(开端) (一)纺织业变革 "乌泥泾被"畅销全国
关键节点:
靖康之变(完成) 松江成"衣被天下"中心
量化证据: (一)转移过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 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
| 时期 | 南方赋税占比 | 史料依据 | 二、手工业飞跃
|------|--------------|----------| 期经济的繁荣 瓷器: 元青花(钴料进口+白瓷胎)
| 唐 | 20% | 韩愈"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
| 北宋 | 50% | 沈括《梦溪笔谈》 |
北宋煤铁革命(河北邢州)
| 南宋 | 80% | 《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五、经济重心南移
(二)制瓷与矿冶 矿冶:
元重修运河(弃洛阳取山东) 西夏"冷锻"铁甲(硬度超宋甲)
内河网络:
新开济州河/会通河 指南针装船(南宋)
(二)交通支撑 造船:
年运粮400万石(刘家港→直沽) 水密隔舱技术(抗沉性)
海运航线:
创世界最早海运保险
打破坊市制(开封沿街开店)
城市革命:
(一)海陆贸易网 早市夜市普及(临安营业至三更)
(一)国内市场
宋设广州/泉州/明州 商帮崛起:
市舶司: 四、对外贸易鼎盛 | 商帮 | 经营特色 | 代表产业 |
元增上海/温州 |------|----------|----------|
(二)管理机制 | 晋商 | 票号金融 | 盐茶贸易 |
南宋占财政20% | 徽商 | 儒商结合 | 典当木材 |
税收贡献: 三、商业网络形成 北宋交子(世界最早)
香料进口300+种
纸币演进: 南宋会子
元中统钞(全国流通)
(二)货币金融
便钱(汇票)
信用工具:
质库(典当)
辽金维持西域通道
草原丝绸之路:
元朝连通钦察汗国(俄罗斯)
(一)陆路复兴
元设1500驿站
一、交通网络拓展 驿站革命:
急递铺昼夜400里(世界最早邮政系统)
宋发"公凭"(贸易执照)
许可证制度: (二)海路鼎盛
元需"船商保结"
(一)外贸管理
粗货十五抽一
抽解博买: 宋设广/泉/明三司
细货十抽一 市舶司制度:
元增温/沪/澉浦
官本船:元朝官资商营海外贸易 (一)贸易管理六、贸易制度创新 南宋占财政20%
斡脱商:色目人跨国信贷网络 二、海外贸易体系 税收贡献:
泉州年税百万贯(超州府岁入)
1. 比较《马可·波罗行纪》与汪大渊《岛夷志略》
的记载差异 (二)贸易格局
(二)金融支持
2. 分析泉州宗教石刻体现的文化包容性(伊斯兰/

基督教/印度教) (一)科技传播
泉州古称"刺桐"(Zaitun)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 泉州清净寺(伊斯兰)
伊本·白图泰称"世界最大港" 三、文化交流互鉴期的对外交流 多元宗教: 杭州也里可温教堂(基督教)
大都妙应寺(藏传佛教)
(二)宗教艺术
南宋商船(1987年发现)
南海一号: 波斯钴料→元青花
载8万件瓷器(德化窑为主) 工艺影响:
(一)沉船遗址 中国纹饰→伊斯兰陶瓷
元代赴日商船
新安沉船:
出水上万龙泉青瓷 旅程:1275-1292年在华
五、考古实证
六胜塔航标 描述杭州"万桥之城"
泉州港: (一)马可·波罗 见闻录:
蕃坊石刻(多宗教碑刻) 记载元大都市场盛况
(二)港口遗迹
朔门古港遗址
四、使节与旅行家 是否到华存疑温州港: 历史争议:
出土宋元外销瓷片 但激发欧洲东方热
(二)其他交流者
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1041-1048)
(一)综合性典籍
技术演进: 西夏泥活字佛经(现存最早实物)
李诫《营造法式》(标准化施工)
建筑: 元王祯创木活字 + 转轮排字盘
(一)活字印刷术
元大都排水系统
六、科技著作 13世纪传朝鲜 → 金属活字
薛景石《梓人遗制》(织机构造) 纺织: 世界影响:
14世纪经波斯入欧
1. 培根评三大发明"改变世界面貌"的具体表现
(学术/战争/航海) 宋代水浮法指南针
应用突破:
(二)应用技术
2. 《窦娥冤》反映的元代社会矛盾(高利贷/司法 罗盘用于航海(《萍洲可谈》记载)

腐败) 一、三大发明成熟 (二)指南针
阿拉伯商船采用
钴料来自波斯 全球变革:
促成大航海时代
纹饰融合伊斯兰几何与汉式花卉
军事革命:
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藏元青花最多 | 朝代 | 武器发展 | 战例 |
|------|----------|------|
| 北宋 | 火药箭/霹雳炮 | 汴京守城 |
| 金朝 | 铁火炮(震天雷) | 抵抗蒙古 |
(一)书法四家
(三)火药武器 | 元朝 | 铜火铳(世界最早金属管炮) | 元军西征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巅峰)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
五、书画艺术 13世纪经阿拉伯入欧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山水画典范) 期的科技与文化 技术外传: 改变欧洲战争形态
(二)绘画成就
赵孟頫"书画同源"论
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苏颂水运仪象台(世界最早天文钟)
北宋:
沈括改进浑仪
(一)仪器创新
(一)宋词元曲 郭守敬简仪(简化观测)
元代:
司马光主编(294卷) 四海测验(北至西伯利亚)
四、文学艺术高峰 二、天文历法成就
编年体通史(战国-五代) 《资治通鉴》: 精确值:365.2425日(与公历同)
《授时历》(1281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二)史学巨著 早欧洲300年应用
(二)历法精进
马端临著(典章制度史) 《文献通考》: 沈括《十二气历》: 纯阳历方案(未被采用)
(一)程朱理学
书院教育:白鹿洞书院订学规 三、理学思想体系
科举考试:元仁宗定朱熹注为科考标准 (二)理学传播
域外影响:高丽设成均馆传授朱子学
元末腐败:黄河水患引发红巾军起义
背景:
朱元璋崛起:从乞丐到义军领袖
1368年称帝(应天府/南京)
一、明朝建立(1368年) (一)开国历程 建国过程:
民户/军户/匠户/灶户 同年北伐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
分类管理:
职业世袭不得变更 1382年平定云南
(一)户籍制度 统一事业:
离乡百里需官府凭证 1387年收辽东
路引制度:
限制人口流动
(一)中央集权措施
浙江府学"光天之下"案
文字狱案例: 布政使(民政)
表笺祸("作则"谐音"作贼") 六、社会控制
二、君主专制强化
三司分权: 按察使(司法)
朱熹学说定为正统
理学统治: 都指挥使(军事)
禁毁"异端"书籍 (二)地方控制
110户为里,10户为甲
1. 对比明太祖"重典治国"与唐太宗"仁政"的统治差 (二)思想禁锢 里甲制度:
异 连坐互保强化管理
2. 八股文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束缚(《儒林外

史》范进中举)
限定"四书五经"
世界最大科举考场(20644间号舍)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考试内容: 以朱熹注解为标准
明清出状元58名(占全国半数) (一)八股取士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文体要求:
严格对仗格式
"重典治国"思想 三、科举制度僵化
立法原则: 全国教育普及
增设"奸党罪" 积极:
(一)《大明律》 江南书院林立
恢复肉刑(墨/劓/剕/宫) (二)社会影响
刑罚特点: 思想禁锢(顾炎武斥"毁人才")
凌迟入法典 消极:
五、法律制度 官员缺乏实务能力
朱元璋亲编案例集
《大诰》:
要求每户必备
(二)特别法 管辖黑龙江流域
全国土地丈量登记 奴儿干都司(1409年设):
鱼鳞图册: 永宁寺碑见证主权
作为征税依据 (一)东北管理
建州卫管理女真
女真政策:
朝贡贸易控制
四、边疆治理体系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长城体系:
九边重镇驻军
(二)北疆防御
永乐北征五伐蒙古
对蒙关系:
隆庆和议(1571)开马市
(一)主要藩属
1408年病逝南京
浡泥国王(今文莱):
葬安德门外
五、朝贡体系延续
1417年访华病逝
苏禄国王(今菲律宾):
德州建陵祭祀
1.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差异(朝 (二)使节往来
贡 vs 殖民) 宣扬国威("示中国富强")
政治需求:
2. 戚继光《纪效新书》军事思想分析("练胆 寻找建文帝踪迹

气"与"练技艺"结合) (一)航海背景
洪武之治积累财富
《郑和航海图》40面"过洋牵星图" 物质基础:
宋元造船技术传承
标注530多个地名(最远至肯尼亚)
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 (二)航海壮举
马六甲建中转基地
1514年首抵屯门 外交成就:
榜葛剌(孟加拉)献麒麟(长颈鹿)
1553年借口晾货登陆 渗透过程: (三)历史意义
东南亚多国建"三宝庙"
年贿500两白银租居
(一)葡萄牙入澳(1553) 文化影响:
伊斯兰教在爪哇传播
明设守澳官
管理措施:
香山县管辖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
四、西方殖民者东来 战国浪人勾结海盗
1571年占吕宋 系 日本背景:
西班牙: 倭寇占岛为巢(如双屿岛)
屠杀华商(1603) (一)倭患根源
(二)其他势力 海禁致走私猖獗
1624年侵台湾 明朝内因:
荷兰: 卫所军制败坏
明军未及驱逐
编练戚家军(义乌矿工)
军事改革:
创鸳鸯阵(长短兵器配合)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
日本侵略: 二、戚继光抗倭(1553-1566) (二)抗倭历程 经典战役:
妄图"假道朝鲜入明" | 战役 | 时间 | 战果 |
(一)战争背景 |------|------|------|
1592年日军陷王京(汉城) | 台州大捷 | 1561 | 九战九捷歼5000倭 |
朝鲜求援: | 横屿之战 | 1562 | 夜袭捣毁倭巢 |
李舜臣龟船抗敌 | 仙游解围 | 1563 | 救数万百姓 |
李如松收复平壤 狼筅破倭刀
第一阶段(1592-1593): 战术创新:
碧蹄馆受挫议和 虎蹲炮火力压制
(二)明军参战 三、援朝战争(1592-1598) (三)历史评价
邓子龙与李舜臣殉国露梁海战 民族精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第二阶段(1597-1598): ——戚继光《韬钤深处》
歼日军万余
粉碎日本大陆野心
东亚格局:
朝鲜"再造之恩"(宣武祠祭祀)
(三)历史影响
耗银800万两
明朝代价:
辽东防务空虚(后金崛起)
万历帝28年不上朝
皇帝怠政:
天启帝委政魏忠贤
王振→土木堡之变
沿明制设内阁六部
政治措施: (一)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 刘瑾"立皇帝"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一)初期政策 魏忠贤建生祠
开科举笼络士人
文化政策: 一、明朝的统治危机 东林党与阉党斗争
拜孔子显正统 党争激烈:
崇祯朝50宰相如走马灯
满洲八旗为核心
组织结构: (二)经济崩溃
增蒙古/汉军八旗 五、清朝统治确立
圈地占房 陕北大旱(1628-1631)
特权体系: 导火索:
旗饷世袭 官吏催征"如故"
(一)起义爆发
1. 分析李自成"均田免粮"政策无法持续的经济原 (二)八旗制度 高迎祥"闯王"
因 早期领袖:
张献忠转战湖广
2. 对比努尔哈赤"七大恨"与朱元璋北伐檄文的民
二、农民起义风暴
族观差异 "均田免粮"口号
政策创新:
唯一未建宝城的帝陵(崇祯与周后合葬)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 "平买平卖"纪律
清廷以帝礼改建原妃墓 清朝的建立 (二)李自成崛起 1. 1641年克洛阳(杀福王)
进军路线: 2. 1643年襄阳建政权
李自成追赃助饷
吴三桂降清: 3. 1644年入北京(崇祯自缢)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一)山海关变局
1644年多尔衮率军 努尔哈赤建八旗(1601)
清军入关: 统一历程:
联合击败李自成 1616年建后金(赫图阿拉)
四、明清鼎革
1645年李自成死九宫山 (一)满洲崛起 关键战役:
消灭义军: | 战役 | 时间 | 结果 |
1646年张献忠亡凤凰坡 |------|------|------|
(二)统一全国 | 萨尔浒 | 1619 | 歼明军4.5万 |
弘光政权(南京) 三、清朝的建立 | 宁远之战 | 1626 | 努尔哈赤重伤死 |
永历政权(西南) 南明覆灭: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
改元称清:
1683年克台湾 定族名"满洲"
(二)清国建立
收降洪承畴
入关准备:
仿明制设六部
1661年登陆台湾
驱逐殖民:
1662年迫使荷兰投降
(一)郑成功收复
推行屯田制
开发建设:
渥巴锡率17万人
传播先进农业技术
万里东迁(1771):
7 一、台湾治理抵伊犁仅存 万 1683年施琅攻台
(一)土尔扈特东归 统一台湾:
划牧场于准噶尔盆地 郑克塽投降
清廷安置: (二)清朝建制
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行政设置:
西南土司地区
澎湖巡检司管理
推行区域:
湘西苗疆 六、民族政策
削弱土司割据 (一)册封制度
治理成效:
促进民族交融 监督政务二、西藏管辖 驻藏大臣(1727年设):
1. 对比《尼布楚条约》与近代不平等条约的性质 掌外交军事
差异 (二)管理机构(二)改土归流 金瓶掣签制度
2. 金瓶掣签制度对西藏稳定的作用(防止转世灵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

童操控)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 驻藏大臣与达赖共治
溥仁寺(蒙古) 理
(一)平定叛乱
普陀宗乘之庙(仿布达拉宫)
管辖新疆军政
民族融合的建筑象征 三、西北经略 伊犁将军(1762年设):
统辖巴尔喀什湖以东
(二)行政建制
(一)版图四至 北疆军屯
屯田实边:
琼州府统辖四沙群岛 南疆回屯
行政管辖: 五、疆域奠定
水师定期巡视
(二)南海主权 1685年首次围攻
《更路簿》记载南海航线 战役过程:
历史文献: 1686年全歼俄军
《海国闻见录》标注岛礁 (一)雅克萨之战
法律确认外兴安岭主权
《尼布楚条约》(1689):
四、东北防御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柳条边: 限制汉人进入龙兴之地
(二)管理措施
永戍黑龙江: 瑷珲城驻军
雍正初设军机房(西北军务)
演变过程:
1732年定名军机处
土地兼并严重 "跪受笔录":仅传达旨意
爆发背景: (一)军机处设立(1729) 运作特点:
"官逼民反"民谣 无衙署/无属官/无专官
(一)白莲教起义(1796-1804)
清廷耗银2亿两 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历史影响:>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
历史影响:
标志清朝由盛转衰 一、中枢权力重构
——赵翼《檐曝杂记》
君主专制达顶峰
拒行三跪九叩 特许官员密奏
礼仪之争: 康熙首创:
最终单膝跪礼 五、盛世下的危机 朱批直达御前
(二)密折制度
扩大奏事权(四品以上)
错失近代化机遇 乾隆回应:>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敕谕英吉利国王书》 雍正完善:
形成情报网络
1. 分析"清风不识字"案反映的思想禁锢程度
(二)马戛尔尼使团(1793)
2. 对比清朝广州十三行与宋朝市舶司的对外贸易
(一)文字狱高压
管理差异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 收书3461种
特制木匣配铜锁 二、思想文化控制
的强化 《四库全书》(1773-1782): 毁书3100余种("寓禁于征")
皇帝与奏事官各持一钥 (二)文化整肃
科举以朱熹注为准
确保奏章直达御前 理学统治:
查禁"异端"学说
(一)政策演变
贪银8亿两(相当十年岁入)
限载500石
商船管制: 四、闭关锁国政策 和珅现象: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禁带铁器火药 (一)吏治腐败
(二)贸易限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住商馆不得入城 官场生态:
外商约束: 捐纳制度(买官合法化)
冬去春来不得久居 三、社会矛盾激化
皇室占田百万亩
兼并狂潮:
曲阜孔府占地16万亩
(二)土地危机
地租达收成70%
农民处境:
流民超2000万
"俗皆织绢"
苏松纺织:
机户雇工生产 (一)耕地与政策
市镇类型: (一)江南专业化 美洲作物推广:
| 类型 | 代表 | 功能 | | 作物 | 传入时间 | 影响 |
|------|------|------| 一、农业生产的突破 |------|----------|------|
| 丝绸 | 盛泽镇 | "水乡成一市" | | 玉米 | 16世纪 | 山地开发 |
| 棉布 | 南翔镇 | 布商云集 | | 甘薯 | 万历年间 | 救荒作物 |
| 陶瓷 | 景德镇 | 工匠来八方 | | 烟草 | 明后期 | 经济作物 |
(二)作物革命
临清:"繁华压两京" 江南棉区:"衣被天下"
漕运枢纽:
淮安:漕督驻地 五、区域经济格局 经济作物: 福建茶园:乌龙茶外销
扬州钞关年税12万两 湖广粮仓:"湖广熟,天下足"
关税重地:
商品集散辐射全国
1. 分析1661-1766年耕地数据(549万→741万顷) (一)纺织业中心
与人口增长关系
官窑58座,民窑900余
(二)运河经济带
2. 比较晋商票号与近代银行的异同(信用凭证/异 景德镇瓷器:
二、手工业的繁荣
地兑付) 年产量百万件(外销占70%)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
北京(政治消费中心) 佛山铁锅行销南洋
经济的发展 (二)制造业成就 矿冶技术:
苏州(手工业中心) 遵化铁炉深1.2丈
汉口(九省通衢) 郑和宝船载千吨
造船工艺:
佛山(铁器产销中心) 沙船适应北洋航运
(一)数量激增 商帮崛起:
| 商帮 | 经营领域 | 金融创新 |
人均耕地:明5亩→清2亩 |------|----------|----------|
四、人口结构变迁 | 晋商 | 盐茶票号 | 日升昌汇票 |人地矛盾:
| 徽商 | 典当木材 | "无徽不成镇" |
流民潮:川陕湖广填四川 (一)国内市场
(二)社会影响 四大聚:北京/苏州/汉口/佛山
台湾:1787年人口190万 城市革命:
边疆开发: 市镇兴起:盛泽镇(丝绸)人口五万
东北:柳条边外私垦区
三、商业网络扩张 生丝:年出口万担(菲律宾)
出口大宗: 瓷器:欧洲贵族追捧
茶叶:英伦风尚
(二)对外贸易
1571-1644年流入3亿两
白银流入:
占世界白银产量1/3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历法:
汤若望掌钦天监
(一)西方传入
红衣大炮(宁远之战)
火器:
戴梓造连珠铳
(一)综合性典籍
欧洲仿制"梅森瓷"
陶瓷: 22877卷一、科技巨著涌现
中国风(Chinoiserie)流行 六、中西科技交流 《永乐大典》(1408):
辑录先秦至明初典籍
英国"邱园"仿中国塔 (二)应用技术
园林: 引进欧洲天文理论
法国"瓷宫"灵感来源 《崇祯历书》:
修订传统历法误差
1. 分析《天工开物》"贵五谷贱金玉"的农本思想
(二)外传技术
2. 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文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主义精神 防御体系:
全长8851.8公里
七代主持皇家建筑 (一)明长城
空心敌台(戚继光设计)
设计图档2万件(世界记忆遗产) 结构创新: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 砖石包砌墙体
紫禁城/颐和园/清东陵主要设计者 二、建筑工程奇迹
技与文化 三重城垣(宫城/皇城/外城)
规划特征:
(一)绘画流派 中轴线布局(7.8公里)
(二)北京城
沈度楷书(官方标准) 台阁体: 五、书画艺术成就 殿宇9000余间
紫禁城:
(二)书法演进
徐渭狂草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个性解放:
郑板桥"六分半书"
"心即理"
(一)小说四大名著 王守仁主张: "知行合一"
汤显祖《牡丹亭》 "致良知"
昆曲鼎盛: 四、文学艺术高峰
(一)阳明心学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冲击程朱理学
(二)戏曲发展 三、思想领域变革 社会影响:
徽班进京(1790) 书院讲学兴盛
京剧形成:
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二)批判思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