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巧思妙记】“三、四、五、六”三四五六三国:魏、蜀、吴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形势图建立者:曹丕都 城:洛阳时 间:220-265魏建立者:孙权都 城:建业时 间:229-280吴建立者:刘备都 城:成都时 间:221-263蜀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西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同归于晋”一、三国与西晋2.西晋的短暂统一(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资治通鉴》晋惠帝贾南风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晋书 惠帝纪》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晋武帝为加强宗室诸王的力量以藩屏王室,又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分封为王……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张岂之《中国通史》一、三国与西晋2.西晋的短暂统一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晋书》匈奴刘渊八王之乱(291—306年)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是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西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三国与西晋2.西晋的短暂统一晋武帝晋惠帝晋怀帝晋愍帝“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八王之乱使得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内迁的少数民族乘机发动叛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之子刘聪率军攻晋,攻破洛阳,俘获晋怀帝。永嘉七年晋怀帝被杀死,司马邺于长安即皇位, 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中国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 ——《晋书》卷九十《邓攸传》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徙戎论》一、三国与西晋3.“五胡内迁”影响:激化了民族矛盾。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释义◎五胡内迁示意图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三国与西晋3.“五胡内迁”二、东晋与南朝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1.东晋建立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二、东晋与南朝2.士族专权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二、东晋与南朝3.南朝政权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简要说明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二、东晋与南朝4.江南开发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社会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与技术因素112233(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二、东晋与南朝4.江南开发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精耕细作;改进种植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02OPTION03OPTION牛耕图施肥图龙骨翻车01OPTION二、东晋与南朝4.江南开发(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01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04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03经过“块炼法”——“百炼钢” ——“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02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与烧制技术方面,都有提高。织锦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二、东晋与南朝4.江南开发(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薛冰《南京城市史》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简要说明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二、东晋与南朝4.江南开发(3)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1.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三、十六国与北朝2.南北朝并立北朝南朝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前秦统一十六国淝水之战后崩溃北魏拓跋部统一分裂为西魏和东魏北齐北周三、十六国与北朝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三、十六国与北朝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3、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十六国与北朝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4. 汉胡之间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夷夏观念趋于淡薄三、十六国与北朝胡床 椅子 方凳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跪坐变为垂脚落座唐代仕女图汉代陶俑4. 汉胡之间的民族交融三、十六国与北朝影响4. 汉胡之间的民族交融三、十六国与北朝本课小结东汉魏十六国北方南方蜀、吴220-280年西晋东晋317-420年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南朝:420-589年北方南方隋北朝:439-581年266-316年齐梁陈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大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