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依据图片,说出你知道的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神农尝草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炎黄联盟
愚公移山
伏羲画挂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知道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并从中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炎帝、黄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
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早期国家形成
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阅读教材第16页第二目的内容,完成表格。
遗址位置 浙江余杭
距今时间 约5300—4300年
古城情况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的考古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墓葬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城外的普通墓地里随葬品稀少
考古证实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文明探源—良渚古城遗址
材料 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以……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摘编自《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阅读教材第17页的内容,完成表格。
遗址位置 山西襄汾
距今时间 约4300—4000年
古城情况 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墓葬 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
考古证实 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陶寺都城遗址出土的器物石磬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距今约55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300-4500年
龙山文化(蛋壳陶)
距今约4500—3800年
思考:早期文明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仰韶文化(彩陶、粟)
距今约7000-5000年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7000年
良渚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距今约5300—4300年
(1)产生早(源远流长)。
(2)分布广泛。
(3)以中原为核心。
(4)自成体系。
(5)多元一体。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1.部落联盟时期
(1)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
炎帝(神农氏)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生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黄帝(轩辕氏)
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首领。
蚩尤
远古的传说
2.部落战争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部落 与 黄帝部落
炎帝战败,归顺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炎黄部落 与 蚩尤部落
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华夏族
炎黄联盟与华夏族的形成
3.华夏族形成
涿鹿之战后,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太古及三代载记》
以华夏族为主体,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炎帝
黄帝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华夏族
蚩尤
涿鹿之战
其他部落联盟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
思考:你知道尧、舜、禹是怎样的人吗?
4.尧舜禹的禅让制
(1)尧的事迹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史记 五帝本纪》
据古书记载,尧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但他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只要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是自己的过错。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118岁时去世。
山西临汾尧庙
克己爱民
(2)舜的事迹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虞舜耕田
舜帝陵雕像(湖南)
虞舜,姓姚,名重华。父瞽(gǔ)瞍(sǒu)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yín),弟象傲,常谋害舜。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tè)。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
——二十四孝之《虞舜耕田》
德才兼备
(3)禹的事迹
治理洪水,解除水患。
“三过其门而不入”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人们应树立环保意识
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史实
以身作则、无私奉献、
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疏堵”结合的方法
方法得当,懂得创新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年老的时候,在征求了各部落的意见后,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方法,把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禅让制
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1)禅让原则:
贤德
(2)禅让实质:
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禅让概况:
尧→舜→禹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远古的传说
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
早期国家形成
部落联盟时期
尧舜禹的禅让制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