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刀耕火种: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探究1: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如何?大约2万年前距今1万年左右再经过2000多年人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开始栽培稻,北方开始栽培粟和黍。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探究1:我国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如何?大约2万年前距今1万年左右再经过2000多年人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开始栽培稻,北方开始栽培粟和黍。稻作和粟作农业逐渐推广;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进行耕作;家畜饲养出现。稻(去壳后称大米)粟sù(俗称小米)黍shǔ(去皮称黄米)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探究2: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原始人类的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图片1图片2骨耜[sì]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生产工具得到不断发展,逐步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进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狗骨从狩猎到开始饲养家畜 在原始农耕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部分羊、狗、牛等动物骨骸,这说明什么?裴李岗遗址的出土羊头 猪雕塑思考:为什么逐渐会有家畜饲养的出现呢?探究3: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出现了那些新的变化?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①种植农作物②建造房屋,定居生活③磨制石器④饲养家畜⑤制作陶器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在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的...但是农业出现之后,人类就拥有了改造和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基本生活所需品。——社科院考古所科考中心有农业,然后人类的食物,乃能为无限制的扩充,人口的增加,才能无限制。人类才必须定居。一切物质文明,乃有基础。——吕思勉《中国通史》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探究4:我国原始农业遗址分布有何特点?①数量多,分布广。②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原因: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农业的起源:①时间:距今约1万年②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③意义:水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原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定居生活、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原始农业的意义:①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②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③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原始农耕文化代表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水井稻谷遗存房屋复原图骨耜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说说你了解到河姆渡人,完成表格。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猪纹陶钵朱漆碗距今约7000年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的生活·农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陶钵碎片上绘制的稻穗水稻河姆渡人的生活:家畜饲养遗址中出土的猪下颌骨、水牛头骨、狗骨、陶猪、猪纹黑陶钵饲养猪、狗、牛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子 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何不同?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能防虫蛇猛兽,通风防潮,房屋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饲养家禽家畜。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方便。河姆渡人的生活·生产工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骨耜是河姆渡遗址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农具。在先后两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170余件。骨耜大都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也选用胯骨,器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黄渭金《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用于翻土耕作河姆渡人的生活·手工业制作陶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品和漆器遗址中出土的猪纹陶钵 玉块 玉管 漆器骨哨 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黑陶: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遗存图河姆渡遗址博物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傣族竹楼房屋湖南土家族的吊脚楼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干栏式建筑水井稻谷遗存房屋复原图骨耜磨制石器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猪纹陶钵朱漆碗制作陶器(黑陶)会使用天然漆距今约7000年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1、时间:距今约7000年地点: 浙江余姚(长江下游)2、房屋:干栏式建筑 优点:通风防潮原因:南方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木结构水井3、农业: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饲养家畜:以猪、狗为主4、手工业:天然漆、陶器(黑陶)、玉器、乐器骨哨、雕刻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叁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观看视频,回答问题。1、视频介绍了哪两种文化类型,分布在什么流域?2、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哪些?文化类型:①仰韶文化;②大汶口文化流域:黄河流域典型代表:①陕西西安半坡遗址;②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代表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人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石斧菜籽和粟的朽粒房屋复原图狗骨和猪骨骨镰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人面鱼纹陶盆陶埙距今约6000年黄河中游——陕西西安半坡人的生活·农业半坡遗址出土的菜籽和粟的朽粒粟(小米)种植粟、黍半坡人的生活·家畜饲养半坡遗址出土的猪骨半坡遗址出土的狗下颌骨饲养猪、狗等家畜半坡人的生活·房屋建筑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半地穴式房屋特点原因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防寒保暖。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黄土高原窑洞北公共墓地窑场居住区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聚集在一起)、窖穴、壕沟,居住区外还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窖场。半坡人的生活·生产工具石斧石镰石磨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锥、石锛磨制石器半坡人的生活·生产工具骨鱼叉骨制箭头纺纶可见半坡人已会捕鱼、纺织、制衣。鸟鱼纹彩陶葫芦瓶三角纹彩陶钵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这些陶器有什么特点?半坡人的生活·手工业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彩陶:也称陶瓷绘画,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在陶胚上描绘各种图案。半坡人的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鹿纹陶盆制作彩陶制作乐器:陶埙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人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半地穴式房屋(防寒保暖)石斧菜籽和粟的朽粒房屋复原图狗骨和猪骨饲养猪狗骨镰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人面鱼纹陶盆会制作陶器(彩陶)陶埙会制作乐器距今约6000年黄河中游——陕西西安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游(2)典型代表:半坡遗址①距今约6000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②房屋:半地穴式 优点:抵挡风沙、防寒保暖原因:北方地区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③农业:种植粟、黍, 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猪、狗④手工业:制作彩陶、制作乐器陶埙、已会纺织制衣等河姆渡人 半坡人不同点 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地处流域原始 农业 农作物农具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建筑形式相同点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南方 长江流域水稻磨制石器,骨耜猪、狗、牛黑陶、玉器、乐器、天然漆干栏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猪、狗磨制石器,骨器等粟、黍北方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彩陶、装饰品、乐器、纺织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牲畜饲养的品种方面以及住房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气候、自然环境不同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B启示: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时,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相同: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不同的原因: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启示: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时,要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考古学家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1)时间:(2)典型代表:(3)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2.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2、大汶口文化①地点: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②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和玉器山东焦家遗址小型墓葬山东焦家遗址大型墓葬成套陪葬玉器成套陪葬陶器一无所有大汶口文化内部群体出现了贫富分化大汶口人的生活·手工业和墓葬文化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2、大汶口文化①地点: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②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和玉器;出现了贫富分化。史料研读阅读材料,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鬶材料一: 大汶口墓地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170件。此外有组墓葬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个,最少的一个墓有19件。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贫乏,总共只有17件。材料二:很明显,这些随葬的陶器大大超过了墓主实际生活的需要,意味着私有财产的聚敛。——王玉哲《中华远古史》→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加快了文明社会的步伐。相关史事: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生产力低下,劳动成果共享,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①种植粟和水稻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③磨制陶器 ④火的使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BD4.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 )A.种植水稻 B.饲养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CD5、下列各项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 ②河姆渡人 ③山顶洞人 ④半坡人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A6.“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