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总结: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强化,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 城市兴起思想:基督教统治;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总结:中古时期的东欧社会政治:王权强大(中央集权),政教合一经济:封建制度稳固思想:信仰东正教王权强化,议会兴起城市兴起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政治:化,经济:城思想: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下图所示为某个世界大帝国版图的历史变迁情况。其中,从叙利亚到北非大片土地的丧失最有可能因( )A.古罗马帝国的分裂B.拜占庭帝国的建立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D.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时空观念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笈多帝国(320-540年)德里苏丹(1206-1526年)朝鲜日本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越南商业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多沙少水环境恶劣渴望统一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三洲五海之地受阻多神信仰部落混战外族侵扰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7C初622年632年8C中期1258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1、建立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伊斯兰文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涵盖了诸多古文明地区,加之阿拉伯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代哈里发的促进,阿拉伯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下列选项中,属于阿拉伯涵盖的 “诸多古文明地区 ”的是( )A.小亚细亚 B.巴尔干半岛C.伊朗 D.非洲东部知识链接:“伊斯兰教”伊斯兰教 原意 服从、归顺,顺从安拉(真主)的旨意创立者 穆罕默德信仰者 穆斯林经典 《古兰经》圣地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基本教义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安拉)一神教《古兰经》— 具有法律效力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7C初622年632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建立政权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传播伊斯兰教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2、统治概况哈里发(军、政、教)宰相枢密院财政部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掌管令状与文告负责收支建立以哈里发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集权专制统治。(1)政治: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政教合一: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哈里发:穆罕默德的继承人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2、统治概况(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2)经济: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①商品经济:③城市发达:②对外贸易:纵横七海的阿拉伯三角帆船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2、统治概况(3)文化繁荣:①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②融合东西方文化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思考:阿拉伯帝国繁荣的文化成就有何重大影响?材料: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西方: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对中国:传播中华文明成果,扩大了影响,加强与其他文明地区的联系。对阿拉伯: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化,扩大帝国影响力。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1、建立13C14C中期1453年16C后期1923年奥斯曼人征服小亚细亚征服巴尔干和东欧部分地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世纪发展起来,并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征服了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苏丹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它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苏丹作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成为定制了。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2、统治概况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国家(1)政治:①元首:苏丹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2、统治概况①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2)经济:欧洲商人被迫另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②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间的贸易受到影响。一、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3、影响(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灾难。(2)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3)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欧洲火药桶)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14世纪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5)民族国家: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君主专制强化,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文明交流;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促使西欧新航路开辟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巴尔干)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进民族国家兴起二、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一)中古时期的南亚(印度)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4-6世纪 笈多帝国13-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中古时期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二、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一)中古时期的南亚(印度)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兴起宗教政治 统治 中央地方4世纪(约320—约540、印度人)13世纪(1206—1526、突厥人)印度教(恪守种姓制度)伊斯兰教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多宗教并存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1、发展历程秦汉之际6-7C646年10C12C末17C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严重社会危机“大化改新” 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中央集权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德川幕府,锁国政策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2、大化改新(1)背景:①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矛盾尖锐)②唐文化的影响(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2)开始: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进行改革,因年号为“大化”,故史称大化改新。日本孝德天皇(596-654年)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2、大化改新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班田收授法),向他们收取赋税(租庸调制)文化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外交 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①促进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制度形成。②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3)特点:(4)影响:日本大化改新后,律令规定 “位田、赐田、及口分田、垦田等类,是为私田 ”,但又规定它们不许自由买卖。这一规定意在( )A.模仿唐朝均田制 B.稳定小农经济C.发展庄园制经济 D.限制幕府势力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思考: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建筑文字茶道二官八省与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三省六部制)、班田收授法(均田制)、租庸调制;茶道(斗茶);城市建筑:平城京(唐长安城);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汉字的楷书和草书);服装:和服(唐装);思想:佛教、儒家等等。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3、幕府统治(1192-1867年)(1)背景:①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②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③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增强。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发”,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形成: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镰仓幕府(1192——1333年)室町幕府(1336——1573年)德川幕府(1603——1867年)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3、幕府统治(1192-1867年)(3)特点: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实权。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傀儡掌握实权将军家臣(4)外交: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5)结束: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3、幕府统治(1192-1867年)(5)影响: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①积极:幕府统治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日本封建等级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消极:但是后期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采取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交流与商品经济发展,造成日本在近代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朝鲜1、发展历程7C10C初14C末16C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新罗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中朝取得抗击日本侵略胜利三、东亚:日本和朝鲜(二)朝鲜1、高丽王朝统治领域 表现政治选官经济文化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四、东南亚:越南1、发展历程秦汉至唐末唐朝末年968年1010年明清时期越南北部由中国中央政权管辖陷入分裂割据状态越南北部的地方统治者自立为王,成为北宋藩属国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仿中国制度维持宗藩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周边国家的。1、中国的造纸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2、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过渡。3、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治学广为传播。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的文化圈。课堂总结伊斯兰教文化圈儒家文明文化圈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多元并存中国日本朝鲜越南课堂总结文明传承相互借鉴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特点政治经济文化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多宗教并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