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二战后新的科技革命促进着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的变革,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世界观,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二战后,科技革命引发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表现: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2.影响:社会发展进入_______,劳动方式日益 和 ,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信息时代自动化 智能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3.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爱因斯坦提出了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的公式,科学家以及预计到原子能会产生巨大能量。1939年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总统,建议试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政府做出制造原子弹的决定。——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下》相对论①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②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③战争推动科技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思考:伴随着科技发展,为什么需要国家干预经济?二战后,科技开发与研究日益社会化。一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投资。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新科技需要国家投入巨资,并进行资源协调。1、原因: P114①经济危机暴露弊端;②二战教训;③社会主义的冲击国家的宏观调控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何区别?法国的计划从未超出“指标式”:它向来只设定目标,却不制定生产配额。在这一方面,它同苏联的计划大不一样,后者的本质特点(也是主要缺陷)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品数字。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分配以及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经济计划:是指人们侧重于对未来经济活动的主观筹划与安排(指导性的)2.宏观调控的含义(特点):资本主义国家以________为基础,以强化_________为核心的调整。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国家的宏观调控2. 措施: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3. 效果:4. 问题:5. 调整:20世纪70年代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滞胀”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较快。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些帝国主义势力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解决大萧条带来的危机,然而却造成了彼此冲突的增加,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马立博《现代世界的起源》国际协调的必要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无序竞争,最终引发了两次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国家的宏观调控国际协调的措施: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贸易组织稳定国际汇率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短期贷款削减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救急组织)(救贫组织)国际协调的影响:(以美国为主导)协调利益,维护了经济秩序。1929经济大危机15001600170018001900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由放任 政策1945二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9世纪晚期自 由 主 义重 商 主 义凯 恩 斯 主义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二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干预经济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商业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分 散 走 向 整 体贸易保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联系冷战两极格局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农业 1950 12.2 23.2 50.71990 2.8 5.1 7.2工业 1950 34.7 42.2 22.21990 25.8 40.5 33.6服务业 1950 48.9 32.4 26.61990 71.4 54.4 59.2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1)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第三产业)(2)阶级结构: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包括技术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教科人员等)思考1:为什么第三产业大发展?思考2:为什么“中间阶层”大增长?①工业劳动力剩余;②高收入人群消费需求;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思考1:图片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什么制度?社会福利制度2.分析采取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可行性: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的建立(1)含义:国家通过______________,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_______________,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实质:国家财富的二次分配。“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的建立(2)影响:20世纪5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欧洲国家的政府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为7.5%。在美国,1975年用于社会福利的开支占到财政开支的49.9%。①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②消极: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阅读p117“学思之窗”,如何理解“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使穷人堕落……”因此要“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③消极:一定程度,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减少福利→减少政府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2.社会运动此起彼伏“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2.社会运动此起彼伏(1)黑人民权运动①背景:美国在内战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②结果:最终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③局限:美国种族歧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2.社会运动此起彼伏(2)妇女运动Q1.妇女争取什么?Q2.妇女为什么想要争取?Q3.妇女为什么可以争取?Q4.妇女争取的结果?(3)学生运动(4)结果:1973年,巴黎停战协定签署,美国停止侵越战争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总结: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根本性变化)(生产力发展下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生产力发展下社会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下社会矛盾的调节)阅读p119“学习拓展”,试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①积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干预的方法缓解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②消极:这些变化仅触及统治手段和方法,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府宏观调控 vs 人民民主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