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放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回放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神庙的祭司们发明了一种水位测量标尺,后被称为“尼罗尺”。在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遗址中呈现了“刻鱼为尺”的景观。2023年,白鹤梁遗址与埃及尼罗尺决定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古代世界( )
A.人类认知自然的智慧 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特性
C.区域间文明交融共生 D.文明出现时间大体相似
2.下图是对考古学家发现的某一法典的简要介绍。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法典所用字体是( )
材质:黑色玄武岩 上方:神话色彩的浮雕 序言:赞颂国王丰功伟绩,阐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发扬正义于世”“为人民造福” 正文: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民事、刑事、诉讼等领域 结尾:对国王歌功颂德,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希腊字母 D.拉丁字母
3.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该仪式反映了( )
A.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 B.基督教会势力强大 C.社会等级观念的强化 D.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4.《汉谟拉比法典》第94条规定:达木卡(大商人)以不足重量的秤或不足量的量器贷出谷物或银子,以逾量的秤或逾量的量器收进,应丧失其全部债权。该规定( )
A.维护了奴隶主的权威 B.意在规范商业借贷行为
C.凸显了重农抑商政策 D.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5.9世纪末,巴格达的书店有100多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学问就是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无论贫富,都要追求学问。求得知识要“像失去孩子的母亲寻找其独生子那样”,珍惜知识要“像一个食不果腹的饿汉珍惜他的钱财一样”。这反映出( )
A.拜占庭帝国成为文化交流中心 B.奥斯曼帝国重视文化发展
C.阿拉伯帝国民众对知识的追求 D.马里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6.13世纪末,西欧很多国家仍然实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英国却转变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 )
A.西欧专制王权的普遍确立 B.英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D.近代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
7.如图所示是印加人的“飞毛腿”信使。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这种驿传系统( )
A.促进了浮动园地经济发展 B.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C.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区域 D.细化了国家政区的划分
8.“这些贩奴船只从非洲满载黑人起航前往美洲,在那里出售奴隶。最后,从美洲运回欧洲的是市场上很抢手的食物和原料”。关于该贸易表述正确的是( )
A.该贸易兴起使印度洋贸易衰落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该贸易路线由西班牙控制 D.解决了欧洲劳动力短缺问题
9.中世纪香料成为欧洲统治阶级对外展示和追求的身份标志和权力象征。16世纪后“北欧和东欧国家总是香料的大主顾”“俄国和荷兰消费的香料数量惊人”,欧洲人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和高等饮料莫不掺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B.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东西方贸易的扩大 D.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10.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传统的繁荣城市热那亚、威尼斯走向衰落,而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却日益崛起的现象(如下欧洲简图所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欧洲出现了( )
A.丝银贸易 B.价格革命 C.三角贸易 D.商业革命
11.16世纪早期,教皇表示:“我和天主教会才能决定人死后能否升上天堂;购买赎罪券的钱‘叮当’落柜时,你的灵魂得救了。”针对这种言论,马丁·路德主张( )
A.建立民族教会 B.减少宗教仪式 C.发展教育事业 D.信仰即可得救
12.16世纪下半叶,西、葡、法三国争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国王下令绘制了当时最大的美洲地图,要求特别标注出各国的领地分布;地图刊印后,在西欧广为发行。西班牙国王此举旨在( )
A.彰显西班牙拥有高超绘图水平 B.通过大量刊行该地图赚取利润
C.明确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 D.向西欧普及美洲相关地理知识
13.伏尔泰谈到四大发明时提出疑问:“既然在如此遥远的古代,中国人便已如此先进,为什么他们又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在中国,天文学如此古老,但其成就却又如此有限 ……我们则相反,获得知识很晚,但却迅速使一切臻于完善。”伏尔泰旨在( )
A.肯定四大发明的作用 B.奠定科学革命的基础
C.批判中国的儒家思想 D.反思中西社会的差异
14.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9年法国发表《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原则。这两个文件的共同点是( )
A.宣告了新国家的诞生 B.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冲击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D.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15.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德意志帝国的这一政治状况( )
A.与时代和传统密切相关 B.实现了君主统而不治
C.未能改变德国发展方向 D.使封建专制得以巩固
16.1801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伦敦实际人口数是900000人,1811年增长到1050000人,到1831年伦敦人口达到1595000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 B.城市化的推进 C.工业革命的深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17.下为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图。据图中所示现象可知,工业革命( )
A.导致农业的发展渐趋衰退 B.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导致英国的贫富分化加剧 D.确定了工业产值的优势地位
18.1871年9月,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实行社会改造之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力”。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背景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失败
C.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9.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重返一些大学的校园,马克思主义文献电子数据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西方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深受欧洲民众普遍关注 B.欧洲国家开始认同马克思主义学说
C.马克思主义学说仍然具有时代价值 D.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已是学界新潮流
20.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曾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和途径。它发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无产阶级开始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C.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号召工人阶级开展合法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1885年,英、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可推知( )
A.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 B.列强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冲突加剧
C.这是西方积累原始资本的必要妥协 D.此协议为消解列强矛盾提供了依据
22.下表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是( )
亚洲 20世纪初,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其余部分除日本外成为半殖民地
非洲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地
拉丁美洲 19世纪晚期,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
A.原始资本积累的加速 B.列强之间矛盾的激化
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23.一战后,战败国受到苛刻处罚,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产生新的民族矛盾,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也被拒之国联门外。这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A.始终坚持“大国一致”原则 B.孕育着新的战争危机
C.主要对抗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改变了欧亚政治版图
24.“一战”结束后,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的中国劳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有的后来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由此可见,一战华工( )
A.改善了清政府的国际形象 B.助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C.提高了中国工人政治地位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25.“一旦战争危机过去,那些违背经济规律的强制性措施和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化方案很快就同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和选择取向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苏维埃政权的基础发生动摇,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接踵而至。”苏维埃政权基于这一背景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体制改革 D.农业集体化
26.习近平在评价近代世界史某一运动(革命)时说:“(它)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社会主义形成为强大的力量;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存在危机发展的趋势。”下列对该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推翻了沙皇俄国的专制统治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D.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27.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经历了由“自治”到“独立”的过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达两个世纪,统治力量强大,要一下子使用武力实现独立并不现实,反而会遭到英国强烈反击。材料可用来说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在发展中形成了体系 B.斗争策略具有务实性
C.促成印度的最终独立 D.理论发展的与时俱进
28.下图是纪念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而发行的邮票。这些会议( )
A.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确立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C.奠定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 D.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29.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丘吉尔反对过分分割德国领土,但主张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他认为“大国的命运不会取决于他们的技术装备的暂时情况”。据此可知,丘吉尔意在( )
A.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B.防止法西斯的东山再起
C.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D.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30.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价值取向
C.雅尔塔体系已崩溃 D.美国对苏遏制集中于文化领域
31.有“欧洲之父”之称的法国著名政治家让·莫内认为:“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下列有关“欧洲统一”所带来变化的表述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成立了主权国家,挑战了美苏霸权 B.建立了统一市场,统一了外交政策
C.促进了经济增长,影响了世界格局 D.消除了内部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3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内部在对苏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论:一种是坚决反共,赞成对苏强硬;另一种是反对与苏联公开决裂,甚至主张用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争论( )
A.源于美苏均势的国际形势 B.反映出政党政治斗争的加剧
C.有效延缓了美苏冷战爆发 D.都服务于构建美国全球霸权
33.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色彩一直很浓。之后,他们承认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B.旨在应对欧洲走向联合带来的挑战
C.标志“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D.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4.从1973年11月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适当减少政府干预
35.高福利政策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这需要通过高税收或高负债来实现。高税收会减少企业的资金积累,制约企业发展,而高负债则可能导致财政危机和债务问题。此外,高福利政策还可能影响资本积累,因为过多的消费可能会挤压投资空间。由此可见,高福利政策( )
A.必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 B.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C.是政府财政危机的根源 D.已经被世界各国摒弃
36.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和平集会中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美国人都能在平等与友爱中生活。此和平集会主要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贫富分化 B.越南战争 C.妇女权益 D.种族歧视
37.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五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73—1987年的年经济增长率从3.9%下滑到1.9%,到1988年几乎停止不前甚至负增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苏联模式的正面效应有限 B.东欧实现民族解放的进程曲折
C.政治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任重道远
38.二战前,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巩固在非洲的统治,极力宣传种族优越论。在经过四年追杀白人敌军后,非洲人在战争中亲身体验到白种人优越的神话是不可信的,再也不把白人当作神来看待了。这说明二战( )
A.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 B.直接促使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势力 D.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39.据统计,2021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25.24%,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7.9%。2022年,五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占比14.06%,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总量占比为14.15%。据此可知( )
A.国际力量对比实现了平衡 B.金砖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变革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40.2024年,温州市社科联联合国内头部AI创作者社群,发起并组织了国内首个地方文化主题的AI创作大赛——温州社科AIGC视频创作大赛。以“温州学”为主题,以AI技术为画笔,意在向世界讲述温州的独特故事。这体现出( )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社会信息化的潮流 D.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建立国际联盟,可以借此确立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英国最为关注的是保持自身霸权和海上霸权地位。巴黎和会开幕前,威尔逊会见了英国外交官员德比尔,德比尔向威尔逊指出:英美在殖民地问题和海上自由问题上存在分歧。威尔逊将国联放在第一位,和约内容居于次要地位,英国也愿意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与美国合作。在殖民地问题上,威尔逊表示他愿意在未来国联的监督下由英国控制前德国殖民地;他还建议两国海军在“世界海上警察”方面进行合作。
——摘编自韩莉《竞争与妥协:巴黎和会上的英美关系》
材料二: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盟国领袖就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达成协议,受到苏、美、英三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普遍欢迎。丘吉尔为雅尔塔会议的成功向斯大林说“战火烧掉了过去的误解”。但在雅尔塔会议结束两周后,驻罗马尼亚苏军解除了向示威群众开枪的旧罗马尼亚军队武装,建立了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阵线政府。在波兰,美国将其当作依靠雅尔塔协议打入东欧的“试验田”,但在改组后的临时政府中,18名政府成员中只有3名前流亡政府成员,无法影响波兰政府的政策。美国背弃雅尔塔协议,公然走上分裂德国、分裂欧洲的道路。
——摘编自王贵正《雅尔塔会议的大国政治》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一战后的英美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雅尔塔会议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从国际关系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录(部分)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摘自张海鹏等《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最大限度发挥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就是要做到“乱中求稳”“乱中求变”。因此,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从文明层面为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平、合理、繁荣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独特的中国贡献。
——摘编自赵鸿燕《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谈谈你的认识。
43.交流促进发展,开放带来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瓷、漆器之类的手工业品,反映了宋代在当时世界上手工业的地位。进口品类广泛,据《宋会要》记载即达三百余种……东起日本,西至天竺、大食等四十余国,涉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皆有宋代货物流通。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印度半岛、波斯湾沿岸、伊朗、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及和西班牙等地,先后都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证明了宋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
——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曲折,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的时代命题。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世界经济开放、包容、平衡、普惠发展。我们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具有哪些进步之处,并分析其对世界市场的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参考答案
1.A
2.A
3.A
4.B
5.C
6.B
7.B
8.B
9.C
10.D
11.D
12.C
13.D
14.D
15.A
16.C
17.B
18.B
19.C
20.A
21.B
22.C
23.B
24.B
25.B
26.D
27.B
28.C
29.D
30.B
31.C
32.D
33.D
34.D
35.B
36.D
37.A
38.A
39.D
40.C
41.(1)英美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和妥协。
原因:英美在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建构中存在分歧,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因而双方必然存在竞争;英美均是世界大国,大国之间博弈会造成两败俱伤,双方关注利益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双方又有合作和妥协。
(2)评价:雅尔塔会议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一致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同时雅尔塔会议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对签约国并不能做到完全约束。
(3)启示:国际关系较为复杂,并非非黑即白;国际关系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大国之间的关系对世界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2.(1)特点:多元性;相互交流;传承与创新性。
(2)有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的人心所向,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不利:战争、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是威胁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利因素。
认识: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公平、合理、繁荣的国际新秩序是当务之急。
43.(1)特点:海外贸易繁荣;贸易物品丰富,品种多样;地区广泛,涉及亚非欧等国家;进出口双向贸易活跃。
(2)进步之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 费用更低廉等。影响:便利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积极应对,敢于融入,但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