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苏州历史中考复习压轴题抢先练(三)1.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汉兴之初……承秦之制,有所损益。然至于文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及武帝时,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而天下困弊。”据此可知,班固认为汉武帝时期出现问题的根源是( )A.未继承秦制 B.对匈奴用兵 C.不恤民力 D.分封诸侯2.盛唐时的疆域,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下图中“★”处应该是( )A.大海 B.辽东 C.泰山 D.鸭绿江3.乾陵武则天墓不著一字,被称为“无字碑”,意在其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是四位同学对武则天的评价,其中最恰当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图一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图二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发行的五铢钱,也是北魏第一次发行的货币。这可用于佐证( )A.南方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B.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效C.秦代以来的货币形制发生变化 D.南北统一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5.他最著名的战术是“鸳鸯阵”,即将抗倭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火器部队,一部分为冷兵器部队,火器部队负责远程打击,冷兵器部队负责近身肉搏,相互配合,形成攻防兼备的局面。文中的“他”是( )A.郑成功 B.戚继光 C.林则徐 D.左宗棠6.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不仅在政治层面上使中国从封建专制迈向民主共和,而且在经济领域激发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新活力,在文化观念上冲击了传统礼教,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对新思想的思索。”据此,对辛亥革命意义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C.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进程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7.1940年2月1日,晋察冀边区政府修正公布了减租减息条例。1940年12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开始施行《减租减息暂行条例》,规定减租1/5,年利率一律不得超过1分5厘(即15%)。这一举措有利于( )A.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建立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打击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8.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经李鸿章奏准成立,它是近代第一个地方性外国语学校。1864年由总理衙门建议,广州开设了同文馆,学习外语、数学、机械、航海测量等科目。上述现象反映了洋务运动( )A.得到了各地官员响应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C.重视培养实用性人才 D.推动外交政策近代化9.下图(来源: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6页)所示的会议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这里的“团结的大会”是指(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A.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C.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空前团结D.为全党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条件10.在广西兴安建有一座湘江战役纪念碑,在贵州仁怀的茅台镇建有一座四渡赤水纪念塔,在四川甘孜建有一座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在甘肃会宁建有一座会师塔。它们的修建是为了纪念( )A.北伐胜利进军 B.井冈山会师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人民解放战争11.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双方在互动中不断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只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就能推进合作共赢。这体现了中国始终坚持(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C.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D.“一国两制”方针12.从地理视角看,鹰厦铁路的选线极具战略深意。线路绕开台湾海峡直接连接江西与福建,既避免沿海修建可能遭袭的风险,又通过江西接入全国铁路网,形成“陆上钢铁走廊”。鹰厦铁路修建于以下哪个历史时期( )A.土地改革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13.202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媒体发表题为《万里交好共命运携手扬帆正当时》的署名文章中提道:“50年来……中巴双方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理解和支持各自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这表明( )A.中国坚持“结伴不结盟”政策 B.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 D.中国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14.1950年6月,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对待富农的政策应有所改变,即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利于早日恢复农村生产,又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保护小土地出租者。”他意在强调( )A.减少土地改革中阻力的必要性 B.需要在政治和经济上中立富农C.对待富农的政策需要有所延续 D.一定要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5.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任期:1503——1513)下令铸造了一枚奖章,上面写着“教皇尤利乌斯·凯撒二世”,而所用的教皇(Pont[ifex])一词,恰恰是古罗马时期对大祭司的称谓。该现象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宗教势力极其强大 B.弘扬古代罗马文化C.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D.反对教会至高权威16.德国席勒认为,工业革命完全改组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造成空前的社会动荡……这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严密的社会分工,整个社会像一个精巧的钟表机械,无数众多的但是都无生命的部分组成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材料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 B.工业革命促进科学理论的创立C.工业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D.工业革命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当选的议员大多数虽然不满查理一世政府,但他们并无彻底反封建的决心。革命之所以一步步向前发展,主要是依靠城乡劳动群众,特别是伦敦市内及郊区的下层人民的斗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议员推动着革命不断向前发展C.封建势力已经彻底失去统治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要推动者18.下图《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画面表现了1937年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屠杀无辜居民的情景,营造出充满死亡、恐怖和呐喊的氛围。作者意在通过此作品来展现( )A.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B.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C.坚信战争胜利的决心 D.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它是人们通过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又一次尝试,它既继承了国联的集体安全思想,又力图避免过度民主导致结构松散、领导无力。冷战时期,其作为美苏冲突的“缓冲器”,冷战后,致力于促进国际经济文化合作。“它”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20.1578年,靠近英国西北部肯德尔的一个小镇,有一名店主叫詹姆士·班克豪斯,他出售的货物几乎囊括了可以想到的物品,从麻袋布到西班牙丝绸以及诸多时尚饰品,还有纸张、墨水瓶、书籍等文化用品。这主要得益于( )A. 西欧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 世界的交流和联系加强 D. 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2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代部分事件年代尺材料二 (召开于贵州的)扩大会最后作了下列的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摘自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亿元)年份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农业总产值 326 384 420 461——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A处应该填写什么?简述“五四风雷”和“开天辟地”所指事件之间的联系。(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共哪次会议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重要地位?(3)提取材料三中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糖价越来越贵,欧洲人的钱都被阿拉伯商人赚走了。他们急需找到新的热带土地用来种植甘蔗,打破阿拉伯商人的垄断。……他(哥伦布)第二次驶往美洲大陆的船舱里就带着甘蔗苗,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加勒比海地区从此变成了全世界的蔗糖生产基地,原有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殆尽,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饮食习惯上,它直接导致了跨越洲际的人口大迁徙,加勒比海地区乃至南美地区的人口构成,随着甘蔗种植园的不断增加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1)根据材料一,概括糖的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材料二 最初很少人知道蔗糖,这是只有上层人士享用的奢侈品,精致的甜食是权威、权力、特权的象征。19世纪,工厂系统提供的糖及糖制品进入劳动阶层的饮食中,高强度的工作压缩工人的用餐时间,生活的压力迫使女性走进工厂,无暇准备饭菜,一杯加了糖的热茶、一块抹了奶油跟糖的面包,既能立时提神,又能迅速补充热量,最终成为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糖成为穷人餐桌上的必需品。由于蔗糖的生产、海运、加工以及税收都涉及巨额的金钱,获得对蔗糖生产的主动权也就意味这个国家权势的增加,糖逐渐成为一种利润之源。——摘编自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蔗糖地位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事之间的因果联系。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摘编自杨海军《功能糖——我们的健康卫士》(4)根据材料三,指出“功能糖应运而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评价这一现象。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