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苏州历史中考复习压轴难题抢先练(一)1.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下列历史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的是( )A.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2.某历史小组围绕明清时期“中外交往”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A.B.C.D.3.从秦朝开始,以“大一统”为至高政治目标的国家治理在内地和边疆同步展开。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台湾地区,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A.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B.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C.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D.设置台湾府之后不久建省4.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1433年,共计七次。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A.郑和下西洋之际玄奘正在西行 B.明太祖称帝后派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C.郑和下西洋比开辟新航路要早 D.郑和下西洋结束时明朝还未迁都北京5.下图1(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8页)与图2(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的工程( )A.都为了加强南北交通而建 B.都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都由渠首和灌溉网工程构成6.口号是时代的前奏,每一句呐喊都召唤着觉醒的力量。下列口号彰显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民革命军A.人民解放的愿景 B.民主自由的向往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社会革新的努力7.如图,1919年,街头涌现了众多“本店不进日货”、“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标题的传单,这些传单A.有效抵御了列强的侵略 B.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所绘制C.有利于爱国思想的传播 D.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兴起8.下图是名为《治弱国如修坏室》的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B.近代探索不断深化C.不同阶级主张一致 D.社会性质发生改变9.民国十一年出版的《新学制体育教材》新增大量体育健身方法、人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知识,力图使学生通掌握这些知识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养成圆满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公民。体育教材的这一变化( )A.受民主科学思想影响 B.顺应民族工业的发展C.迎合国民政府的统治 D.适应北伐战争的需要10.以下展示的是《真相画报》第12期部分作品的名称。这反映的是( )《美军妄想跨越三八线,如今被阻狼狈不堪》 《“联合国军”的谎言:所谓的“正义行动”》 《板门店的谈判桌:较量与博弈》 《志愿军雄姿:保家卫国展豪情》A.抗日战争 B.重庆谈判 C.抗美援朝 D.渡江战役11.下图为某学习小组参观展览时看到的一组图。据此推测,该展览的主题为( )A.“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B.“接力————逐梦星辰大海”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某次国际会议中,某外国记者刊文称:“这篇发言最惊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闪电惊雷。周恩来用经过仔细挑选的措辞简单说明了共产党中国对这次会议通情达理、心平气和的态度。他也回答了在他之前发表的演说中对共产党所作的许多直接或间接的攻击。”该文旨在赞扬中国倡导的(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C.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政策13.12世纪中期,《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授予图尔市的特权令》中记载:“赋予图尔市市民在过往法兰西历代国王统治时期所享有的豁免权、传统惯例以及特定法规,使其得以延续。”该材料所体现的是( )A.古希腊城邦民主制 B.西欧国家的采邑制 C.基督教会的司法权 D.城市的自治与特权14.《牛津工业变革史》记载:“流水线正推行着一种全新的秩序。工匠们在工厂的流水线旁,遵循机械传送带设定的速率,一刻不停地劳作。……个人的自由随性被标准化、流程化的作业模式所取代。”材料反映了(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生产方式的改变 D.机器生产已普及15.蒂姆·凯恩认为,内战结束150年之后,尽管美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社会不平等、种族冲突、性别歧视等严重问题。今日之美国社会虽然没有像内战时期那样决裂,“但每个天天看新闻的人都知道,美国仍然处于深深的社会分裂之中。”由此可知( )A.美国内战彻底解决了美国种族问题 B.美国时至今日仍处在国家分裂状态C.美国内战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D.种族冲突的阴影迄今仍困扰着美国16.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约定:委任哥伦布为所发现的海岛和大陆的司令;在其管辖区内,所有购买、交易、发现或夺得的交易商品,哥伦布有权获取十分之一的利润,其余十分之九上缴王室。”这体现哥伦布发现美洲( )A.皇室支持有限 B.经济效益轻微 C.殖民动机强烈 D.耗费财力巨大17.《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前言中表明“进一步承认有必要作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由此可见,该组织的影响之一是( )A.进一步减少成员间贸易壁垒B.支持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和受益于经济全球化C.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D.为解决全球贸易争端创造全新的机制和程序18.某学习小组整理了以下资料卡,据此可知( )战役 概况莫斯科保卫战 苏联军队浴血奋战,历经3个多月,打退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第三次长沙保卫战 中国军队鏖战守城,历时1个多月,打退了日本法西斯的进攻,取得了长沙会战的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苏联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抵抗,历经6个多月,打退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猛烈进攻,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A.苏联彻底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势力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转折点C.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具有艰巨性 D.第三次长沙会战鼓舞了国内外士气19.下图是一幅名为《希特勒被斯大林打屁股了被打得哇哇叫》的美国二战漫画“unitedoffensive”意为“联合进攻”。该漫画意在说明( )A.二战轴心国的猖獗 B.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C.同盟国意见难统一 D.美苏团结反法西斯20.以下是某学习小组收集的两张漫画,其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B.全球人口与生态问题C.全球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D.西方资本扩张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21.交通,即交流通达。它不仅是人员、物资的空间位移,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与文明传播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又命令蒙恬修筑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并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新道”。这样,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摘编自来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二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先人’肩负友好和平使命,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捕自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材料三 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仪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四 北宋时期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中原与西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摘编自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交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秦朝发展交通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先人”是谁?这位“先人”开辟出的“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文明之路”被后人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王朝在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原因。(4)根据材料四,指出宋朝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揖美追欧”的革命,在试验西方式民主制度失败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唯心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摘编自王垒《论“以俄为师”》(1)材料一中的“辑美追欧”的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中国改换了方向”是指?材料二 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习主席强调指出,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摘编自《追寻党指挥枪的三个历史节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指挥枪”发端于南昌起义、定型于古田会议的依据。材料三 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开了50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开得长了些,但由于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会议的气氛始终是热烈的,代表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胡乔木《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3)中共七大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取得怎样的成就?材料四 “两年内,从解放区动员了大约160万左下分得了土地的农民参加解放军。”三大战役支前民工多达880余万人次,支前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付,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斤。农民是人力兵力的主要来源,农村又是重要的物力来源。——摘编自闵海霖《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政策与民心得失》(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概括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